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818  2021-11-25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考作文素材:电视剧《功勋》何以打动人心?
 日前,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正在热播。该剧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用单元剧形式串联起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

      《功勋》凭借独特的叙事形式、克制的情感表达、精良的视觉呈现,引发了观看热潮。“热血”“致敬”“有质感”“节奏快”等弹幕刷屏,从观众角度表达了对这部剧的认可。“看着他们年轻的脸,我破防了”“原来‘最可爱的人’是这样为我们拼来了山河无恙”“多幸运生在当下”……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网友们留下高度一致的评价。截至目前,该剧豆瓣评分达9.1。

      【点评】

      《功勋》何以打动人心?

      作为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以及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功勋》无疑是一部主旋律中的“主旋律”。

      不仅要拍出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和精神,还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进、喜欢看,《功勋》不好拍。

      但《功勋》拍好了。国庆长假结束,当观众开始补剧时,发现片单里赫然多了一部豆瓣9.0的作品。过去几天,《功勋》在热度节节攀升的同时,豆瓣评分不降反升,涨到了9.1。

      创新、突破、催泪、高燃、真实质感,一部主旋律年代传记剧集,就这样走近,也走进了观众。

      润物细无声

      开播之后,观众很快就发现,这部“主旋律”几乎没有口号式的呼喊,有的是故事,是润物细无声的镜头调度和人物对话。

      呈现李延年的“能文能武”,用的是小安东、记录员战士等的成长,以及战场上一次次的随机应变来体现;

      展现“无名英雄”于敏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通过一次次与妻子闪烁其词的交谈,和一个个存在篮子里的鸡蛋,剧中多次出现《后出师表》,一字一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忠诚。

      《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结尾,画面由彩色化为黑白,叙事空间在虚构和纪实画面间来回切换:真实的抗美援朝战斗场景、我国的一批批先进军事武器亮相、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场景等浮现;

      《无名英雄于敏》最后,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升起了一颗极为神奇壮观的“太阳”。镜头转场,街道上人流涌动,人人为氢弹成功爆炸而欢呼,于敏接过报纸,这个始终头发凌乱参差,胡茬横生,眼神凝重的核物理学家在剧中第一次刮掉了胡子,他坚定的眼神里写着骄傲,也写着幸福。

      虚实之间,观众已经读懂了功勋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品格与果敢,也感受到了功勋模范的精神力量。

      还原年代感

      要全部采用现实主义的拍法,按照真实的生活逻辑创作。服化道、场景、包括人物的语言,都必须真实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特点,拒绝伪激情,伪崇高,伪忠诚。

      在开拍之前,总导演郑晓龙向所有篇章的编剧和导演提出了“最基础”要求。于是,“李延年”剧组30多天拍摄,28天在“打仗”。历史上的346.6高地一战发生在1951年10月。为了真实再现当年战况,剧组在中朝边境350.2高地即与当年相似的地理环境中搭建了拍摄场景,剧中所有的战壕、堡垒均为实景搭建,并调用了四辆坦克投入拍摄。

      同时,这支擅长军事戏的团队用九台6K摄像机参与拍摄,力求在堪比电影级的镜头质感里,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追剧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的现场”,演员们在拍摄时首先让自己返回70年前的人物状态。

      在每场道具灯光调整准备时,大家都在战壕内等候,让身体始终保持备战状态,随时都能冲锋,穿越密集爆破、枪林弹雨。

      为了还原当时西沟村的风貌,经过多番寻找,“申纪兰”剧组最终将山西省平顺县双射泉村作为主要拍摄地。

      其实,由于当地村貌太新,与剧中所需要的年代感已相距甚远,但导演林楠依然坚持选择此地,因为“申纪兰一辈子没离开过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剧组想以此致敬这位功勋人物。

      为了还原那个年代的村貌,置景人员为新房子重新糊上黄泥墙;在水泥路上铺上黄土;用高压水枪去除建筑光洁的表面,露出斑驳的杂草;制作烟熏火烤、水渍等小细节,并邀请当地老石匠协助场景搭建。

      一遍遍地改造,一遍遍地做效果,一遍遍地做旧,力求最大程度的还原那个年代的质感。

      英雄也平凡

      “功勋”两个字,很大。首批“共和国勋章”颁给了这八个人,《功勋》娓娓道来,正努力为我们讲清楚,他们的勋章是怎么来的。但更为可贵的是,扎实的采访和艺术的创作,在《功勋》里重现了八位功勋忠诚、执着、朴实的形象。

      他们是英雄,更是观众可感可知的普通人。比如,李延年常与战士唠嗑打趣,于敏则是个勤恳做事的普通人。

      为了每个星期多使用两个小时的计算机(当时中国只有一台每秒运行万次的计算机,而95%的时间都要用于保障其他科研项目,氢弹研制团队利用剩余5%的时间),于敏在领导办公室“死皮赖脸”不肯走;


展开全文阅读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规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难得回家,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这个核物理学家连描述大象都是一个个数字,一组组尺寸,把两个孩子讲得昏昏欲睡,却把观众讲得会心一笑。

      比如,即将登场的“屠呦呦”做事特别专注。“到了什么程度呢?比方你俩是同事,在路上见到之后跟她打招呼,她都不会理你的。不是因为高冷,而是她没看见。就算你住在她对门好多年,想让她认识你也很难。”郑晓龙说,他观察到的屠呦呦,有一个自成一方的小世界,“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专注,才让她发现了青蒿素,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作为总导演,郑晓龙还特别介绍说,全剧最后亮相的《袁隆平的梦》也很有新鲜感,将更多展现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为人知的一面。

      “比如,他和她母亲的关系。再比如,他是如何成长的?又是如何被国家发掘的?相信这些情节能带给观众一些新奇的感受。”

      【拓展点评】

      《功勋》:让观众读懂英雄的时代价值

      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正在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热播。该剧将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华彩篇章与新中国奋斗史联系起来,诠释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境界。自播出以来,《功勋》口碑热度不断攀升,浙江卫视矩阵发布的剧集短视频播放量超10亿。近日,《人民日报》更是发文点赞其让观众读懂功勋人物的卓越所在,读懂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时代价值。

      《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始终秉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遵循生活的真实性、逻辑的合理性,包括对常识的认真对待。《功勋》是英模题材的主题创作。为什么英模人物的真实经历很感人,但有些文艺作品表现出来却让观众难以产生共情?郑晓龙认为,关键在于细节。细节真实可以带来情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人物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真实的,但细节不真实,观众不会相信。电视剧是文艺作品,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去感动人,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传递思想和价值。所以,《功勋》力图细致描摹英雄人物的平凡之处、普通人的崇高人格,集中笔墨写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让观众读懂功勋人物的卓越所在,读懂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时代价值。

      目前正在播出的第七单元《屠呦呦的礼物》正是由郑晓龙执导。匠人融匠心,2019年10月,导演郑晓龙和编剧王小平便开始了这一单元的创作,屠呦呦是8位功勋人物中知名度较高的一位,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想要讲好她的故事并不容易。

      感受方向,挖掘伟大背后的平凡事

      2020年3月,编剧王小平就开始了剧本创作,在5个月的时间里,她走访了屠呦呦的同事们,包括她的助理、青蒿素研究中心的主任等等,第一次见到屠呦呦本人的时候,已经是8月份了。

      “我们与屠呦呦接触,就是想感受一些这个人的特质,因为那么短的见面时间,是没办法解决创作任务的,我们要做的是在与屠呦呦的见面过程中,去感受我们的方向是否正确,或者去感受一下,她的身上还有什么是我们在前期的周边采访中没有发现的。”

      那次见面,给了王小平两点触动,一是屠呦呦与孩子们的母女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她的性格。

      母女关系这一点,其实一些采访资料中也曾经提及过,屠呦呦的两个女儿,大一点的常年在幼儿园,小一点的就在外婆家里,“我们能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屠呦呦的女儿对王小平说,“我们也想不明白,我们对于母亲来说,那么不重要吗?什么东西那么重要,让她可以舍弃我们呢?”

      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王小平在剧中就设计了一场戏,在海南研究的时候,一个小孩因为疟疾病逝,小孩的母亲伤心痛哭,“这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回答了屠呦呦孩子们的疑问,她们的妈妈牺牲了和自己女儿应该有的相处时间,但是她给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们活下去的希望。”

      那场屠呦呦背着自己的女儿,讨论着自己是不是好妈妈的戏,其实就展现了屠呦呦内心作为一位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歉疚。

      屠呦呦的性格也还原到了剧中,“她并不太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看脸色,直来直去,讲科学。”郑晓龙说,所以,屠呦呦不叫张主任,只叫老张,剧中出现了“我不紧张,就是不想坐”“我不是打断他讲话,就是补充他忘了的”这样的台词。这些方面也显示出屠呦呦作为一位科学家的单纯和专注。

      收起灵动,演绎功勋不凡的中国梦

      找到周迅来饰演屠呦呦,郑晓龙导演相信她的塑造能力,“我跟她拍过《红高粱》,我知道她的能力。”确定周迅之后,郑晓龙又找到了张颂文来饰演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我要的不是那种明星式的表演,张颂文的演技很踏实,年龄也合适。”

      郑晓龙会刻意要求周迅,不做太多的表情,“周迅的眼睛特别活,所以我总让她眼神别动,因为她演的是屠呦呦,是一位专注的科学家,屠呦呦一定不是这样的。”

      在真正开机之前,为了夏天的景色,郑晓龙提前拍了一场戏,是夏天的时候,屠呦呦骑自行车去寻找青蒿,在演这场戏的过程中,周迅骑着自行车,骑着骑着就站起来了,郑晓龙当时觉得没什么,但是后续再一想还是不对,“屠呦呦一定会老老实实的骑车,不会站起来的。”

      等到了真正开机,郑晓龙又把这段戏给周迅看,收起了自身灵动感的周迅,又离屠呦呦近了一步。

      拍到最后,郑晓龙和王小平都觉得周迅有点儿“灵魂出窍”,完全进入了角色,“她平时是一个特别挺拔的人,腰很直,但是看着她在镜头里跨个大包,有点驼背,大步流星的回家的样子,那一刻我们就觉得,她真的进入角色了。”

      在真正开机之前,为了夏天的景色,郑晓龙提前拍了一场戏,是夏天的时候,屠呦呦骑自行车去寻找青蒿,在演这场戏的过程中,周迅骑着自行车,骑着骑着就站起来了,郑晓龙当时觉得没什么,但是后续再一想还是不对,“屠呦呦一定会老老实实的骑车,不会站起来的。”

      等到了真正开机,郑晓龙又把这段戏给周迅看,收起了自身灵动感的周迅,又离屠呦呦近了一步。

      拍到最后,郑晓龙和王小平都觉得周迅有点儿“灵魂出窍”,完全进入了角色,“她平时是一个特别挺拔的人,腰很直,但是看着她在镜头里跨个大包,有点驼背,大步流星的回家的样子,那一刻我们就觉得,她真的进入角色了。”

      剧中对于屠呦呦和李廷钊的谈话也找了一种特殊的对话氛围——观星象,这样的设定既有情感传递,又有塑造人物的细节,“很多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比如于敏喜欢听京剧,孙家栋喜欢吃糖,但其实屠呦呦没有这样的爱好,看星象,是我们创作出来的。”

      人们有时候会把命运和星象联系在一起,把一些历史、文化,也都放在星象中去表达,用观星象作为夫妻二人对话的场景,既有一点浪漫氛围,又不显得刻意。


展开余文
      浙江卫视《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让观众看到了屠呦呦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一面,也看到了她作为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面,这就是细节中平凡与不平凡的融合与呈现。

      讲英模故事 展时代精神

      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真实故事的电视剧《功勋》,自开播之后口碑与热度持续上扬。该剧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李小明任总编辑,曹平、敦勇任总制片人,王雷、雷佳音、郭涛、黄晓明、蒋欣、佟大为、周迅、黄志忠等主演。

      重温感动,铭记英雄。《功勋》用单元剧的叙述方式,诠释了八位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矢志不渝、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模范精神。

      在平凡与伟大之间,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功勋》以人物为核心,以充沛饱满的情感、真实震撼的镜头,展现出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功勋模范人物,对信仰的执著,对信念的坚持,用他们的崇高精神感召国人,汇成助推国家发展进步的雄浑力量。

      专注创作 以人为本

      作为《功勋》的总导演,郑晓龙接下拍摄任务之后,首先就是确定剧中八个单元对应的导演和编剧,然后与每一位分组导演、编剧共同讨论功勋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我们确定只拍这些人物的高光时刻,而不是拍成人物传记,不是拍他的一生,所以首先要决定选取他们人生中的哪一部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精彩与光芒,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人物的光辉一生,就必须要提前统筹把控全剧。在确定创作人选后,郑晓龙导演分别与各组导演、编剧共同研究故事架构如何设置、情节推进如何铺陈,“跟每位导演编剧,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个过的。”

      在郑晓龙看来,《功勋》的故事最应该讲述的就是“共和国勋章”为何颁给了这八个人。“只有搞明白这一点,才能找到剧本创作的根本。”当剧本初稿完成后,郑晓龙导演依次审看,可以的,留下;不行的,毙掉。“如果对功勋人物和对这个片子要的东西理解不对,就只能整个推倒重来。”

      面对演员选取的标准和要求,郑晓龙导演也是在几番更改后才确定了如今的演员阵容。“基本上都是按照原型人物与演员的实际年龄段来选的,当然也有不那么准的,但是相对来说是符合的。比如周迅,她这个年龄正好是屠呦呦搞青蒿素试剂的时候,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就没有考虑谁是明星什么的,只考虑塑造能力问题。”

      细心打磨 成就口碑

      以现实主义题材讲述功勋人物的真实故事,其创作的难处在于如何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如何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如何将平凡琐碎的日常转化成好看动人的故事。面对《功勋》的拍摄任务,郑晓龙导演做足了功课才敢接下。“我回来看了很多材料,深入了解了功勋人物的事迹,慢慢被他们的事迹带入了、感动了,也就有了创作想法。”

      以首个单元故事《能文能武李延年》为例,在六集的篇幅内,展现的是李延年具有领导指挥能力的一面,也是他作为指挥员所具备的军事能力和英勇无畏精神的一面。“为什么写这一段?李延年为什么成为了一级战斗英雄?要把这个讲清楚。重点在于不光是打赢了这一仗,同时身为指导员的他在这场仗里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题目说的‘能文能武’,这是要抓住突出的特点。”

      再比如说申纪兰,“大家都知道她当了13届全国人大代表。可她更重要的贡献是,当时的情况男人都去当民兵、上前线,她带着妇女们下地种粮、纺纱织布,当时社会重男轻女,妇女的劳动工分只有男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申纪兰提出来应该是男女同工同酬,后来这个精神还体现在了《宪法》里,这个过程就有故事了。”

      最后的成片,郑晓龙导演同样是一一检验,“有拍得有问题的,就要跟人家说这个问题在哪?哪个地方要改,逻辑不合理怎么改?如果有的改也不成,就干脆整段重拍,这部剧就是这样一点点磨出来的。”

      坚持自我 探索未知

      《功勋》收获的高评分与好口碑,也再次验证了郑晓龙导演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符合历史真实为基础,努力讲好每个故事。郑晓龙导演从细微处对场景、服装、道具都一一过问,仔细查看每个细节设置是否符合年代;整体上则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经得起推敲的逻辑,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样一部人物立体、情感饱满、剧情扎实的优秀作品。

      作为一手打造了《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红高粱》等多部高品质经典佳作的导演,郑晓龙在影视圈多年,看过行业的起起伏伏变化无常,身处其中颇多感触,“我干电视剧这行年头比较多了,算这里面的一个老人了。我们当初拍电视剧的时候,也就是刚到‘北视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那会儿,脑子里想的就是要把电视剧拍好看,要让老百姓爱看。”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化的推进,电视剧更多的具有了商品属性,但郑晓龙导演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不管拍什么,除了要好看,还有就是要有营养。要有娱乐性,但也要有价值观。”

      尽管成功拍摄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但郑晓龙导演还是“总想拍一点与众不同的故事”。他说,自己一直有一颗好奇心,“如果我对什么事不太了解,我就会去搞明白,然后把它表现出来。或者是什么让你有感动、有触动,而且是没做过的,我就想去做。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网上一段《黄河大合唱》的恶搞视频引发了关注,表演者夸张的表情、浮夸的肢体语言,颠覆了这首传唱了79年的民族抗日救亡代表作。对此,人们纷纷表示愤怒,认为“血与火的战歌不能被侮辱”,“民族精神不容亵渎”,“人民的苦难不能被当成笑料来调侃”。

      材料二 

      被恶搞的经典革命歌曲不只有《黄河大合唱》,随意改编红色歌曲的单位有私营企业、各类学校,也有卫视频道、影视公司。

      近几年,娱乐至上的雷人“抗日神剧”走红国内,甚至受到日本人的追捧消费,“手撕鬼子”也成为日本的畅销漫画。

      材料三 

      美国动画电影《狮子王》,爱与责任的主题,小狮子王辛巴的成长,亲情、爱情、友情的完美演绎,音乐与剧情的绝佳契合,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国人。

      日本动画《聪明的一休》,斗智的主题,内涵的哲理,聪明过人、爱动脑筋、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的小和尚一休,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以上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例文】

      文艺不需要那样的“作品”

      随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一群人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最近,一个“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视频流传在网络上。

      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

      恶搞式表演,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能逗乐别人固然好,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

      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

      文艺最能折射一个时代的现实风貌,冷静审视和反思一个时期以来的创作态势,我们必须剖析根源,厘清问题,纠正偏差,把为人民创作当做自觉的文化追求。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语境中,文化多元、主题多元现象刺激了文艺创作发展活力,渲染了繁荣景象,满足了部分人群的心理需求。同时,“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市场的威力太大了,一些文艺工作者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使文艺与市场的因果关系颠倒了;经济效益至上,社会效益淡化,不少文艺作品消极地顺应了低级趣味,放弃了引导教育民众的神圣使命:那些唐突的年代穿越,杂乱的史实戏说,帅哥美女们的嬉戏与搞笑,已经脱离了现实境况,让观众不知所云,不知从何而来、所往何处。

      文艺作品必然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者的喜怒哀乐、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以及风格个性,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表露出来。对于创作而言,我们提倡主题多元,更要强调文艺必须反映人民意愿;必须夯实现实基础,传承历史渊源;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提振民众精气神,必须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文艺之功能在于“化人”而不是“化钱”,在于“养心”而不是“养眼”,任意恶搞的恶习必须坚决抵制。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需要强化,“养心”的作品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要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要靠文艺把人的境界“养高”。

      文艺工作者需清醒地意识到: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取向。作品的传播过程是作者和受众一同体验艺术审美、情感抒发、思想启迪、道德升华的过程,它会经历认识、理解和消化的周期。那些“题材类型化、剧情虚空化、人物脸谱化、叙事僵硬化、品位低俗化”的作品,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爆冷搞怪、无病呻吟、任意恶搞,早已成为人们诟病的焦点;那些千篇一律的作品,因仓促拼凑、粗制滥造而失去了艺术竞争力。踩着别人的脚印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


展开余文
      文艺工作者要真正深入生活,关注人民的梦想和期望、理想与现实,以燃烧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去发现、去创作,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智慧的甘泉,获得精神生活的愉悦。多彩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得以弘扬和传承,才能为中华民族克难攻坚、生生不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写作任务就从所给的三则材料中总结出来,首先来看看三则材料所讲述的内容。

      材料一是说网上一段《黄河大合唱》的恶搞视频引起了人们的愤怒,认为“血与火的战歌不能被侮辱”,“民族精神不容亵渎”,“人民的苦难不能被当成笑料来调侃”。对这一事件,网上也有很多的观点,如《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通过中国之声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认为恶搞歌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呼吁有关单位停止这样的演出,并要求限制相关视频的传播。也有许多网友看过此类视频之后气愤表示,这分明是对革命先烈的亵渎,为什么偏偏用革命歌曲来体现娱乐精神?广西南宁“斗逗乐”喜剧坊,至今仍在舞台上表演这样的《黄河大合唱》。“斗逗乐”创办人马国富认为,传统的表演方式已经吸引不了年轻受众,这样做不是恶搞,也不是诋毁经典,而是艺术创新。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说,他不怪年轻受众,因为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够深刻,但他无法接受有人为了哗众取宠、赚取点击率而对原作进行恶搞。张安东认为,马国富的说法就是在狡辩,黄河大合唱每个月都会在世界各地演出,有大量拥趸。即便为了传播,也有更好的形式。去年浙江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受众基本上是00、90后,节目里影视明星和专业人士在黄河边合唱的一段《保卫黄河》效果非常好,就令他印象深刻。

      材料二是说近几年,有些人或单位,秉承着娱乐至上的原则,恶搞经典革命歌曲。实际上,这样恶搞的表演形式已经持续多年,最早要追溯到2014年4月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视频今天仍在部分网站可搜。《笑傲江湖》的这段节目内容被认为是“恶搞”的源头,此后被多个晚会模仿,表演者的表情动作都跟这个节目相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恶搞节目流行呢?主要原因是为了哗众取宠、赚取点击率。恶搞式表演,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能逗乐别人固然好,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汉书艺文志》在2000年前就提到了“哗众取宠”的问题,以浮夸的言行迎合观众,借此骗取信赖和支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生活的确需要逗笑和欢笑,但一种表演能否达到逗笑别人的效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力和水平。一位老艺术家提醒过,“歌词最容易写,歌词最不容易写好”。娱乐有娱乐的底线,严肃有严肃的必要,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严肃,既僭越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根本无法传递会心的笑声。娱乐有边界,恶搞分对象,不是所有娱乐都该鼓励,更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恶搞。

      材料三是说经典的力量,经典的存在价值。例举了美国动画电影《狮子王》和日本动画《聪明的一休》,这两部动画片可以说是动画片中的经典了,从剧情、主题,到音乐都深深地打动和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可见经典的作品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只会让人们记忆深刻。

      【参考立意】

      (1)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2)放松心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总有一些严肃话题、民族情感、人之常情应该谨守不能逾越。娱乐只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如果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抱着娱乐的态度,不仅会消解我们自身的历史、危害公序良俗,甚至容易踩到法律的红线。

      (3)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承平日久,追求精神快乐无可非议,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公民权利,但是通过恶搞经典而获取快乐,这种快乐是廉价的,是庸俗的,也是不可宽宥的。

      (4)恶搞式表演,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能逗乐别人固然好,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娱乐有边界,恶搞分对象,不是所有娱乐都该鼓励,更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恶搞。

      (5)“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必须对恶搞经典说不。否则,会有更多的经典被亵渎。恶搞经典,只会让亲痛仇快,只会消解价值认同。就目前而言,除了谴责此类恶搞现象,还应该构建惩戒机制,对当事人依规处理。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素材:神舟十三号出征
下一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