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阅读:2937 2021-12-08
标签:
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相关概念阐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全球意识: 全球化时代,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有着不可剥离的联系,世界各国面临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因此,全球意识需要确立整体的人类意识,树立全球关怀的意识,而不能只考虑国家和个人的私己之利,损害全球的利益。” ——南京师范大学 冯建军教授
国际视野: 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
国际经合组织教育主任Andreas Schleicher强调,“今天的教育,要求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的视野。要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是全球化素养的一个深刻的内涵。”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中学生核心素养》
五个角度
(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相关名言及素材
(一)相关名言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荀子
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4.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
5.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墨子》
6.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7.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8.保合太和,乃利贞。(重视合与和的价值,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周易集解》卷一
9.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王通)
10.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11.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人民网)
12.国与国之间,唇齿相依,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央广网)
13.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14.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
——2016年11月19日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15.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墨西哥 阿方索雷耶斯
16.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约翰多恩
17.如果把自己孤立起来,你就会失败;如果向世界敞开大门,就可以参与进来一起繁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
(二)相关素材
1.中国空间站继NASA宣布开放国际空间站后,宣布向全世界开放。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对此举表示高度赞赏,称中国的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使更多的国家能够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中国空间站向国际开放“朋友圈”,奉行的无疑是多边主义的原则。让那些科研项目利用宝贵的空间站资源,往大了说,有利于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往小了说,能助力科研“大迈步”——这里的“科研”还是无国界的。
2.中国在行动
(1)“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国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另外,“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了务实合作,促进了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民众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彼此距离进一步拉近,各方愈发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
(2)金砖合作机制
金砖合作机制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共同建立的人类历史上首个以“非西方大国”为主体的合作机制。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金砖合作是一个创新,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关系;超越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老思维,走出了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新道路;超越了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实践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这三个“超越”是对金砖精神的深刻诠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年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提出,亚投行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两年来,亚投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面对基础设施领域广阔合作前景,亚投行必将乘风破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大活力。
展开全文阅读
3.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复苏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唯有以诚相待、普惠共享,才是根本之计。正如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的:“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面对疫情冲击,世界各国唯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走出疫情阴霾。继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之后,中国又举办消博会,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和大国担当。
——人民日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4.文化交融是一项文化强国、文化强球(地球)的巨大工程。在推进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会遇到文化惰性、文化排斥、文化对抗和文化冲突。这就要求文化界要能够经受住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要有跨过一沟还要越过一壑,登上一座山峰还要再登一峰的全球视野,要有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雄心壮志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要知道,在实现了文化融合以后,还会在更高层次上产生新的文化多样、文化差异,这又要求文化界要目光远大,前瞻万里,推动新一轮的文化融合。
5.永远铭记珍爱和平、命运与共才是人间正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当硝烟已散尽,我们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并不是为了停留过去、延续仇恨,恰恰是为了以史为鉴、走向未来。如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去不复返,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更会造成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社会治理难度上升,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显著增加。除此之外,面对世界粮食安全、能源紧张、气候变化等问题,我们深刻理解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我们深切感受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元化的今天,世界越发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割裂的“地球村”,唯有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交流互鉴,以睦邻友好超越以邻为壑、以互利合作取代零和博弈,才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找寻到各国人民真心向往的“最大公约数”。
——《从伟大抗战精神中读懂“三个永远铭记”》
反面素材:
1.“他的这个任期留下的是一个处于废墟中的美国——它自南北战争以来从未如此分裂。”今年6月,法国《费加罗报》曾发文列举美国当前面临的危机,直指美国领导人的政策取向导致出现“美利坚分裂国”。半年之后,特别是美国大选的乱象丛生,证明这一判断并不为过。
如今的美国痛点密布。疫情雪球、街头暴力、政党对峙……2020年已近尾声,美国社会的撕裂痛感有增无减。路透社为此感叹: 一个分裂的美国将难以愈合。 ——《美国为何深陷撕裂之痛?》
2.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3.金德尔伯格陷阱:由马歇尔计划的天才构想者,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提出,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灾难起源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强权,但又未能像英国一样承担起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其结果是全球体系崩溃,陷入萧条、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
4.霍布斯文化:得名于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指一种在丛林状态(亦称为自然状态)下的国家对外战略文化,在丛林社会中,所有人都是自己的敌人,国家主体和个人一样是贪婪、自私的,所以便需要一种谁拳头大谁说话算数的唯实力思想,强者便可以吞并弱者,奴役弱者。
三、经典时评
(一)文明本没有冲突!关于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提四点主张 人民日报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5月1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关于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提出这四点主张,获得了现场热烈掌声。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
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
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融 光明日报 邹广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从中国一直恪守的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立场出发,向世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很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既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外交理念,更是当今时代人类的和平发展理念,这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发出的中国声音、所作出的中国判断。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其实践展开层面,需要以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尊重、文明交融为基础。
一
回顾近代人类发展历史我们看到,人类现代化与工业文明行进的脚步,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话语。人类开启了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性的交往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强调,这种交往的普遍性源于“资本的逻辑”——资产阶级把资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并且“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最后“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图景日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环境: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发展格局,每个民族要想真正拥有未来,就必须融入世界,在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交流互动中培育出发展的新机遇,创生出生活的新智慧。
展开余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向世界传递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无论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乃至历史文明等方面有何不同,都应该顺应人类共同利益以及未来发展大局的时代潮流,都应该求同存异、包容发展。这一新全球观,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的哲学理念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早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就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从此,“文化多样性”就被确定为全世界各个群体和社会共同信守和承诺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文化在样态形式上需要求异,那么文明在价值理念层面则需要“求同”。文明因包容而交融,“求同”的前提是尊重差异性,而不是武断的整齐划一。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为人类文明交融确立了一个坚实的价值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没有文化孤岛,必须破除两极对立的零和思维,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努力守望相助,达到合作共赢。
二
在文化价值层面,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是最难达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求”而达到“同”的目标。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形成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性追求,因而其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志,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讲“文明交融”,其最具创获的成果就在于有效达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价值共识,所以这里的“求”必须是两个平等民族主体之间的关注和尊重,即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对话来充分理解对方的价值关切,进而求同存异,寻找文明视阈的融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懂得尊重与珍惜,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真正成为可能。
首先,在文化心态上,必须摒弃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妥善解决世界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离散时空状态下的前现代文明不同,人类开启了同步时空的发展节奏,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图景,而且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调整好文化心态,尤其是要消除文化自大或文化自卑的两极对立思维,克服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傲慢,倡导文化会通。如果持有盲目的自我文化优越情结,对世界发展的新格局视而不见,对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时代文明充耳不闻,则势必会导致文化的误判与误读。事实表明,文化偏见如果不予以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导致民族间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而文化歧视的蔓延会危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进而给世界的和谐发展造成持久伤害。平等对待其他文化既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自信心的价值呈现。开放的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向世界展示的是平等与包容的胸怀。
其次,在文化实践层面,文明交融的世界需要自觉坚守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的多样性,面对新的世界发展格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把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展示出来,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但同时我们看到,扩张与掠夺又是资本主义成长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其与生俱来的本性,这就会滋生出文化霸权主义,即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迫使后发展国家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被动接受其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由此可以预见,反对霸权主义将是未来摆在全世界各民族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化霸权的实质是对抗世界文明的野蛮的、非文明行径,因此必须予以坚决反对。显然,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文化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要注意维护世界各民族文化个性和平等发展的权利,积极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和自由创造,致力于文化的和谐繁荣。
再次,文明交融的文化世界需要双向互动,彼此借鉴,相互欣赏。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性追求,就在于以承认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正当性为出发点,确立交互性文化价值观的新视角,将文化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冲突给当代人类和平秩序所造成的威胁降到最低,实现真正的文明共存。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彼此融汇一直是主旋律。世界各地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例如远古时期世界各地的彩陶在造型、质地、文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今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各种文化只有在互相关联中才能发展,文明在交往中才能成长。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将每个国家民族视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并以包容的胸怀和欣赏者的眼光去对待其文化智慧与文化成就,在学习借鉴中丰富完善自身文化。
最后,要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力,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交融。文化既需要“守正”即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更需要“创新”即面向未来展示其发展的活力。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唯有创新,才能够赢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续动力,更是文化保持其生命活力的重要源泉,每个民族都有义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贡献文明智慧。因此,我们要自觉树立文化使命感,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肩负起文化创新的历史责任。
(三)“文明冲突论”该扔进故纸堆了 南方周末
塞缪尔亨廷顿恐怕不会想到,在他去世十多年之后,他的“文明冲突论”会被捡起来,成为美国对外关系框架的“基础”。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日前在就中美关系与对华战略发表演讲时称,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一个非白色人种的大国对手”,这是“与一场完全不同的文明作战”。
“文明冲突论”在提出之初就充满争议,被不少人认为既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美国的价值观,此后历届美国政府都否认将其作为外交政策的起点。在文明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的当下,“文明冲突论”更应该被扔进历史的故纸堆。
文明是一个人类群体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等。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规律看,文明本质上没有与其他文明冲突的基因。
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刺激的回应,也就是对挑战的应战。文明的生长动力则来源于社会的创造力。正是由于拥有创造力,文明才能够成功应对挑战。文明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的。一旦社会失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会失去应对新的挑战的能力,文明就会陷入停滞甚至衰落。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遭遇新的挑战。汤因比认为,这些挑战会越来越多来自文明内部,而不是外部。“正在发展着的人格或者文明,倾向于成为他们自身的环境,成为自身的挑战以及战场。换句话说,成长的标准是一种趋向自决的进程。”社会必须依靠自身内部的稳定和成熟而解决这些内部挑战,只有自决性的成长才是文明成长的最决定性的途径,而这要求文明有自省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对外扩张的外延式增长。
在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看来,西方文明的基本象征是无尽的空间,也就是对无限遥远的空间的追逐。这种精神,固然让西方充满了冒险精神,去开拓全新的世界,但也让他们更容易走上外延扩张的道路,试图征服所有空间,这种扩张可能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16世纪征服印加帝国,就使古老的印加文明毁于一旦。
征服、扩张,绝不是文明之间接触的好的范式。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平等尊重对待其他的文明,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其他文明中优秀的成分,那么文明的接触不仅不会导致冲突,还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历史来看,冲突不是不同文明之间相处的常态,交流融合才是。
早期的人类文明虽然在诞生之初被山川大海阻隔,交流有限,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经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两千多年前就和古印度文明有了接触,并互相影响。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逐渐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并对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现代西方文明,也是在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融合下发展起来的。
文明的发展需要有开放的胸襟,需要包容性。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长盛不衰,与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几次被外来民族征服并统治的经历,但是每一次中华文明都以其包容性将外来民族融合到自身文明之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交往更加密切,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达,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和深入,人们越来越强烈感受到了文明之间的差异。而对待文明之间差异的态度不同,决定了对文明接触的后果的不同理解。
中华文明追求的境界是和谐。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和万邦则是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和谐。两千多年前,中国汉武帝派遣张骞率领和平使团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盛唐时期,首都长安百万人口中,外国人就有五万之多,他们在这里学习、经商,甚至在唐朝政府中任职。这些外国人与中国人和谐相处,他们所带来的外来文明,也有不少被吸收到唐朝的生活和文化之中,融入中华文明。
当今美国也是多文明共存的国家,多元化一直是美国社会引以为傲的价值观。美国现在拉美裔人口占比接近18%,非洲裔人口占比超13%,亚裔超过5%,非拉美裔白人占60%多。正是这些来自不同文明不同族裔的人群,在美国交流融合,促进了美国的发展繁荣。值得一提的是,在演说中提出文明冲突的斯金纳女士,据说正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
在崇尚多元并且受益于多元化的美国,官方话语出现这种以人种来确定文明、以文明来确定国家冲突的论调,在美国国内也引起许多批评。中国一些主流媒体则直斥其为“种族主义言论”,“这种逻辑十分危险”,“有了分歧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把分歧当成采取对抗态度的理由,而要坚持相互尊重,致力于平等协商,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办法”。
知名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人类文明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交流互鉴,文明之间的冲突不会产生进步,文明是因对话而进步。强调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混淆了文明的本质。文明本身不会产生冲突,每一种文明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就是依赖对话和进步。
展开余文
在这一点上,汤因比的观点近似。他认为,一切文明在价值尺度上是等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某个文明在一定时期表现出超越其他文明的优越性,也不意味着这种文明就是“中心文明”。应该用平等的立场对待所有的文明,才能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精神的升华。
其实,即使是亨廷顿本人也认为,未来的世界是不同文明并存的世界,他提出“文明的冲突”这一思考框架,希望的是提醒人们注意这一危险的可能性,以采取措施避免冲突、促进“文明的对话”,而不是指导西方文明去“遏制”其他文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要有欣赏其他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之间就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借鉴,迎来多样文明和谐共生的时代。
(四)为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而高兴,就是为圆明园报仇吗? 大家 魏阳
《吕氏春秋》和《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个寓言。说楚国的国君丢失了一把珍贵的弓。臣下很着急说赶快找。可楚王很豁达,说:“楚人丢的弓,被楚人捡到,没啥遗憾的。”这似乎表现了楚王宽阔的心胸。
可据说,孔子听说了楚王的话,觉得他的心胸还不够广阔。孔子评价说:“为什么一定要说‘楚人’呢?应该把‘楚’字去掉,有人丢了弓,有人捡到了弓,才没啥遗憾的。”
楚王代表了国家的视角,弓在一国内一失一得,国民总财富没有增减。这样看,楚王是个爱国主义者。孔子代表了人类的视角,弓在全人类中一失一得,人类总财富没有增减。孔子是个人道主义者。
在我看来,这两种态度,代表了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分歧。很多的争论,都源自这两种视角的不同。
这不,这两天看新闻,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烧掉了。著名的塔尖在浓烟中倒塌。一片惋惜声中,也有不同声音。
比如有个叫做“叫我金主编”的自媒体号,就表达了自己“欣慰”的态度。这位“金主编”,据说曾是中国知名媒体凤凰网军事频道主编,《凤凰军机处》节目的策划者和主持人。这位金主编认为,法国人在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烧掉了中国的圆明园,如今风水轮流转,终于等到法国国运衰了。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让人“欣慰”。
类似的评论,在这次巴黎圣母院的报道中,并不罕见。
和楚王一样,金主编似乎是个爱国主义者,公而忘私。国仇就是个人的仇。圆明园就是我的园子。你以前烧了我的园子,现在你的院子着火了,活该吧!
金主编忘了,清王朝用民脂民膏建的花园,平民是不得入内的。就算是后来重修的颐和园,庚子年间扶清灭洋的义士们也是不得入内的。为皇家的损失叫屈,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
不过,我还是认为,圆明园的毁损确是一大损失。但这不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别忘了,在建造圆明园时,也有许多欧洲设计师的参与,大量参照了欧洲建筑风格,才造就了中西合璧的园林典范。圆明园,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毁于一旦,当然令人痛惜。
问题是,圆明园的毁损,怎么会让人为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而高兴?
一说到中国近代史,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如何被列强欺辱。这当然是事实。可问题是,如果历史全从民族屈辱来看,会淹没掉许多民族之外的图画,当个人的经验,性别的经验,宗教的经验,甚至世界共同的文化经验,都被淹没在民族话语的洪流中时,狭隘在所难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尤金韦伯的《从农民到法国人》等研究,对民族主义,进行了发人深醒的探讨:学者们发现,在欧洲传统社会,人们只和自己的亲属、邻居、乡亲发生联系,组成一个个面对面接触的真实共同体。在十八世纪之前的欧洲,没什么人认为自己是“法国人”或者“德国人”。人们只知道自己是个普罗旺斯的“农民”或者莱茵河边的“渔夫”。居住地之外的世界,对他来说没有意义,更不会去效忠。效忠于一个遥远的王室,与许多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分享同一种身份,需要巨大的想象力。只有在现代社会,通过标准化的教育、新闻报纸、电影电视的熏陶教育等,这种想象才能成为可能。通过现代国家的努力,实现统一。就这样,人们开始觉得自己与数千万陌生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人与人有了认同。
社会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身份认同。这些认同可能是职业的,宗教的,性别的,或者地域的。比如,古人只知道自己是个“农民”,是个“基督徒”,是个“男人”,或者是某个村镇的居民。
民族认同和其他的认同之间,充满竞争。随着现代民族主义的崛起,人们被教导:其他的认同都不再重要,只有“法国人”这一身份认同,才最重要。资源有限时,你应该优先帮助你本民族的同胞,所有国境之外的居民,都是“其他人”,即使他们的职业、宗教和性别可能与你一样,即使你可能会觉得和这些外国人更谈得来。
民族主义的崛起,是一个民族认同挤压了其他认同的过程。是一个民族国家建立自己权威,取得对普通国民控制权的过程。从此,农民和渔夫变成了“法国人”、“德国人”。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开始大过对其他一切团体的忠诚。
在亨廷顿和罗斯托等学者看来,民族主义能增加国家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诚然如此。但是,民族主义情绪若是走到极端程度,再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结合,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达尔文在十九世纪创立了进化论。他发现生物的进化,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虽然达尔文从来没有说这套法则也适用与人类社会。但他有不少粉丝,对这套科学理论加以发挥。从赫胥黎到墨索里尼,从希特勒到日本帝国的军阀们,不少人认为,人类也遵从丛林法则。只不过,生存竞争从生物个体之间的竞争,被偷换成了民族之间的竞争。
在这些人眼中,世界只是各个民族国家生存竞争的舞台。讲道理没用,得看谁的拳头大。这导致了一种对“强大”的崇拜。
崇尚“强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一百多年前,让一些欧洲人认为自己是优等民族,理应奴役“落后”的劣等民族。在一战时期,让多个欧洲国家用残酷的战争来进行竞争,数千万生灵涂炭。在二战中,让纳粹认为犹太人应当被灭绝,让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强大的大和民族应该统治亚洲。
虽然,大清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现在中国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不再有过去的外部威胁。但是很多人,却学会了以前欺负人的思维,还在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考。
极端民族主义的思维,不认同世界的共同价值,不承认有属于人类的共同文化;永远在民族历史中充当受害者,在狭隘的情怀中自娱自乐。对金主编这样的人,看上去“爱国”,其实是在害国。
而且,这种心态,还真不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中国文化的创造者孔子,就绝不会认同。从“失弓”的故事看出,孔子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事业,不仅仅限于他自己碰巧出生的鲁国。
孔子也绝不会如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样崇拜“强大”,在他看来,动拳头只是“霸”道,而真正的“王”道,应该包容一切人类的美好价值,悲悯一切人类的苦难。这一点,和写《巴黎圣母院》的雨果,不谋而合。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孔子的学说,能成为思想财富。数千年来,《论语》在日本、韩国、越南,甚至远在美国的波士顿,被当作经典反复阅读。孔子说:“仁者,爱人。”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超越个人身份认同的人文价值。这让他关怀体恤一切人类——无论是华夏还是夷狄。他关心的是人类文明的兴衰,而不是传统社会的王朝更替。
法国在现代历史上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诸多现代思潮共同的发源地。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法国大革命。而超越一切的人类价值,同样也发源于法国。这里诞生过爱国主义的源头《马赛曲》,也滋养过启蒙思想的巨人们。
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之所以伟大,正因为体现了一种类似孔子的情怀。它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而是关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它悲悯人类共有的苦难,歌颂人类共有的情感,描绘全世界都能感同身受的喜悦与挣扎。和《论语》一样,《巴黎圣母院》是属于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而不仅仅属于某个人类团体的私产,无论这个团体是民族的、阶级的、宗教的,还是性别的。
在二战中,面对纳粹对巴黎的占领和掠夺,法国诗人艾吕雅写下《勇气》一诗。此诗刚被作家廖伟棠引用:
不要呼救啊巴黎
你是过着一种无比的生活
而在你的惨白你的瘦削的赤裸后面
一切人性的东西在你的眼底显露出来
……你将解放你自己的巴黎
像一颗星一样战栗的巴黎
我想,如诗中所述,巴黎对世界的贡献,正在于她“无以伦比”的文化价值,超越国家权力对“人性”的思考。这种人道主义态度,从人类角度观察人性的脆弱,并在这脆弱之上看到光芒;批判暴政与迫害,并在这苦难中保持希望——这正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信念,也正是启蒙主义的人道价值能够不断超越国境,成为现代文明基石的原因。
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论语》一样,正由于对人类共同境遇的关怀,才能成为“世界名著”,而不仅仅是“法国名著”。
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和圆明园的毁损,都是人类共同遗产的损失。而人道主义情怀,让《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在一百多年前,强烈谴责本国军队火烧圆明园的暴行。雨果在1861年写到:“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
我想,这种谴责,透露了雨果人道思想背后的爱国情怀。无疑,雨果是热爱祖国的。正是这种热爱,让他抗议法国政府的侵略行径,同情被欺辱的弱者。也许,只有人道主义,才能让人在爱自己祖国的同时,不变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氓。只有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才能让人有勇气像雨果和孔子那样,用批评自身所属人群的方式,来爱自己的人民。也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有勇气正视罪恶与错误,才能配得上雨果和孔子式的批评。
人道主义关怀,让孔子与雨果——尽管一中一外,一古一今——在面对人类文明时,显得如此相似。正如孔子和雨果都相信的,我们首先是“人”。
(节选:《巴黎圣母院浩劫,任何幸灾乐祸都是对人类的犯罪》曹林:
……巴黎圣母院遭遇意外浩劫,遮天蔽日的火灾场景,让世界震惊,更让人痛心。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中女主对男主说的话,此时格外让人心碎。去过巴黎圣母院的人,感到自己美好的记忆被大火烧毁;没有去过正准备带心爱的人去的,感到自己的梦想像塔尖一样在大火中倒下;在雨果的经典作品中感受过她的人意识到,失去心爱的姑娘之后,卡西莫多又失去了他的钟楼。这不只是一处历史遗迹,不只是数百年的历史,在很多人心中,他代表着一种文明,凝聚着人文精神的塔尖与人的心灵相连。
……巴黎圣母院浩劫,任何幸灾乐祸都是对人类的犯罪,对人性、道德和文明共识的犯罪。我们都在传统的掌心中,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的,是法国的,更是人类的,它见证着世界历史,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凝聚着文化艺术的精华,记录了人类为进步所做的抗争、努力和关怀。人类同在一条船上,需要命运共同体意识,尤其面对一些共同的挑战,战争、灾难、杀戮、死亡、地震,这些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渺小、孤立无援的时刻,更需要共情共鸣,需要站在一起。
是的,那种为火灾幸灾乐祸的,那些拍手叫好的,只是极少数极个别,但此时此刻,再小的幸灾乐祸声,都让人刺眼,都让本就对灾难无比痛心的人多了一层刺痛感。)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朱思睿
领袖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段重要论述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仁爱之心”“忠恕之道”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天人合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是相互融合的,是一个整体,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共同生活在宇宙之中相辅相成,天之化生、万物皆为平等。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天人合一”发展为一个哲学体系,从而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所从事的一切都应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的。打破自然的平衡,也同样是破坏了人类自身的平衡。世界各国纵使相隔千山万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同处一个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与自然、国家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统一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形态应该是一种“真正共同体”,它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人的本质复归的真正表现。
“仁爱之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神。“仁爱”理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仁”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伦理准则,其核心要义便是“爱人”,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敬重。人们要做到“仁”不仅仅是简单的去爱别人,更要去敬爱万物,帮助天地万物蓬勃生长,从而达到“与天地参”。“仁”除了最基本的爱人之心,更应顺应着“生物之心”去对待万物。“仁爱之心”并不是追求个人主义和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主动救助需要被救助的人,使民众都可以乐其生,遂其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体现了“仁爱之心”的深刻内涵。自我与他人、同族与他族、本国与他国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我们的生存与他人的生存都是一样的重要,共同的成长才是生存。以仁爱之心去接纳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才是我们长久的生存之道。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相辅相成,携手共建、共同发展。
“忠恕絜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绳矩墨。“忠恕絜矩”即为忠恕之道的不变法则。“忠”,尽己之谓忠,即是对人应当尽心竭力。《论语学而》一篇中记载了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首先提出的便是“为人谋而不忠乎?”面对众多的人生层面,曾子首先想到的便是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可见其在日常生活之中的重要性。“恕”,从字面上来说为“如”“心”,即为顺从自己的心。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弟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恕”字包含了人的一生可以遵守的准则。简而言之,因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忠恕”理念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要围绕的准则。
领导人围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这些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目标和要求等内容,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作为文化底色,彰显着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必将为人类带来幸福的未来。
(六)国际视野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认知 简书 linwood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到个人,与世界的连接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参与国家事务、出国工作等机会越来越普遍。最重要的是,国际型的组织和事务会越来越多,包括各类的慈善组织、商业机构、技术研发组织、社会事务机构等。而且中国的经济是高度的外向型,无论是基建、科技、高铁、能源、电子等企业都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全球事务。这种国际化的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参与度越来越深,事务也是越来越多样化。
未来,国际视野和国家胜任力是基本能力。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的人,才会有更高的平台、更加广泛的机会,成就更高的事业。而且,以后的国际工作经历将会是个人工作简历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否有国际工作经历,会影响一个人国内的就业和发展。一个具有国际工作经历,参与过国际项目的人,无论在思维、视野、习惯等方面都会具有较多的优势。会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沟通协作、尊重、责任等方面更胜一筹。国际化的人才,是未来最为紧缺的人才。
所以,今天谈到一个叫“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全球胜任力?有这样一个模型来分析。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包括道德与责任,自觉与自信。一个是人际层面,包括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最后一个才是认知层面,包括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和语言。核心其实是前两个方面,语言和议题是外壳,没有前两个,那无非是语言花哨,夸夸其谈,是无源之水。
道德与责任、自觉与自信,在母语环境中,同一种族和文化背景下,这几个能力对大部分人都不是问题。虽然说自信、责任等不一定具有很高的水准,但应对正常的工作和环境还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换了一种环境,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那么,这两个概念就复杂很多。首先每个国家和民族对道德、责任的含义、评判标准都不一样。甚至在一些国际组织中,它需要面对多文化背景,它会产生一些特有的标准和规范。比如去到印度,首先在吃的问题上,就要面对很多问题,手抓饭你怎么看,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什么行为会产生误会。想吃牛肉怎么办,受到猴子的攻击怎么办?开车撞到牛怎么办?在这种环境下,你需要一种的正确的处理方式和认知系统,不能靠偷偷摸摸的按原有的国内的习惯去行事。这不是国际人才应该有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当你需要与欧美、非洲、南美的人合作共事的时候,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都不一样,对道德、责任的判断都不一样。你的自觉和自信还在吗?靠什么来支撑。当你连吃饭习惯、外出习惯、说话习惯都无法和其他相处的时候,每天都要吃中餐、看见西餐就没胃口的时候,你的自觉和自信还会在吗?
第二,开放与尊重,这是一个思维方式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很多事情,你放在全球的背景下看,你会发现很不一样。比如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前欧美人认为中国人多又穷,刚好利用你的廉价劳动力提高生产利润,同时将商品卖给你这个庞大的市场。这是很好的生意。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让全世界都感到压力,任何一个制造业都绕不开中国这个因素。整个世界会感觉到一种中国的虹吸效应,而且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思维方式等都不了解。就像你在一个很悠闲、舒适的房间和熟悉的人聊天,突然进来一个大黑个,谁都不认识他,你是什么感觉?他遵守你们原来的约定还好,如果他说能不能改改规矩的时候,你就会觉的发生大问题了。
当我们就是那个黑大个的时候,我们怎么进入别人的圈子,怎么进入别人已经玩了很久的房间,那就是需要开放的心态、懂得尊重。不但要尊重个人,还包括文化、习俗、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等。要明白世界不能只用好和坏、支持你和不支持你、先进与落后、赞美中国还是数落中国等这些意识形态的方式和标准进行区分、判断。世界是多彩的,当你可以一次和各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毫无区别感在一起工作和吃饭的时候,那么,你的包容和尊重就有了初步的基础。当你不但能看到中国的穷人,更能看到人类的穷人时候,那么你就有了一定的国际视野了。
以上这些,都建立在一种国际文化、全球视野的认知上。这是一种大局观,也可以说是大国风范。我们正确的认知不是什么都要讲中国第一,中国最好;老是认为支持中国的外国人才是好外国人。所有对中国有意见的外国人都是坏人。而是要把定位定在整个世界背景上,定在超越民族和国家范畴的背景上。我们要的价值观是融合世界,而不是覆盖世界。在很多人看来,美国就是用覆盖世界的模式的领导世界的,但其实,美国的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是一种融合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起来的。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本就没有它自己的所谓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美国人没有这种主观的价值标准,他们才能更好的让自己具有世界的格局和价值观。看任何问题都是以更宏观、甚至超越人类的眼光看世界。
我们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要客观的定位和分析自己。要看得见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不是有缺点就不能拯救世界的,并不是有缺点就不能领导世界、改变世界、为人类做奉献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化,真的和2000年前做对比,你会发现完全是两码事。中国的文化也是融合了无数的少数民族、甚至印度、欧美、中东等地方的文化而形成。无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吸纳了多少外来的文化,也不影响今天灿烂的中国文化和悠久文明的地位和名声。
按现在的形势,中国是注定要重新走向世界的,而作为个体,我们要提前转变观念,树立和培养国家视野。在国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国际化不断推进的过程,收获一些个人的成就。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站在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做出不一样的事业也是一件美事。
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教育方式,要在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世界的眼光、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上多下功夫。将孩子教育成一个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表演的人才。
四、真题训练
1.(2019年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2017年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达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3.(2020年广州二模)
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精准扶贫,共建共享,一群人可以帮助一户人,一户人可以带动一村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类是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对个体、群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们有很多的感受和认识。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
(1)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篇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的思考及畅想。
(2)高中毕业典礼后,给长辈写封信,谈谈你报大学志愿及职业规划的方向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提示:
1.对材料以逗号为单位进行解读,并从议论文的结构对材料归纳。
(1)命运共同体是什么?
个体与集体构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2)为什么个体与集体构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休戚与共
(3)怎么做才能个体与集体构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激励、影响、帮助、带动/守望相助
(4)个体与集体构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会怎么样?
共同发展 /同担风雨 共克时艰
2.例文:
个群相融,命运共同
——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十分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个群相融,命运共同”。
这一演讲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毕业后的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将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明确个体与群体的关联、融入生命的共同体中,是我们毕业生成长的必修课;另一方面,在当今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们作为这一特殊时代的青年人,必须思考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拨开时代迷雾、开辟光明未来。树立个群相融,命运共同的理念,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个体与群体,是紧密相连、必不可分的。
个人可以是群体的引领者。在互联互通、精准扶贫的道路上,黄大发、黄文秀等人的名字熠熠生辉。这些优秀党员干部各自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乡村群体走出贫困。群体可以是个人的帮扶者,是个人的归属与支柱。正是无数父老乡亲的辛勤劳作,给予王丰华、秦玥飞等扶贫干部以信心和鼓舞,让优秀个体发扬“君子通大道”的精神,挥就村村脱贫的传奇。
个体与群体的血乳交融,引发我们青年一辈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作为社会的个体,我们应当发挥“螺丝钉”精神,谨记《大学》中“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提升自我修养,为社会进步发光发热。同学们,将来的我们,可能是通讯公司业务员、交通工程师,也可能是站在田埂、扎根乡土的干部。我们不仅是个体,而且是和乡亲们共同奋斗的战友、是扶贫攻坚事业的一员,请不要忘记,将个体命运与群体命运紧紧连接。我们坚信,一个天下大同的社会,一个个群相融、命运与共的共享中国将会建立。
当我们将个体与群体的概念放入到世界坐标系中,我们对应得到的参照物是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
个群相融,在此时表现为命运共同。这里的命运共同,一是指各民族间的深度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早已成为“地球村”;二是指各国家间休戚与共、互助合作。应对新冠疫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世界性难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凭一己之力挽盛世于将倾,唯有携手合作方可开创未来。
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对当今一些无视人类命运共同、挑起纷乱与冲突的极端行径,让我们摆正认知、坚定命运共同理念,我们终将看到,各国医护人员齐心协力抵抗病虐、各国青年友好交流、各国贸易兴盛、各国文化“万紫千红共争春”,一个和谐美好的命运共同体终将建立!
让我们坚定个群相融,命运共同的理念,建设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谢谢大家!
侯晓旭
标签:
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言名句与范文
下一篇: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民日报》精选高级短句——学霸珍藏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