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2117  2021-12-14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航天精神之深藏功名利禄、梦圆穹顶之巅
 一、航天精神相关阐发

      中国的航天精神可以阐发为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1.航天传统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2.“两弹一星”精神主要内容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3.载人航天精神主要内容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4.航天精神具体内涵:

      ①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呕心沥血,奋力拼搏。

      ②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攻克尖端课题,抢占科技制高点。

      ③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连续作战,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在成绩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④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

      ⑤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一心为事业,舍弃生活方式的多彩而选择单调,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平凡,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

      二、航天相关金句

      (一)弘扬航天精神的口号

      1.三万日耕耘深藏功名利禄,九万里飞天梦圆穹顶之巅

      2.春华秋实几十载  矢志不渝献航天

      3.梦启九州,壮凌空之志;缘定寰宇,铭空天之魂。

      4.东风长征破万里,神舟天宫闯星海

      5.我看不到的星空里你实现着我的梦想

      6.长征万里飞天阙,嫦娥千年落凡尘

      7.星空浩淼银河璀璨,航天穷宇矢志不移

      8.树凌云之志攀航天高峰,建丰功伟绩创世纪辉煌

      9.忆往昔东方红星,看今朝长五升天

      10.栉风沐雨熬出戈壁新星,砥砺前行勇创航天辉煌

      11.我们如今的奋斗,只为你将来大气层外的一次回眸

      (二)相关短评

      1.“航天精神”包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等精神,自力更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这精神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工作者的实践和探索中产生的。这些优秀精神是中华文化与红色基因的时代表达,是我们党和人民尤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们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航天精神”对于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时代意义。

      2.哲人说,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中国航天人正是那些征战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中国航天精神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价值底座,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从家国天下、到人类命运、又到民族复兴,一个个巨大的命题,在航天事业上交织绚烂,筑起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脊梁与民族品性。

      3.几个小时后,神舟十三号飞船就将发射,三人乘组即将开启6个月的太空生活。18年前的今天,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冲破地心引力,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18年的时间里,中国航天人精心打磨迈向太空的每一步,实现了从飞行一日,到出舱行走,再到驻留生活的跨越。昨天,“羲和号”成功发射,继“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后,我国太空探测迎来“探日时代”。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正在推动中国航天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这是每一个航天人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4.每一天,每一刻,总有人想要翱翔天际,想要遨游太空,但!只是梦想,是你们,是你们通过一次次不放弃的实验,把我们的梦想和期待送上太空,你们才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5.从东方红升空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宫穿梭,从陆地到太空,从无人到载人,是创新、是科技、是复兴梦,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6.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浩瀚的星空是一张不设交卷时间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伟大的成绩振奋人心,伟大的目标激荡人心。面向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难翻的“大雪山”,难越的“娄山关”,这就需要航天人勇于攻坚克难,矢志探索创新,心怀祖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三、航天事业里程碑事件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展开全文阅读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继续探索-天问火星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6.神舟十二号,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它将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所需的最后几项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天宫”打下重要基石。

      四、航天事业功勋人物

      1.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冲破美方严重的阻挠坚决回国为回国效力,使得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孙家栋:“少年勤学,青年担当,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3.戚发轫:中国航天领域技术专家,参与过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研制,还作为重要技术负责人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研制。1992年,59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在主持神舟号飞船项目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戚发轫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他曾“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1月9日,于敏院士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是一位忠于祖国、无私奉献、文理兼修、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科学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5.梁思礼:赤子铸箭不辱家门。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虽然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但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五、精彩时评

      1.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载人航天精神述评

      新华社2021-09-17

      编者按: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伟大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需要我们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汲取百年党史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力量,激发新时代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

      大漠戈壁金秋醉,弱水胡杨迎客归。

      航天员归来之时,太空还是那片太空,中国人却又一次把一个国家崭新高度在这里标记——神舟飞船首次快速交会对接,首次进入自己建造的空间站,最长时间的太空驻留,最长时间的出舱活动……

      这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站在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的时间轴上,我们再回眸中国航天人29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一次次托举起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正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也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一)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那天开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悄然起步。

      此时,苏联已发射了三代飞船,建设了“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美国则完成了飞船向航天飞机的跨越。

      面对晚于国外的现状白手起家,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开始昼夜攻关;面对自然环境恶劣的大漠戈壁顶烈日冒风沙,开建载人航天发射场;面对测试发射没有工作流程的窘境从零起步,十几个人组成的课题组全国奔波调研2000多个日夜,设计出全新的测试发射工艺流程……再大的困难都吓不倒中国航天人,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埋头苦干,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包含了众多艰苦万分的训练。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常人只能承受3到4个G的重力加速度,航天员却要承受40秒的8个G的重力加速度。训练中,他们的五官被挤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飞,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手臂抬不起来。一位航天员的母亲看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展开余文
      做这种训练时,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就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暂停。但时至今日,没有一个人按过这个红钮。

      可以说,“特别能吃苦”是由载人航天领域的特别工作环境锤炼而成的。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参与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中国航天人,才能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二)

      在人生的旅途上,什么是最大的激励力量?中国载人航天参研参试人员的选择,是把个人发展深深融入祖国的航天事业。

      2008年9月27日,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第一个足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飘展的那一幕已经凝结成中国人永远的记忆。

      然而,这一历史时刻的背后却是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就在翟志刚准备出舱之时,轨道舱频频响起火灾报警声。直面在太空最害怕发生的事故,翟志刚仍选择了毫不犹豫地出舱。他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高扬在太空。”

      这也是中国航天人的共同心声。

      2003年10月15日9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惊雷乍起,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直刺苍穹。杨利伟刚开始感觉良好,但很快就遇到了麻烦——火箭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此前,他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杨利伟说,“有一刹那,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杨利伟并不害怕牺牲。在出征之前,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生命的心理准备。他担心的是,如果牺牲了,他就无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将推迟实现。

      共振持续了26秒。后来有人评价:26秒,见证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18年后,“时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话天宫活动在北京和香港两地成功举办。一名香港青年学生这样问杨利伟:“您觉得航天员这个职业最酷的地方是什么?”

      杨利伟答:“在太空中,当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国旗时,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酷的。”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是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源泉,是这个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最根本原因。

      (三)

      载人航天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航天人始终坚持高起点发展,自主创新,奋力攻关,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为打造托举神舟飞天的神箭,运载火箭设计制造人员开展了近千项技术攻关,让长征二号F火箭成为享誉世界的“金牌火箭”;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远距离测试发射,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一不是中国航天人创新攻关的智慧结晶。

      1999年11月20日清晨,西北大漠深处。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袭人的寒风中兴奋地等待着。

      6时30分,长征火箭托举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直上云天,并于次日凌晨准确着陆在预定回收区域。

      这意味着,中国航天用短短7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三四十年走过的路。

      最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同样,一种精神,只有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挫折失败的磨砺,才能浸入骨髓、刻骨铭心。

      2021年5月19日晚,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距离发射不到3个小时,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一个压力值参数突现异常,不得不推迟发射。

      这枚火箭能否成功发射,关系着中国空间站“天地运输走廊”能否顺利搭建,更关系着后续载人航天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距离下一个发射窗口还有9天。为了摸排故障,试验队员换好服装、戴好面罩,一次次从50厘米见方的舱门钻进箭体仔细排查。

      5月的海南,室外温度高达30多摄氏度,湿度达90%以上。在火箭舱体中,则是零下183摄氏度的低温。巨大的温差考验着长征七号,也考验着每一名试验队员。而他们一切无暇顾及,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尽快完成问题定位。

      5月25日,“归零”工作接近尾声。5月29日20时55分,火箭成功发射!

      “归零”,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名词。这个可以简单解释为“从头开始查找故障原因”的词语被细化为5个步骤。正是“归零”原则与经过一次次发射试验淬炼而成的严慎细实作风,成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飞行。

      可以说,崇高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这种精神又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在短短29年间便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的航天奇迹。

      (四)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573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将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

      出征前,3名航天员专程来到距离发射场数公里外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从元帅、将军到普通的官兵、科技工作者,有760多位为祖国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人在这里长眠。

      潘仁瑾就是其中一个。1998年4月18日,神舟一号飞船紧张备战之际,载人航天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负责人——潘仁瑾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为支持丈夫工作,潘仁瑾毅然辞去在上海的工作,随丈夫来到大漠,一头扎进科研试验第一线。测试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她都坚守在现场。

      那天深夜,潘仁瑾口吐鲜血突然倒下。弥留之际,她与丈夫有个约定:“飞船上天,勿忘相告。”

      英雄淡泊名与利,惟愿飞天梦圆时。今天,我们可以告慰烈士的是,已经有12艘神舟飞船从她长眠之地飞向太空,中国人的太空家园也已经开始建造。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跨世纪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十万人参与其中。他们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形成了强大合力。正如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所说,载人航天真的是“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

      精神无形,却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激励人负重前行、成就梦想。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一座精神丰碑,是与“两弹一星”精神血脉赓续又极具鲜明时代特质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努力进取、跨越时代、勇往直前。(记者李国利)

      2.自立自强造就航天奇迹丨人民时评

      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由此回望,中国航天在2020年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这份让国人振奋、让世界赞叹的答卷,展现出科技自立的能力,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航天领域一次次传来捷报,令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样品,如期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行星探测新征程,正在逐渐抵近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为世界各个角落提供高质量导航定位服务;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成功,吹响中国空间站建设号角……一系列重大任务的完成,使得2020年在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洋溢的是攻坚克难的强大自信,体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的从容心态。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发射任务的“双线作战”,到顶住几次航天发射失利的压力再创辉煌,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用平常心看待困难、用自信心对待征途,交出的答卷让人敬佩。有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无论探索太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和挑战。

      2020年恰逢我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5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看中国航天的壮丽往事,让人不由得产生感动之情。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标注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条件下自力更生的勇气和创造力。50年后,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5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探索形成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代代传承。50年的积淀,中国航天已成为创新高地、精神高地、人才高地,正向着新的起点努力创造新的更大成就。


展开余文
      当世人屡屡追问“中国航天为什么能”,答案不仅体现在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团结拼搏、执着创新中,也体现在那无数双向往星辰大海的专注眼神中。今天,中国人愈发理解航天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价值和梦想对一个民族的长远意义。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十分珍惜这种来自全社会的厚爱,并为此全力前行。如同一位火箭总设计师所言,“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迈向航天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既需要创新的智慧、探索的勇气,也始终离不开良好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星际探测有着更深更远的梦想。嫦娥五号归来预示着新的探索即将出发,“天问一号”还将面对火星探险的多道关卡,空间站建造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但只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梦想的跋涉就会充满无穷动力。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必将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3.11位飞天英雄写给中国航天的“情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1-08-03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篇文章,别人就问孙悟空,说大圣意欲何为?孙悟空回答:踏南天,碎凌霄。然后又问:若一去不返?他回答:便一去不返。我想这就是每一个航天员对待任务的态度。”这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在CCTV-1《瞬间中国》节目中的自白,回顾2012年圆满完成的神舟九号载人航天任务,她以孙悟空自比,道出了中国航天人求索太空的赤子之心和满腔热血。

      2003年到2020年间,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陈冬共计十一位航天员背负着沉甸甸的中国航天梦,在浩瀚太空留下足迹,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边界不断推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另外十位飞天英雄曾经写下的对中国航天最真挚的“情书”。

      神舟五号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说:“如果有机会,我想去月球;火星对我来说有点儿远,月球还是可以的。”

      记者:“如果神舟五号再来一遍,还愿意吗?”

      杨利伟:“没有问题,就算付出生命,去实现一个民族的梦想,这是值得的。”

      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说:“多少年啊,一代代航天人,像火箭一样把自己燃烧干净,就是为了把我们送上太空。我想,到了出征那天,我纵然有千言万语,但是不能不说一句话,那就是: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说:“只是因为飞天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向往,只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人也应该在浩瀚太空占有一席之地。”

      神舟七号航天员、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刚说:“记得有一名小学生问道:‘翟叔叔,你去太空的时候,怕不怕死?’我回答道:‘我也怕死,但是人活着,很多时候是来不及考虑生死,也无法选择生死。当我打开轨道舱舱门的那一刻,我确实没有考虑过生死的问题,也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生死考验。那一刻,心里只有任务。’当国家和人民把使命和责任交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我没有理由去考虑更多个人生死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最本能的反应。我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在中国的空间站上,与外国航天员共同执行任务,共创人类探索太空的新时代。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说:“俯瞰家园,同一个地球村;横望日月,同一个太空城;三马飞天,齐祝愿;天地连线,一家人。”

      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说:“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所以‘神七’飞天回来,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神九’回来之后,因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梦想的目标定在‘神十一’。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

      “‘神七’飞天回来之后,我们乘组三个人第一次到香港访问,在一个体育场与学生们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小学生问我:‘叔叔,您不怕死吗?’我回答:‘叔叔跟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也不是什么钢铁侠,一样怕死。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置换,比如我们从事的航天员这个职业。从这个角度讲,我又不怕死。我当时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到发射现场感受一下,我们的屁股底下坐的是二级火箭,当你听到点火之后那巨大的轰鸣声时,你就会切身体会什么叫高风险职业。但是,这份职业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不管飞得再高再远,感恩的心永远不变,初心永远不变。加入航天员大队时,我们的誓言最后一句话是‘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其实就是我们的初心。选择继续飞行,理由只有一个——践行我们面对国旗的承诺。”

      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说:“我也深信,地球之外,在茫茫宇宙中,一定还有生命存在,还有星球适合人类生存,但很遥远。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我们才可以探索更遥远的太空,创造更悠久、更辉煌的历史和文明。”

      神舟十号航天员张晓光说:“我们是追梦的人,也是圆梦的人。昨天我们追梦,今天我们圆梦,明天,我们又将追求新的开始。航天梦永无止境,我们的奋斗永不停歇。”

      神舟十号航天员、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说:“在我们航天员大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真谛。’航天员训练中的艰辛、快乐和感悟,令我永远难忘。我常常想,成功飞天的是英雄,默默坚守的也是英雄。”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说:“在地球上,人类喜欢仰望太空;真到了太空,最依恋的还是地球家园。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给他们讲《铁臂阿童木》的时候我会说:爸爸就像童话里一样,一不小心就上天了,而且飞得很高很高。他们应该不懂,但他们特别喜欢晚上出去看星空。这一点我特别欣慰,说不定哪天我看着祖国的时候,他们也看着我。”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

      4.从嫦娥、祝融到羲和、夸父中国航天让神话梦想变成现实

      2021-10-16 台海网 来源:长江日报

      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今日凌晨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人又一次探索太空的壮举。 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天宫”空间站、“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远古神话梦想,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触摸更高更远的太空,探索近地空间、探月、探火星、探日,尽情探索神秘太空的奥妙,将远古神话梦想变成现实。中国航天事业,深深嵌入传统文化的印记。比如,航天项目的命名,便巧妙借用古代神话故事,既满溢中式浪漫主义色彩,又契合航天器特征,展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体现中国航天人的科学精神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祝融探火——神话传说

      祝融是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在《左传》《史记》《山海经》《礼记》等数十部古书中均有记载。

      相传,今湖南境内、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是祝融施行火政、管理南方事务的地方。祝融死后,人们以衡山最高峰的命名来纪念他。如今,南岳衡山的“祝融峰”高耸云霄,山顶还建有“祝融殿”。南岳地方文史专家旷顺年介绍,古语中,“祝”的本意,是古代主持重大祭典的部落首领和宗教领袖,“融”有光明的意思。故“祝融”意为主政光明,可引申为追逐、向往光明。

      祝融,“祝融号”火星车—— 航天实践

      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火神对应火星。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的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天问”问天

      “天问”出自屈原长诗《天问》,这是一首四字长诗,屈原在诗中一共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其中,许多问题关乎宇宙,屈原对太阳月亮升起落下,到日月星辰形态位置,都发出了追问。两千多年后,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升空,带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自然的探索升空,古人的追寻与今人的探索遥相呼应。

      2016年1月11日,中国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

      嫦娥——“玉兔号”月球车

      嫦娥奔月: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来源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据说羿的妻子叫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向往。

      —— 航天实践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完成“绕”“落”“回”,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神话传说

      玉兔又称月兔,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居住在月球上,在月宫里负责捣药,民间传说是嫦娥的化身或宠物。玉兔形象善良、纯洁、敏捷,与月球车构造和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

      —— 航天实践

      “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轨道。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2016年7月31日晚,“玉兔号”月球车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着陆器状态良好。“玉兔号”一共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意义深远。

      天宫空间站

      天宫: 神话传说

      天宫,亦名紫微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自从盘古破鸿蒙,从此天地遥遥不知几何。西昆仑与西王母之瑶池相对,瑶池化水为云,广布天地间成为一重天。天有九重,“重”意为数量多,“九”是最大的阳数,在数中最尊贵,所以有“极限尊贵”之意。九重天是指天有极多重,亦指天之极高处。

      —— 航天实践

      中国载人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货运飞船被命名为“天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代号“921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2010年9月25日,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1994年初,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的名字被确定为“神舟”。随着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腾飞上天,“神舟”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光辉名字,从此传遍神州大地。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 “神舟”飞天

      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研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同时,“神舟”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预示着整个中华民族都将为飞船的诞生而无比骄傲与自豪。

      羲和——羲和夸父探日

      ——神话传说

      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并以太阳母亲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又作为太阳神话、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明确地承担了文化的功能载体,并集中表现在古诗词中。后演变为驾日车巡行天上的神仙,据说她驾着六条龙拉的日车,每天由东向西运行,最后抵达日入之处。

      夸父源自《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之一,他与日逐走,饮于河、渭又北饮大泽。夸父追日,最后化身为夸父山的传说广为人们所熟知。在黄帝时期,北方大荒中,有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居住着大神后土的子孙,称夸父族。夸父族人都是热心肠、善于奔跑、身怀巨力的人。他们仰仗这些条件,专喜替人打抱不平。

      夸父

      ——航天实践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取名“羲和”,取义“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中国太阳探测天文台卫星取名“夸父”,意在时刻追逐太阳的身影,心怀梦想,不懈追梦、执着圆梦。

      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是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运行于距离地面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能够24小时连续地对太阳进行观测),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空间“探日”时代,实现了我国空间太阳探测的破冰之旅。而计划于明年发射的“夸父号”则是一颗先进的太阳天文台卫星,将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我国后续太阳探测发展计划也正在论证中。

      悟空识暗物质

      —— 神话传说

      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洲,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美猴王”。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大品天仙诀、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文化中代表了机智、勇敢。

      —— 航天实践

      2015年12月16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卫星以“悟空”命名,取意“领悟、探索太空”;另一方面,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如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探测器,可在茫茫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来源:长江日报)

      六、作文训练

      2020高三福州市第三次质检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从论述文、发言稿或书信中任选一种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指导:审题关于“材料内涵”

      作文题采用“材料+任务指令+一般性要求”的形式,将写作建立在对具体语料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中国精神”在当下之于青年的意义。体现了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的价值导向。材料中的《中国精神读本》所选篇目均为近现代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传世名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题目指出了当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忽视中国精神传承的现实问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问题靶向,表现出鲜明的立德树人的追求

      2.例文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作者:孟道君(湖北郧西三中语文教师)

      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要从那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天地一股浩然气,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他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2020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疑与诽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战斗力。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再对比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传辛亥革命精神,兴中华民族伟业
下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功勋》逐梦路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