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468  2021-12-15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十九届六中全会鉴往知来,向史而新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一、关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这场发布会有关信息

(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通篇融汇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和创造,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王晓晖: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召开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郑重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和担当。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可以说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果对这一次的《决议》给一个总的评价和定位,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第二,《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第三,《决议》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7000余字的会议公报有许多重要论断、提法,内涵深刻。

(一)百年历程四个“伟大飞跃”

公报指出四个“伟大飞跃”: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四个“伟大飞跃”的成就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辉煌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公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公报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有核心、全党有核心,党才有力量。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中华“复兴”号巨轮有了坚强有力的掌舵者,面对惊涛骇浪就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不迷航。

三、这九个提法值得注意

1.国家治理效能

“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3.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4.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5.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展开全文阅读
7.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8.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9.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四、与高考有关内容

强调共同富裕;

强点核心价值观,推崇时代英雄;

强调文化,推崇创造性转述传统文化;

强调对外开放,推进命运共同体;

强调生态文明,推进生态保护;

强调科学理论、科技创新,重视科学创新,科技强国。

五、相关时评

1.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成就辉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入研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全面总结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历史贡献,对于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决议》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同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必将激励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决议》把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对于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决议》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重点总结九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决议》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必将极大鼓舞和激励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征程上铸就新的时代辉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2.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美育主题)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今天,美在中国有了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形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当代中国,各种艺术形式和多种艺术风格碰撞交汇,琳琅满目。在“雪如意”“冰玉环”等冬奥会场馆,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透过敦煌壁画,可以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体会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传统中,古代先贤们秉承“德艺双馨”“艺品如人品”等理念,将优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融入美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中,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比如,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赤诚的家国情怀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在《千里江山图》中,能领略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新时代的年轻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先天的亲近感,引导他们接近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有利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我们在引领年轻人欣赏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强调作品的格调品位、精神高度、爱国之志,等等。比如,通过欣赏海峡两岸各持半部的《富春山居图》,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作为美的创造者,当代年轻人也在积极记录这个时代和它的独特之美。在他们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更开放多元、更具时代感的艺术表达。比如,有关怀农民工、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作品,有表现“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神舟飞船等重要成果的新山水画、新静物画,还有体现新时代年轻人新风貌的影视作品,等等。这充分说明,接近美、欣赏美,涵养“美丽心灵”,才能发现美、创造美,用心用情拥抱美好时代。

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欢迎并接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对美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


展开余文
3.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改革开放主题)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共同利益,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大势,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起手来,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巨大,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是中国的真诚愿望。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中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方向不会变,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不会变。

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推动高水平开放、维护世界共同利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大国领袖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公共产品提供者,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宣布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中国支持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将以积极开放态度参与数字经济、贸易和环境、产业补贴、国有企业等议题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规则制定的主渠道地位;中国将更加注重扩大进口,增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中国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做好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中国将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合作,支持疫苗等关键医疗物资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分配和贸易畅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稳步推进这些举措落地见效,必将为各国带来更多新机遇,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新动能,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各国人民更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牢牢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不断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我们就一定能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4.“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合作共赢主题)

“我的使命就是成为一名国际交流大使,把我在这里看到的告诉其他人”“我的梦想就是回国当一名公务员,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介绍给更多人,并运用到建设我自己国家的具体实践中”……从革命老区到繁华都市,从西部山村到东部渔港,一批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游历四方,感受到中华大地的历史巨变与蓬勃生机。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以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中国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论用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还是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都足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上写下光辉一笔。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价值追求。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中国7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向世界再次证明:发展则民富,民富则邦兴。当年吃不饱肚子,如今“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陕北梁家河的变迁见证了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当年海边渔村,如今崛起为现代化都市,深圳用40多年书写了特区发展的奇迹……因为“中国之治”迸发的强大力量、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厚实基础,当代中国创造了无数传奇,令世界瞩目。  

近年来,“中国之治”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门。究其原因,在于背后的“中国之制”成功应对无数风险挑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独立自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刻写下一个又一个“现代化关键词”,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的转变。在全球仍面临严重发展困境的当下,中国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深化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习近平主席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承诺未来3年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建成10所鲁班工坊,开展卫生健康、扶贫救助、文化教育等领域30个合作项目;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三国乡村基层社区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中国以真金白银共享发展红利,更以宽广胸怀分享发展之道,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格局和担当。当“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当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当“全球发展倡议”引起广泛共鸣,今天,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激荡和鼓舞人心,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增强信心、勇气、担当,同舟共济、携手前行,聚焦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我们一定能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5.弘扬老区精神,把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精神主题)

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强调“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开辟了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并成功开创出一条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1927年9月,以毛泽东同志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部打破江西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地区的进攻。至此,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为在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基础上,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宝贵的老区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区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是鼓舞和激励我们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望百年党史,老区精神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精神灯塔,穿越历史启迪未来,烛照着我们党的奋斗征程。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红六军团经历了大小战斗几十次,部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由7000余人发展到1万余人,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彰显了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沂蒙老区支前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至今广为传唱,体现着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在陕甘宁边区,共产党人住在简朴的窑洞里,睡在硬邦邦的土炕上,吃着粗糙的小米饭,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展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实践证明,老区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吃水不忘掘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多次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嘱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照顾好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老红军、老同志以及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区建设”“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充分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对老区的真切关心、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怀、对弘扬老区精神的高度重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下,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谱写了革命老区全面脱贫的壮丽诗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展现了老区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展开余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争当老区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不竭力量,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6.民族的脊梁 时代的标杆(中国精神主题)

百年征程,英雄遍地;泱泱大党,模范璀璨。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解放军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专栏,讲述百年来100位重要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大力宣传英雄模范的初心使命、时代担当、牺牲奉献、崇高品格,进一步引导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学好党史军史,传承英雄模范身上的红色基因、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十四五”的磅礴力量。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00年砥砺奋进,100载英雄辈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无数共产党人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英雄模范史。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再到继续夺取伟大胜利的新时代,一代代英雄模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英勇无畏、前仆后继,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书写了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伟大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些英雄模范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标杆,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宝贵财富,其中李大钊、王尽美、毛岸英、黄继光等100位重要英雄模范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英雄模范的功绩彪炳史册,英雄模范的名字万古流芳。

用生命践行理想,用坚毅守护夙愿,用鲜血浇灌梦想。英雄模范之所以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不仅在于他们能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还在于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崇高风范和英雄精神。英雄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力量源泉。对于一切为党、为国家、为军队、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应该宣传好他们的事迹、讲述好他们的故事、发扬好他们的精神,始终保持奋发奋进的不竭动力,共同把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当前,我们正聚焦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走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的第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战略支撑,肩负的使命十分光荣、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更加需要全军官兵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崇尚英雄模范、学习英雄模范、争当英雄模范,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抓紧工作,始终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奋力开创新时代强军事业新局面。

习主席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展示英雄模范在党史军史中的地位作用和重大贡献,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想导向、舆论导向。要牢记职责使命,引导官兵深切感悟英雄模范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传承弘扬他们身上所展现的非凡品格和伟大精神,努力争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传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在接续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主题)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提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还要接续奋斗,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党始终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还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由于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所以必然要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还应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可以说,改革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为这一进程增添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增强目标认同和激励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进而到2035年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我们党决不允许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而是注重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就是为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还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还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通过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这是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所决定的。我们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进一步治理相对贫困,使脱贫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还需要接续奋斗。为此,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8.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传承主题)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考察朱熹园、八廓街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从察看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到点赞非遗项目苗绣、藏毯、沙县小吃,从指出“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到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开启之际,让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传承历史文脉,赓续红色血脉,激发时代活力,激扬文化自信,积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底气。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泉州申遗成功,朋友圈都刷爆了”“能在古城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真好”……千年古城泉州,洋溢着自豪与自信。

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历经千年,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存在泉州仍然得到精心呵护,活化利用。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更赋予这些遗存和这座古城新的活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所说:“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保护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重若千钧。今年以来,从东海之滨、中原大地到雪域高原,朱熹园、三坊七巷、医圣祠、八廓街等地,都留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身影、谆谆嘱托。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推进、成效斐然。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出台,传承更有抓手,发展更多路径。

  摸清家底,文化遗产科学有效保护——

我国已公布13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970片,不少有价值的工业建筑、文化景观也逐步纳入保护体系。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生动述说着过去,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创新方式,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引发全民关注,《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惊艳网友,《永乐大典》回归再造见证中华儿女传续文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优质文旅资源一体化开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盛夏时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每天的预约名额很快一抢而空。

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浓墨重彩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摹写、解读、弘扬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些参观者情到深处热泪盈眶。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刚刚落成的宏伟建筑,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

  赓续红色血脉,矢志接力奋斗。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特殊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处处“红色地标”,讲授一堂堂生动的“党史课”,让全党全社会接受了一场场以“红色”为标识的精神洗礼!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北大红楼、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我们汲取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部署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面,用革命文化升华全民族文化自信。

放眼神州,见证百年风云激荡的革命文物正焕发新生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老区发展的活力源泉。

“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打造“红色文旅+绿色产业+古色瑶乡”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模式,呈现传承红色基因和全面小康、魅力乡村的画卷。

山东沂蒙山区创新红色研学旅行模式,讲好沂蒙红嫂故事和支前故事,红色旅游品牌矩阵日臻完善,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等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红色陕西圣地延安”“小岗精神改革序幕”“两山理念振兴之路”……沿着中华大地的“红色版图”,人们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贵州毕节化屋村土生土长的苗家子弟彭艺,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乡创业。忆起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所在的化屋村扶贫车间的场景,仍难抑激动。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总书记的鼓励与期许,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传承这门手艺。而今,化屋村扶贫车间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更好融合,借助网络直播拓宽销售渠道,今年前5个月产值超过60万元。背靠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彭艺和乡亲们正自信地走在致富路上。

立足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的“非遗足迹”中,蕴藏着“谋划振兴”的“大乾坤”。

让非遗“活”起来,富裕一方百姓,增强传承后劲。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部署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切实加强保护的基础上盘活用好各类非遗资源。

不久前,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等上榜。服务民生、惠及百姓、助力振兴,9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103个项目列入名录。

图什业图刺绣、海伦剪纸、奉节木雕、佤族织锦技艺、喀什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在脱贫攻坚中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如今,“指尖力量”正持续转化为振兴力量、百姓福祉。

文化自信留住老手艺,编织新梦想。各地在脱贫地区设立了近100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大力培养带头人、推进产品销售,满怀信心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征程上,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文化传承主题)

(一)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有过很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中华传统美德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即“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其内涵比起中华传统美德更丰富、更广阔。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一句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时经常引用的名句,尤其是“活起来”最为生动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我们要让宝贵的文化资源进入生活,发挥其功能和价值。怎样让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活起来”,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更加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

六、素材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高校招生宣讲会在学校礼堂举行,来自西安交大的老师讲述了当年交大西迁的故事。上世纪 50 年代,国家从大局出发,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一批交大人响应国家部署,克服重重困难,随学校西迁。他们将先进知识和文化带入西部,也将毕生的精力奉献西部开发。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持续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宣讲在同学们当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的同学说:要弘扬西迁精神,像老一辈交大人一样,到西部去。也有的同学说,现在与过去不同了,弘扬西迁精神不一定非要到西部去, 通过信息和科技也能改变西部。有人认为,应先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随时响应国家的需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以当年西迁交大人身份,临行前给亲友写一封告别信。

(2)以高三学子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弘扬西迁精神”主题班会上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分析】

材料核心话题“西迁精神”属于新闻热点,命题通过特定场景与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西迁精神”在历史语境和当下语境中的价值意义,体现“立德树人”核心价值导向。任务指令突出应用性写作能力考查,情境真实,任务典型,旨在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开始就将情境设置在学校礼堂的一场招生宣讲会上,来自西安交大的老师讲述了当年交大西迁的故事。贴近时代,亦贴近学生生活。西迁故事这个具象的背后隐含着西迁精神的具体内涵:响应国家的需要,放弃个人优渥的生活环境,以科技与文化、汗水与智慧助力西部发展,毕生奉献等。在前人的艰难抉择里观照自身,进而触发青年关于家与国、舍与得、先进与落后、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深层思考。

第二段介绍宣讲交大西迁在当代学子间引起的反响:1.“要弘扬西迁精神,像老一辈交大人一样,到西部去。”,这一言论指向对“西迁精神”的继承,学习前辈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西部;舍弃小我、舍弃繁华、艰苦奋斗、甘于奉献。2.“现在与过去不同了,弘扬西迁精神不一定非要到西部去,通过信息和科技也能改变西部。”这一言论指向发扬“西迁精神”,以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助力西部发展,是西迁精神的当代阐释;3.“应先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随时响应国家的需要…… ”这一言论指向践行“西迁精神”的条件,提升自我实力才能更好地奉献国家需要,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缺乏奉献精神的托辞。

结合两段材料分析,作文的核心主题是“弘扬西迁精神 ”。其命题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个体发展与国家需求之间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任务分析】

写作任务一:以当年西迁交大人身份,临行前给亲友写一封告别信。

核心话题与关键问题:“西迁”,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人生选择与家国需要的关系。

写作主体:当年西迁的交大人

写作对象:亲友

写作文体:一封信

交流目的:感召,寻求理解与认同,抚慰与告别。

交流语体:宜议论与记叙、抒情相结合,兼具理性与感性。

写作任务二:以高三学子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弘扬西迁精神”主题班会上交流。

核心话题与关键问题:“弘扬西迁精神”,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人生选择与家国需要的关系。

写作主体:高三学子

写作对象:同学

写作文体:发言稿

交流目的:感召与呼唤,匡正与劝导,倡议与希望。

交流语体:议论为主,情理兼备。

【写作立意】

西迁精神的今与昔,个体的去与留,现代信息科技能否取代实地建设,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同学们理解的局限性和积极意义,哪些可以认同,哪些可以存疑,如何权衡取舍,皆为写作提供了充分的审辨空间。由对“西迁精神”的认知激发出写作主体对未来,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把“西迁精神”和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关联起来,就找到了立意的生发点。

无论是交大故事,还是同学们的讨论,对于弘扬“西迁精神”是有共识的,弘扬“西迁精神”就是弘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但对于如何弘扬却有着不同的思考。伴随着弘扬方式的不同,每种观念又有其鲜明的两面性,这就为写作者提供了充分的审辨空间。写作者可以结合自身经历体验和认知围绕弘扬怎样的“西迁精神”,如何弘扬“西迁精神”构思立意,结合具体任务要求,考虑言说情境,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例文】

少年心事当拏云

亲爱的同学们:

听了西安交大老师们叙说的西迁的故事,我的心受到了震动。

交大人克服重重困难向西迁的历程,让我不禁想起史铁生的话,命运把我推到悬崖边, 那我就坐下来,看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在时代的推动下,他们响应号召,与时代同频共振,铸就了伟大的西迁精神。是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乐观主义情怀,也是跨越千年来自轴心时代的人文关怀。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弘扬西迁精神?这是时代抛出的命题,需要诸君共同铸就。

修学储能,而后坚忍。我想,弘扬西迁精神首先要提升自我。为何国家会决定让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向西安,应当是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其东方之珠上熠熠生辉。我们而今作为高三学子,最重要之事不就是将自己化为海绵不断吸收知识汲取力量吗?青年人在年轻时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利于我们走好一生的路。知识的沉淀是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点滴积累,是我们扬起梦想帆船的有力风帆。

众力聚则万钧不足举也。我想,只有当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当个体凝聚成合力,西迁精神的生命才能源源不变亘古长流。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在西迁路上的交大人相互支撑,相互鼓励,在高考的征途中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以期为国家奉献我们的力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头星。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从不同的黑暗而来,但可以将民族引向一个相同的光明。

树立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人文关怀在中国亘古长流,轴心时代墨子的兼爱非攻,而今的脱贫攻坚决胜战、西部大开发。有的同学认为西部大开发要到西部去。与我而言,不尽然也。横有四海,纵有八荒,无论我们身在何地,民族复兴的梦想都深深植于我们心中。每个个体的小小愿望都与宏大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那便是在弘扬西迁精神,间接地促进了西部开发。

少年心事当擎云。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希望大家在奋斗中成长,在奋斗中向上。以西迁精神为风向标,一路高歌,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也有济世悲悯的情怀。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这位写作者选了发言稿来完成任务。为文端庄理性,质朴真诚。以高三学子的身份,从个体出发,思考当前的人生选择,思考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角色意识、对象意识明确,同时结合时代西部大开发,把西迁精神内涵以及时代价值阐述出来。文章主体从个体层面到集体层面,步步推进,层次清晰:先是发出“修学储能,而后坚忍”的学子心声,然后呼吁“众力聚则万钧不足举也”,最后思辨提出“树立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无论我们身在何地都是在奉献,西迁精神扎根心底就好。但由于个人阅历不足、时代体验不深,共情力和同理心略虚。纯粹的说理抒情无疑加大写作的难度,可以举隅不同时代的西迁者、拓荒者、先行者以充实文章,丰富论证。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作文12种“作死”做法——高考作文资深阅卷老师手记
下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民日报“写给青年的8封信”精华与点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