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03  2021-12-16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高分议论的途径——善用起、承、转、合关联词句
 优秀议论文的标准:立意准确、深刻;说理透彻,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 ;材料丰富、新颖,现实感强;语言精炼而又生动形象。

      今天就善用“起、承、转、合”关联词、句做到的“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的高分要求谈谈做法。

      先看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节选)

      (起)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转)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承)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合)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起)苦难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甚至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也愿意承认这种苦难哲学对人的安慰作用。//(转)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承)这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当然,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些人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总是得牺牲在他们看来价值较小的目标,但对处于历史关头的承当者来说,这种选择有时会变得异常残酷。因为它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更令人丧气的是,即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它需要牺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里。可以想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在只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才能获得尊严的社会里,要让所有的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所心仪的事业,未免是奢望;在离婚、抄家、监禁、杀戮、秘密处决、甚至灭门九族的威慑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在他们看来,自由虽然是好东西,但要牺牲世界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来保全它,就未必值得。//(合)这就是历史上被处宫刑的人多矣,而司马迁只有一个的原因。

      运用关联词展现文脉的方法:起——转——承——合,文脉清晰,善用关联词:但,其实,因而,这,这就是呈现文章的结构走向。

      因而议论写作时,当适当运用“起、承、转、合”关联词、句,使文章由“隐”变“显”,成就高分。方法有二:

      1.善用“起、承、转、合”关联词、句,文脉清晰,呈现文章的结构走向:

      诚然、当然、毋庸置疑、不可否认、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说、一方面……另方面、平心而论、设若、亦或、令人遗憾的是、让人疑惑的是,其实、那……

      2.点题意识强烈,文章至少有三次及以上的点题;

      下面请运用此方法改写《劝学》及《师说》两篇经典名作,使之符合高考考场高分作文。

      一、《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修改:

      学习是一种内涵式发展

      君子强调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俗话说,学到老,活到老,还有三份没学到。何尝不是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呢?也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够使人变得真正的智慧起来,成为人内涵式发展的驱动力。

      的确,作为人,我们无法拉伸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而路径就是学习。形如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纵然是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而当我们能够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时,那么我们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此刻学习就让我们行走在内涵式发展的路上了


展开全文阅读
      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修炼,一种自我提升与改变。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学习本身就是让我们去寻求提升自己的路。就是我们整天思索,也及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其实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来拓展自身罢了。

      而通学习高地,正地做到内涵式发展,这里就需要在方法与态度上下点功夫。毋庸置疑的是高山源于累土,那么风雨从这里兴起;深渊不辞细流方能呈其深,蛟龙从这儿产生;当我们矢志不移地增加内驱力,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当积累,坚持,专一成为我们学习的座右铭,当彷徨,无所事事成远去的印痕,这一刻我们才能够真正踏上了成功与成材之路了,因为我们对学习永不放弃,行走在内涵式发展的路上,我们的生命也会因学习变得厚实而庄重。

      二、《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修改:

      让从师成为一种风尚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用来传授知识、学业,解释疑惑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惑始终无法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向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知识也比我早,我向他学习。我学习的是知识,哪里要知道他们生在我前面还是后面呢?因此不论贵贱、大小,知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也是从师风尚的真谛之所在。

      不过遗憾的是,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被流传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太过于困难。其实古代的圣人,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从师求教,这是对从师的风尚的彰显。而现在的一般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这也正是令我们困惑的地方,如此看来,只会出现一种结果。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难道都出在这里吗?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虽说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却以拜师学习为耻。糊涂啊!当然,对于父母来说,选择老师来教育孩子,这本身没有错。不过这里所说的孩子的老师,是教授孩子念书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读书不知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去请教老师,有的人却不去,小的学习了,大的丢弃了,我看不出这他们的高明。况且这里,父母的以从师为耻,样本在此,想要真正地去发扬从师风尚,这基本上也是不可能,当心中缺乏对师的敬畏,不信其师,又怎能信其道呢!

      不过,可喜的是,当下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这何尝不是对从师的风尚的传承与发展呢?尽管依然面对士大夫这类人的讥笑与嘲讽。而且士大夫执拗地认为“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仿,懂得知识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阿谀。”看似有理的背后,就是对由来以久的从师的风尚的背驰。也因为如此,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可想而知了。最后呈现的结果就是“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真是奇怪啊!

      事实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懂得知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这也是从师的要义之所在。

      由此可见,彰显从师之风,就变得格外的重要,形如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代散文,六经及其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不受时俗拘束,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风尚,作这篇《师说》来赠给他。无论古今,愿从师之风,如一汪清泉润泽我们生命里的阳光。

      修改两篇名家经典议论文,适当添加关联词,以及多次点题,结构清晰严谨,中心突出,更符合高考考场高分议论文。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规范与说理
下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人民日报11月金句摘抄50句——学霸百用不腻,神仙素材超硬核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