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3192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网友来稿)
河北祖冲之中学 郭士林

人从降生到咿呀学语,从幼童到长大成人,甚至可以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会事情的主要方法,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那么什么叫“模仿”呢?“模仿”就是学模仿样,词典上解释为“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可以这样说,它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么“创新”又是什么呢?创新就是创造,它指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和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虽然模仿和创新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但二者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问题呢?首先从高中学生的心理来看,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思维中的形象或表象通过积累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逻辑思维发展转化。但这一发展转化还不够成熟,往往要借助于别人用过的一些方法或创作的一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这样必然会出现模仿。但同时,高中生潜在的那种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以及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旦被激活其创作欲望一定锐不可挡。其次,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模仿,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作文要“像样”。仿效先进的东西,吸收别人的经验,目的是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的基础。因此,学生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中间必然要经过模仿借鉴,但“袭古”是为“弥新”,“沿浊”是为“更新”(陆机《文赋》),只有这样才能通往自由创新的王国。由此看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模仿”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创造新作品的必要前提。另外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作文是张扬学生个性,展现学生才能的舞台,加之作文题的分数在60分,分数之高,时间所限,要想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更应处理好模范与创新的关系。

从目前来讲,要处理好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的问题,首先还需继续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正确认识“模仿”在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为“模仿”正名,并理直气壮地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采用。模仿是一种有意的接受性学习,也是他们作文起步的台阶。因此,教师应当向他们提供好的例文引导模仿。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领悟到许多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在范文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模仿活动中逐渐消化吸收,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谋篇的方法,从而产生自己的“改装型”模式,这种“改装型”模式已经具体创造性的萌芽。比如学习了《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可以安排了一次议论文练习一一一《改造我们的语文学习》,让学生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模仿《改》文,写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通过这种模仿练习,学生不但熟悉了议论文的结构安排,各种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且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然模仿也绝不是直接抄袭或是生搬硬套。它是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作文训练。模仿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方法时,应与仿写紧密结合。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经过自己对范文的消化吸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范文中有用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再写作。那么,它的思维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创新意识也就悄然而生。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

其次,要积极探索“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训练方法、步骤。如在学习了课文《阿房宫赋》后,可以布置了一篇赋的仿写。为了做好这次练习,首先让学生认清这次仿写的意义和目的,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在“复古”,而是在语言形式上做一次小小的“模仿”,借此体会“赋”的美感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地位;其次给学生引介一些历史上的名赋,让他们认识到古人写赋就像我们今天写散文一样自然流畅。学生打破了写作的神秘感以后,兴趣自然就会调动起来。

诚然,学生在“模仿”中也会出一些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老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他们去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指导他们学会“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总之,一篇作文从布局谋篇到语言风格等一些技巧方法性的东西都可以去模仿,但如何写出只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呢?这就要在上文所说的“偷意”、“偷气”上下功夫。

(一)教学中民主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如果没有民主,学生感到有压力,担心不安全,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教师或领导的眼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与迟钝,这怎么可能有创新!同时,创新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若按传统做法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充其量只能按教师的要求掌握书本知识,哪能有什么学生个人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呢?为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说明、去表、去写作,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丰富新知。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展开全文阅读
(二)学习中日积月累,内化语言文字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丰富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果肚里没有多少词儿,颠来倒去就是那么几个,表情达意就一定要受到限制,巧妇媳也难为无米之炊。那么,这些丰富的词汇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别人的文章里借签过来的。平时要学会积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努力把自己所读的文章的好词、好句、乃至好段,好的开头、结尾摘录下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词汇也就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正说明了锻炼积累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经常创造一些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就会点燃起创新的火花。

(三)生活中关注现实,感受多彩生活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虽然高中生活比较单调,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投入主动性,多关注现实,多听听广播,多看看报纸,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从生活中掌握大量鲜活的语言和材料,写出缤纷斑谰,各具特色的文章。

(四)写作中打破思维定势,掌握创新方法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

  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 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

(五)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创新乐趣。

  1、命题必须有特色。

  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如学生据班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患白血病并匆匆去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但愿好人一生平安》、《“取义成仁”之我见》、《遗憾的人生》等。又如据白毛女的故事进行续编命题:《一帘幽梦》、《悲欢岁月》、《幸福中的辛酸》、《又是一个除夕夜》、《苦涩的往事》等。

  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如“__我想对你说”,有的就补充了“苍天、‘?’”等。又如“我最喜欢__”,有的就补充了“竞争、拼搏、孤独、断臂维娜斯”、又如“我想__”,有的就补充了“飞、大哭一场、痛痛快快看一回电视、化作一只雄鹰、作一棵小草”等。

  2、选材要求“散”。

  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

  3、构思特别:结构别具一格,语言有特色。

  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引进,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等,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学生作文还可学用如下文学话语;拖住青春的尾巴、抖落一地人眼珠来、她脸上噼哩啪啦盛开出一片粉嫩的桃花来、高蝉正用一枝鸣、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只见山、在左、在右、在前、在后、在脚下,在额顶。”……

“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

“婴儿生下来的第一声都是啼哭”,要让他们熟练地用祖国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高考中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的确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鼓励他们去广泛地阅读、不断地积累,加之以教法得当,这样势必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有所创新,张扬出自己的个性,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好文章,以适应高考作文的要.

作者邮箱: guoshilin199@sohu.com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中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平中有变 稳中见巧——浅谈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北卷(网友来稿)
下一篇:考试不能承受之轻(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