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591  2021-12-24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边塞征战诗
 考点:

1. 罗隐《夏州胡常侍》

2.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节选)》

3. 马戴《出塞词》

4. 高适《蓟中作》

5. 〔唐〕骆宾王《从军行》

6. 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

7. 李益《赴邠宁留別》

8. 骆宾王《晚泊蒲类》

【考点解读】

一、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常见

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见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语言

特点 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二、用典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处用事作典,这三句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考题对接】

一、罗隐《夏州胡常侍》

夏州胡常侍(注)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注释】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南北朝时夏王赫连勃勃于此筑城,后称“夏州”。胡常侍,姓名不详,晚唐人,当时担任节度使在此驻守。

1.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一特点。

一、罗隐《夏州胡常侍》【答案】

①选用了雄浑壮阔的边塞意象;②讴歌了戍边将士忠贞报国的高贵品格;③激荡着诗人积极乐观的爱国热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诗人放眼于边塞,写出壮士威猛,楼墙坚固,军队整齐,描绘出了一幅高远辽阔、气象恢弘的西北秋景图。诗人首先从典故起兴,用赫连勃勃的百尺高台来渲染夏州要塞的威武雄壮。然后马上进入正面描写,只见胡常侍的部队军容整齐,兵强马壮,大刀长戟,骁勇善战。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将军您早已胸怀社稷,为国家披肝沥胆,而不会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陇蜀一带从来是兵家必争、事端多发之地,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有您镇守要塞,实乃民族之幸、社稷之幸啊!诗人句句铿锵有力,挥洒自如,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充满对边塞将士的崇高赞美。

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节选)》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节选)

岑参

轮台①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②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知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③西门伫献捷。

【注释】唐天宝十三年冬,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于轮台率兵征播仙,抗击吐蕃入侵,岑参作此诗送行。①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市境内。②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③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乱”字显示出风力之猛,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恶劣勾勒了出来,足见行军的艰苦。

B.四、五、六三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休养生息以待合适的战机。“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防止敌人侵略。

C.“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画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

D.“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人巧妙地抓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边塞诗的特点是雄浑壮阔。岑参的这首边塞诗的“奇”和“壮”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具体分析。

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节选)》【答案】

1.B【解析】B.“敌人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休养生息以待合适的战机。‘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防止敌人侵略”错误。“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不是写敌人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休养生息以待合适的战机,而是写匈奴利用这个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也不是为了防止敌人侵略,而是抵御侵略,保卫边疆。

2.①奇:怒吼的“风”,斗大的“碎石”,写出了边塞险恶的环境;战马蒸腾的“汗气”,瞬间凝结成“冰”,结冰的“砚水”写出了征战环境的艰苦。这些意象呈现了奇异的边塞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反衬了将士们的勇敢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以边塞典型奇特之景营造险恶严寒之奇境,抒发赞美大唐将士不畏艰险,不惧严寒,保家卫国之奇情。


展开全文阅读
②壮:飞扬的“尘”,不脱的“甲”写出了战事的紧急,表现了将士们顶风冒雪,紧急行军的豪壮气概。风沙的猛烈、天气的严寒,营造出雄浑壮阔、慷慨豪迈的意境,渲染了临战紧张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赞美之情。

【解析】

“奇”,有罕见、特殊、出人意料、使人惊异之意,在诗歌中,可以表现为景物之奇、情感之奇。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石乱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此是一奇。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以边塞典型奇特之景营造险恶严寒之奇境,抒发赞美大唐将士不畏艰险,不惧严寒,保家卫国之奇情。此时二奇。

“壮”,在文中应指的是大唐将士的豪情壮志。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诗歌通过飞扬的“尘”,不脱的“甲”写出了战事的紧急,以风沙的猛烈、天气的严寒,营造出雄浑壮阔、慷慨豪迈的意境,渲染了临战紧张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赞美之情。

【注释】

 (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

 (3) 轮台:地名。

 (4) 金山:指阿勒泰山

 (5) 汉家:唐代.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

【译文】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赏析】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三、马戴《出塞词》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中作者不说其头盔铠甲,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用笔简省,境界不俗。

B.第二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C.“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劫”,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

D.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回忆的内容,酝酿诗情,勾勒形象。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三、马戴《出塞词》【答案】

1.D【解析】D.“插入回忆的内容”有误,这里应是“细节的描写”,没有回忆的内容。

2.诗歌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展开余文
【解析】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这是一处外貌描写。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紧束腰间,提携战袍,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这是环境的描写,大雪纷飞,写出唐军赴战之艰辛,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卷旗”,是动作细节的描写,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一“缺”字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注释】

金带:大刀柄上系的红绸子。连环:一种刀。束:捆。

临洮(táo):古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以临洮水得名,在临河沿岸。

卷(juǎn)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

劫:劫持,冲杀。

斫:读zhuó,砍。缺:破损。

【译文】

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渡过洮水河。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赏析】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上句的一“劫”字,写出唐军将士在军旗率领下,直捣敌军最高统帅的营帐,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惊之感,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勇敢。“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袭”,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见敌就杀,将宝刀左右挥舞,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一“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此全诗神定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高适《蓟中作》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

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

【注释】①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②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③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写景为主,通过“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的边疆图画。

B.颔联以白描的手法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之景,漫天黄沙令“白日”昏暗,茫茫荒漠显得格外萧条荒凉。

C.颈联既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沉担忧之情,同时也揭示出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之所在。

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情感极其浓烈。

2.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高适《蓟中作》【答案】

1.D【解析】D.“语言精炼绮丽”错误。全诗语言平淡质朴,情感浓烈。

2.诗歌首联塑造了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颈联和尾联呈现了忧心边事、报国无门、慷慨悲壮的爱国诗人形象。

【解析】诗歌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五六句表达对边患深重频仍的愁绪;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注释】

蓟(jì)中:指蓟城,今河北大兴西南。

垣(yuán):城上矮墙。

萧条:冷落。

翻:同“反”,反叛。

安边书:安边的策略。

诸将:指安禄山等人。

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

【译文】

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

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

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

【赏析】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史言高适“喜言王霸大略”,“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对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不义战争,高适坚决反对。但现实却是贤者沉沦,奸邪得志。“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正如钟惺所评:“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成恩’,归咎于臣。”“‘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唐诗归》卷十二)。

  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五、〔唐〕骆宾王《从军行》

从军行

〔唐〕骆宾王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化用《战国策》苏代游说齐王前说到一匹马因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的典故,后人通常借指君恩。

B.颔联寓情于景,通过“野日”“天星”来表现时间推移,展现了唐军昼夜兼程、气冲斗牛的威武气势。

C.颈联中“抱”字写战士拉开弓弦若怀抱明月,“践”字写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

D.这首诗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间接写出了当时士兵的价值取向,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2.这首边塞诗呈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唐〕骆宾王《从军行》【答案】

1.D【解析】D项,“间接”错误,根据对诗歌诗句的理解,“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是“直接”抒发忠君报国的情感。

2.语言刚健雄浑。如“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斗志,气壮山河;“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极言唐军刚毅雄健的威武之势;“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表达作者甘愿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解析】本诗:意气溢三军、马足践胡尘、惟当死报君,用语雄浑豪迈,表达了作者勇于报国的豪迈的情怀。

六、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

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展开余文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释】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燕将警奔牛:写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61571;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B.“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

C.“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D.“雁在弓前落”写他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副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他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

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2.请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六、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答案】

1.AB【解析】A项,“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错误,此处用典,不是正面,属于侧面。

B项,“不包含其他情感”错误, “冰河结未流”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这里还有对朝廷不能重用少年的不平。

2.(1)这是一位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2)他射箭本领高超,有军事才华但空有一身本事;(3)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解析】 “转蓬飞不息”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河结未流”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七、李益《赴邠宁留別》

赴邠宁[注]留別

李益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

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注释】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自言为飞将军李广之后,年少就习兵法,流露出对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

B.侠少的问询,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前往邠宁从军的缘由。

C.作者庆幸能响应招募、前往边镇征战,并坚信自己将横戈沙场、赢得功名。

D.作者前往边镇之际作诗留别,却不为离别而感伤,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2.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七、李益《赴邠宁留別》【答案】

1.B【解析】B.“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理解有误。“事不平”本意为打抱不平,“从来事不平”一句指诗人一直以来都有抗击邪恶、铲除不平的正义感,也指前往边镇、抗击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正义行为。

2.内容上:①展开想象(通过虚写),描绘了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掩映沙城的奇伟壮阔/雄浑的边镇风光,②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渲染了苍凉壮阔的氛围,③抒发了对戍边征战的向往。

结构上:为尾联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作铺垫。

【解析】颈联的意思是:朔风吹散了层层黄云,白雪簇拥着边塞沙城。

这两句是写景,写出了塞外边关黄云蔽日,朔风劲吹,白雪皑皑,沙城矗立的雄浑景象,展现出一派边塞城镇独特的风光,“黄云”“朔风”“白雪”“沙城”等富有边塞特色的意象,作者刻意选择了“黄”“白”等单调色彩,构成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画面。

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边关风光、戍守征战的向往之情,为尾联“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中表达自己有幸响应招募,一定会在边塞征战中取得功名,建功立业的豪情做铺垫。

八、骆宾王《晚泊蒲类》

晚泊蒲类

骆宾王

二庭①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②会封侯。莫作兰山③下,空令汉国羞。

【注释】①二庭:指西突厥的南庭、北庭。②燕颔: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的志向,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西域31年,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③兰山:皋兰山。李陵投降匈奴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在二庭放眼远望,看不到万里之遥的故乡,不由得产生了浓浓的思乡愁绪。

B.诗中用“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出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

C.诗中七、八两句,作者描写灶火成片,营垒相接,可见声势浩大;烽烟直逼戍楼,可见军情紧急。

D.末尾两句,诗人用“空令汉国羞”既对李陵投降一事表示遗憾,也寄寓了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

2.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骆宾王《晚泊蒲类》【答案】

1.D【解析】D.“对李陵投降一事表示遗憾,也寄寓了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分析错误。诗的末尾两句,作者对李陵投降令汉朝蒙羞表示痛恨,并没有同情的意思。

2.①客居在外的羁旅思乡之愁。诗歌前两句,直接点名“愁”,结合“望断”“万里”可知诗人有羁旅之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用比兴手法表达出眼望归路却不能归德思乡之愁。②渴望建功立业,献身国家。诗歌最后四句用典,用班超封侯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借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献身国家的气概。

【解析】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

【注释】

次:在途中停留。

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

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南属:向南延伸。

朔气:北方的寒气。

边秋:秋天的边塞。

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戍(shù)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

燕颔(hàn):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

兰山:兰皋山。

【译文】

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

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

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

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

不要做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赏析】

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两句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诗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情感强烈,笔势波澜起伏,大笔勾勒与工笔刻画相得益彰。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届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代诗歌思想情感题之送别惜别类
下一篇: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