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540 2021-12-24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文翻译中的文言句式解读
考点:
1. 《分一杯羹》
2.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3. 《宋史沈括传(节选)》
4. 《新唐书李石传(节选)》
【考点研究】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类 型 典 例
固定标志 “……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者”
“……者也”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判断词标志 “为”“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乃”“则”“皆”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非”或“匪”表否定判断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②所守或匪亲 (《蜀道难》)
无标志(意念判断) ①臣本布衣 (《出师表》)
②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滕王阁序》)
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类 型 典 例
固定标志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
“见”字句:见+谓语
(或见+谓语+于)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字句:“为表被动“为……所”” “为所”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 ①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②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被”字句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三、宾语前置句
类 型 典 例
有标志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句中常有“何”“安”“奚”等疑问词。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④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而前置,句中常用“未”“莫”等否定词。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以“之”“是”为标志,将宾语提前。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无标志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 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类 型 典 例
省略主语 承前省略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展开全文阅读
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省略谓语 承前省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蒙后省略 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宾语 句子宾语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介宾短语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介词 介词“于”省略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介词“以”省略 陈胜、吴广皆(以)次当行(《陈涉世家》)
介词“自”省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自)日边来(《望天门山》)
“使”“令”类动词后省略兼语 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定语后置句
类 型 典 例
中心语+后置定语+者 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语+之+后置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中心语+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六、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
类 型 典 例
有标志后置 用“于”字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用“以”字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用“乎”字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无标志后置 狗吠深巷中(《归园田居其一》)
七、主谓倒装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句子形式 典例 判定技法 翻译技法
谓语+
主语 ①渺渺兮(谓语)+予怀(主语)。(《赤壁赋》)
②甚矣(谓语),+汝之不惠(主语)!(《愚公移山》) 先找出句子主干,后据此划分句子成分,明确句子的主语和谓语。 依照主语
+谓语的
语序翻译
八、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奈何?奈……何? 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所……? 所……的是什么?
如……何? 对(把)……怎么办?
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哉(也)? 怎么能……呢?
何……为? 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 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岂(其)……哉(乎,
耶,邪)? 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庸……乎?安……
哉(乎)? 哪里……呢?怎么……呢?
不亦……乎? 不也是……吗?
……非……欤? ……不是……吗?
顾……哉? 难道……吗?
岂独……
耶(乎、哉)? 难道……吗?
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其 为什么那么……啊,怎么这样……啊,多么……啊,怎么那么……啊
直……耳 只不过……罢了
惟……耳 只是……罢了
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乃……乎(与)? 恐怕……吧?只怕……吧?
得无……耶?
得无……乎? 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
其……欤? 岂不是……么?
……庶几
……与(欤)? ……或许……吧?
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其……邪(耶),
其……邪(耶)? 是……呢,还是……呢?
孰与……,
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与……相比,谁更……?
6.表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以……,
展开余文
无从……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有所…… 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比及 等到……的时候
7.表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诚……则…… 如果……那么(就)……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8.表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这样,(但……),即使如此
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乃 怎么这样
既……又…… 又……又……
且夫 再说,而且
是故 所以,因此
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的
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何者、何则 为什么呢?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
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以故,以……故 所以,因为……的缘故
以……为……
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认为
……之谓 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 到了,一直到;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考题对接】
一、《分一杯羹》
分一杯羹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方:正当,正在
B.项王患之,乃为俎 患:担心,忧虑
C.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益:增加
D.项王从之 从:跟从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B.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
C.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D.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B.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C.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D.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
(2)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一、《分一杯羹》【答案】
1.D 【解析】“从”在这里是“顺从”“依从”的意思。
2.A【解析】“东”在这里是“东边”“东面”的意思,没有活用。B项,“军”在这里是“驻军”“驻扎”的意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下”是“投降”的意思,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益”是“增加”的意思,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C【解析】“受命”是“怀王”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若”是“你的”的意思,是“翁”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而”在这里是“你的”的意思,是“翁”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
4.(1)(汉军)听说项羽的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
(2)项羽派使者通告汉王说:“今日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煮杀了太公!”
《分一杯羹》
原文 译文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听说成皋又被攻破,就率军返回。这时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听说项羽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这样过了几个月,楚军粮食短缺。项羽很是担忧,便架设肉案,把刘邦的父亲放到上面,通告汉王说:“今日你如不赶快投降,我就煮杀了太公!”汉王道:“我曾与你一起面向北作为臣子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盟誓结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就犹如你的父亲。倘若你一定要煮杀你的父亲,那么望你也分给我一杯肉羹!”项羽怒不可遏,想要杀掉太公。项伯说:“天下的事情不可预料。况且有志争夺天下的人是不顾及自己家人的,即使杀了太公也没什么好处,不过徒增祸患罢了!”项羽依从了他的话。
解读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汉高祖刘邦胸怀大志,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多次委曲求全。但当他的力量强大到足以与项羽抗衡的时候,面对项羽用杀自己的父亲来威胁他投降时,他不再妥协,他编造的一套说辞,和被他收买的项伯却起了作用。
二、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狱中与诸甥侄书
范晔
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尽。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①。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②。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博赡不可及之,整理③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展开余文
吾于音乐,听功④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
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有删改)
注释 ①屈曲:比喻参差不一。成理:规律,法度。②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统绪:头绪。③整理:编纂《后汉书》时对史料的处理以及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④听功:对音乐的鉴赏识别。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2)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 已:停止
B.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流:入流
C.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 挥:弹奏
D.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 许:值得称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狱中写给诸位甥侄的这封信,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狂衅”反映了作者的叛逆精神。
B.作者年轻时懒于治学,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自认为缺少才气,写成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C.作者认为文章的奥妙在于表达情志,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按照一定的规律传达情性旨趣。
D.作者精通音乐尤其是雅乐,曾想将自己这方面的才识传授他人,遗憾的是无一人酷似自己,担心要永远失传了。
4.作者认为“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答案】
1.(1)我自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曾经跟人谈起,大多数人都不能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个人看法不同的缘故。
(2)又想根据某事在书卷中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志向也未能实现。
【解析】得分点:(1)识,懂得;数,方法;多,大多数的人;赏,赏识。
(2)因,根据;发论,发表议论;正,匡正;意,志向;未果,未能实现。
2.B【解析】B.流:虚浮。译文: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文章的言辞就不会虚浮。
3.D【解析】D.“作者精通音乐尤其是雅乐”分析有误,原文为“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意思是“而又以自己所精通的不是雅正之乐为憾事”。
4.史料处理和编纂体例有所创新;传论意蕴精深;序论笔势纵横自如;赞文精妙,变幻无穷。
【解析】原文说到“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注解③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句,作者认为自己在史料处理和编纂体例有所创新;
原文说到“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作者认为自己所著传论意蕴精深;
原文说到“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作者认为自己的诸篇序论笔势纵横自如;
原文说到“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他认为自己所写赞文精妙,变幻无穷。
【译文】
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
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
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
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三、《宋史沈括传(节选)》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注]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颌之。明日,二事俱寝。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注释】解:解州,地名。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2)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挺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B.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挺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C.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挺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D.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挺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进士第:考中进士。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
B.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低价格进行出售。
C.列候:设置一系列侦察哨所。候,斥候,即侦察兵或侦察哨所。王维《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的“候骑”就是指骑马的侦察兵。
D.耆旧:年高望重者。耆,老人五十岁。古人对年龄的称呼还有: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悬车,老人七十岁。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而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填塞私并,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列候加警”等花费将会使官府得不偿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从容应对,并凭借口辩之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5.黄嵬之争中,沈括取得谈判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三、《宋史沈括传(节选)》【答案】
1.(1)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
(2)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
【解析】(1)“颔”,点头,认为很对;“明日”,第二天;“寝”,止、息。
(2)“凡”,总共;“夺”,改变意志;“遂”,就;“舍”,丢开。
2.D【解析】句意: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
“人未谕县官意”中“人”是主语,“县官意”为偏正短语,句中作“未谕”的宾语,“意”后断开;“相挻为忧”中“挻”译为动词“引发”,“相”偏指一方,作前置的宾语,“相挻”之间不能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BC。
“蜀盐之不禁”作“患”的宾语,“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禁”后断开;“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整体上作谓语动词“欲”的宾语部分,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3.D【解析】D.“老人五十岁”错误。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4.C【解析】C.“并凭借口辩之才取得了最终胜利”错误。并非凭借口才,而是证据充分有力,翔实可靠。
5.(1)证据方面,能够追本溯源,找到了边疆协议书,有版图为证。(2)准备充分,论据充足,无可辩驳。(3)沈括从守信的角度指责北朝违背先朝约定。(4)沈括具有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的精神。
【解析】结合“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分析,得出沈括探究本末,找到了边疆协议书,有地图版面为证据。
结合“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分析,可见准备充分,论据充足,无可辩驳。
结合“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分析,沈括从守信的角度指责北朝违背先朝约定。
结合“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分析,可见沈括不屈不挠锲而不舍。
【译文】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 ”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 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四、《新唐书李石传(节选)》
李石,字中玉。元和中,擢进士第,辟李听幕府,从历四镇,有材略,为吏精明。听每征伐,必留石主后务。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点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每对延英,而仇士良等往往斥训①以折大臣,石徐谓曰:“乱京师者训、注也,然其进,孰为之先?”士良等恧②缩不得对,气益夺,晋绅赖以为强。于时大臣新族死,岁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石曰:“刑杀太甚,则致阴诊。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帝曰:“善。”帝尝顾郑覃曰:“覃老矣,当无妄,试谕我犹汉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帝曰:“渠敢望是!”石欲强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问而覃之对,臣皆以为非。颜回匹夫耳,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当观得失于前,日引月长,以齐尧、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为不及?惟陛下开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则大业济矣。”俄进中书侍郎。石用韩益判度支案,以赃败。石曰:“臣本以益知财利,不保其贪。”帝曰:“宰相任人,知则用,过则弃,谓之至公。它宰相所用,强蔽其过,此其私也。”三年正月,将朝,骑至亲仁里,狙盗发,射石伤,马逸,盗邀斫之坊门,绝马尾,乃得脱。天子骇愣,遣使者慰抚,赐良药。石因卧家固辞位,有诏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将加害,帝知其然,而未为之,遂罢去。遣日,给贵都阙,士人恨愤。石让中书侍郎,换检校兵部尚书,它不听。卒,年六十二,赠尚书右仆射。
(摘编自《新唐书李石传》)
【注释】①训:即李训,前宰相,“甘露事件”中被诛。②恧:(nǜ)惭愧。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
(2)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B.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C.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D.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是唐宪宗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幕府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施用帐幕而得名,也可用来泛称幕僚。
C.晋绅也作“缙绅”,是旧时官宦或儒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D.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石富有才略,为吏很是精明。他考中进士后在李听幕府中任职,跟从李听历任四镇,深受信任,在李听每次征伐时,都受命掌管后方的事务。
B.李石应对从容,重视稳定人心。宦官气焰嚣张,震慑大臣,李石从容应对,使宦官们惭愧退缩;皇帝问人心为何不安,李石点明是因刑杀太过。
C.李石意图振兴,激励皇帝立志。郑覃认为皇帝可以类比为汉代文、宣二帝,李石却不以为然,激励皇帝树立远大志向,超越文、宣,自比于舜。
D.李石遭到刺杀,惊险中得逃生。李石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射伤,在逃奔中经过坊门时又被刺客挥刀拦截,他的马尾被砍断后,才得以脱身保命。
5.李石请求辞官,后改赴他任,士人们为什么愤恨不平?请简要说明。
四、《新唐书李石传(节选)》【答案】
1.(1)先前郑注大量招募凤翔士兵,至今对他们诛杀搜索不止,臣担心由此产生变乱,请求下诏安抚他们。
(2)李石被起用任相,他以身报国,不顾念近臣宠幸,伸张朝廷法度,一心要加强王室,收回权力。
【解析】(1)得分点:比,先前;诛索,诛杀搜索;缘,因;尉安,安抚。
(2)得分点:恤,顾念;近幸,近臣宠幸;张,伸张;威柄,权力。
2.B【解析】句子的翻译是:大和年间,(李石)任行军司马。李听率兵北渡黄河,命李石入朝奏事,李石应答言辞华丽机敏,很受文宗赞赏。李石气度远大,对于当政权要无所屈从。
“听以兵北”和“渡河”为同一目的行为,不能断开,排除AD;“雄远”是修饰李石气度的,“当轴秉权”为另外的同一类型,因此中间要断开,排除C。
3.A【解析】A.“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4.C【解析】C.“自比于舜”错误,原文“自比于舜”的是颜回,李石激励皇帝“以齐尧、舜”。
5.(1)李石遇刺,皇帝知道内情却无可奈何;(2)李石辞官,竟被罢免宰相职务;(3)赴新任时,朝廷方面没有任何宴请赏赐。
【解析】由“仇士良疾之,将加害,帝知其然,而未为之”可知,仇士良嫉恨他,准备加害,皇帝知道内情,却无可奈何;
由“遂罢去。遣日,给贵都阙”可知,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赴任之时,皇帝宴请赏赐一概没有;
由“石让中书侍郎,换检校兵部尚书”可知,李石辞让了中书侍郎,改换成检校兵部尚书。
【译文】
李石,字中玉,元和年间,考中进士科,被征用到李听幕府中任职,跟随李听历任四镇,富于才干谋略,作为属吏任职精明。李听每次征伐,总是留下李石掌管留后事务。大和年间,(李石)任行军司马。李听率兵北渡黄河,命李石入朝奏事,李石应答言辞华丽机敏,很受文宗赞赏。李石气度远大,对于当政权要无所屈从。当时,宦官气焰很盛,压迫朝廷,每当在延英殿皇帝面前奏事答对时,而仇士良等人常常指责李训之事以此来震慑大臣,李石不紧不慢地对他们说:“祸乱京城的确是李训、郑注,然而他们被进用,是谁最先引荐他们的?”仇士良等人惭愧畏缩不能回答,气焰略有收敛,士大夫因此得以抬头。当时大臣刚遭族诛,气候严寒,世间人心不安。皇帝问:“人心不安是什么原因呢?”李石回答说:“刑杀太多,就会导致阴冷不祥之气。先前郑注大量招募凤翔士兵,至今对他们诛杀搜索不止,臣担心由此产生变乱,请求下诏安慰他们。”皇帝说:“好。”皇帝曾对郑覃说:“郑覃老成持重,自然不会欺妄我,试着比喻我与汉代哪位君主相同?”郑覃回答说:“陛下是文帝、宣帝那样的君主。”皇帝说:“(我)怎敢奢望比得上他们!”李石想增强皇帝的信心使他不要懈怠,就趁机说:“陛下的提问及郑覃的回答,臣认为都不对。颜回不过是一介匹夫,还要自比于帝舜。陛下拥有天下,年富力强,应当考虑前人的得失,日日进步,以追上尧、舜那样的圣主,为什么要与文帝、宣帝相比而还自以为不及呢?希望陛下建立远大志向,不要以能比上文帝、宣帝而心安理得,那么大业就能成功了。”不久升任中书侍郎。李石任用韩益兼管度支事务,(韩益)因贪赃而身败。李石说:“臣原是因为韩益懂得财物货利(理财),不能保证他不贪赃。”皇帝说:“宰相任用人,了解他就任用,有过失就罢免,这就叫至公。其他宰相任用人,极力掩盖被任用者的过失,这是出于私心啊。”三年正月,李石准备上朝,骑马来到亲仁里,刺客突然冲出,射伤李石,马逃奔,盗贼在坊门处挥刀阻截,砍断了马尾,李石才得以脱身。天子震惊,派使者前去慰问安抚,赐给良药。李石为此躺在家中坚决请求辞官,下诏命他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任荆南节度使。李石被起用任相,他以身报国,不顾念近臣宠幸,伸张朝廷法度,试图增强王室,收回权力。但仇士良嫉恨他,准备加害,皇帝知道内情,却无可奈何,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赴任之时,皇帝宴请赏赐一概没有,士人们愤恨不平。李石辞让了中书侍郎,改换成检校兵部尚书,提出的其他要求皇帝没有接受。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
下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新兴科技类论述类文本陷阱设置举隅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