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217 2021-12-26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之表达技巧
1.如何理解考点要求中的“表达技巧”这一概念?
答案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
2.诗歌的表达技巧命题上有何特点?
答案 命题基本成型,特色鲜明,表现在:
(1)所考的表达技巧为常见常用的,重点放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
(2)采点的阅读区间小,通常只就一句或两句设题,不是就全篇设题。
(3)技巧角度较为明确、单一。
(4)答案简洁、准确:通常不要求多答,只要求答出一种;通常不要求结合语句作分析,只要求准确判定所用手法。
一、全面掌握9种修辞手法
1.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知识储备】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
【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抒情。描写、抒情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 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②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鉴赏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权德舆尝谓为五言长城。皇甫湜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
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诗人怀乡的心情。
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荒山野寺,来此游玩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 流不停。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诗歌通篇没有历史的兴衰,而其中所见的秋声、古台、野寺、夕阳、故垒、寒磬、空林等意象,都和诗人一样满怀惆怅,而独有长江水依然滚滚东流,把历史的烟云淘尽。诗的神韵,意在不言中。
展开全文阅读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袞
李商隐
竹坞①无尘水槛②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 ①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②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
试结合作者的感情体会本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和黯淡、伤感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浓重的思念之情。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景托情、寓情于景。
解析 首句写竹坞、水槛,环境清幽雅洁,作者备感孤寂,自然引发思念友人之情。阴霾欲雨、四望迷蒙的天色,使作者的心情更加黯淡,增加了相思的浓度。而雨打枯荷的声韵似乎让作者略慰相思,稍解寂寥,但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增加了环境的寂寥,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除了一个十分平常的中性词“相思”之外,其他都是景物的描写,然而却意在言外,无处不见诗人的情感。
“竹坞无尘水槛清”本来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而“相思迢递”带来一种绵绵的情思,“相思”与“迢递”的组合,音律上圆润婉转。“隔重城”三个字下得比较重,字里行间的失落之情又带来了诗歌情感上的变化。而到了“秋阴不散霜飞晚”,诗境转向抑郁悲凉,夹杂着些许烦躁不宁的心绪。最后一句突然变得轻盈了许多。虽是枯荷,在夜雨声中却别有一番情趣。而夜雨的清音恰恰又衬托出夜的沉静、骆氏亭的清幽。这样一来,几经起伏,诗人的情绪又慢慢地回到了第一句的境界。“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短短的四句诗,情绪多变,气韵生动,回环往复,内涵丰富。
“竹坞”与“枯荷”,一荣一枯;“水清”与“雨声”,一静一动;“隔重城”与“霜飞晚”,一远一近,景色的搭配也颇见匠心。其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千古名句,于衰飒凄清之中发掘出一种别样的优美、一份浓厚的诗情,因而意韵丰厚,兴味悠长。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三、准确辨析常见常考的表现手法
【知识储备】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高考通常是在狭义方面使用它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下面重点介绍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更加性格突出,形象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3. 请逐联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直抒胸臆(出句)+融情于景(对句)。②颔联:比喻+象征+双关(“丝”谐“思”)。③颈联:想象(虚写)+对写法(对句)。④尾联:用典。
鉴赏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著精神。全诗从头至尾都融注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联想是很丰富的。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知识储备】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展开余文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 词开篇推出了一个凄清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这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在此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并无大雁的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承上启下,将词境更推进一步。夜已深,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啊。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
鉴赏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的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粉壁上。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五、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你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你规范的审题有关,更与你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这里,有三点须注意:
1. 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 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即时小练1】 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设问或比喻
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化虚为实
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意象叠加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想象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衬托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或虚写、对写法
3. 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1)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即时小练2】 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借喻
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代
③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
④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借代
⑤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借喻
⑥自古妒娥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借代
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即时小练3】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借景抒情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即时小练4】 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对比
③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衬托(正衬)
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衬托(反衬)
⑤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对比
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衬托(反衬)
【审题答题训练】
一、审题
(一)审题示例
例1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一联)
③角度:小角度(表现手法)
展开余文
④数量:一种(何种)
⑤步骤:简单型
例2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审题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一联)
③角度:大角度
④数量:多
⑤步骤:完整型
(二)审题练习
1.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整体型
③角度:小角度
④数量:一种
⑤步骤:完整型
2.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审题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
③角度:大角度
④数量:多
⑤步骤:完整型
3. 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
③角度:小角度
④数量:多
⑤步骤:完整型
【规范导引】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步骤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
1. 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 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 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
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
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5. 审步骤
从答题步骤来看,表达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
所谓简单题型,就是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所谓完整题型,就是答题时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二、答题
判断下面的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虚写(想象)、夸张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设问、借代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偶、对比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拟人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象征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反语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象征、比喻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写法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对偶、反衬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衬托
(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1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反问、用典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16)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典
(17)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用典、虚实对比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动静结合、反衬
(19)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借古讽今
(2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反衬
【规范导引】 审题审清楚了,答题就会事半功倍。这里,有几点尤须注意:
1.答题步骤中,简单型只要答出该技巧名称即可。
完整型分“三步”走,其中第二、三步答题要注意:
说明该技巧一般要说三个要点,如答“借景抒情”,则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对比则要答出谁与谁对比,在哪方面(点)上对比等。说明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该技巧本身的效果,二是该技巧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2. 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多中取主”“多中取特”。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
虑、首要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3. 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
景生情两种,一般要答准是这两种中的哪种。而比喻包括三种:明喻、暗喻、借喻。如能准确答出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
4. 对于“暗考型”表达技巧题,答题时必须要答出表达技巧,但又不能只答出表达技巧。
答题模式要与“明考型”有所不同。
5. 在使用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时,如果其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形成相反关系(即乐
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这时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1)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 ”、“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天寒”、“地暗”直接点明边塞的恶劣环境,“旗彩坏”、“鼓声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戍卒在恶劣环境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他们远在边塞的特有的感受和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鉴赏 首联两个动词,一“隔”,用以形容雨雪之大。“雨雪”从构词方式说和“从军”一样,是动宾结构,“雨”读四声,意思是“下(雨、雪等)”。诗一开篇就是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隔绝了边塞。二“度”,写行役者的征程,要越过陇西。陇西是怎样的蛮荒,我们不得而知,就这两句我们却完全可以想象:寒风大雪中行军,怎样的艰难怎样的困苦!如果将“隔”改成“漫”“弥”或者“盖”等等,都没有这种鲜明突兀的表意效果,如果把“度”换成“过”,也没有那种旅程难挨的意味。所以,从叙事的角度说,首联写出征,“度”既是行为的起点,也是心理、情感的基点。
颔联用一组近义的动词“看”“见”,写征程中的所见。见到了什么呢?“狐迹”“绕阵”,“马蹄”“依山”。这就是全部的景致?如果是,可见边塞的荒凉,旅途的单调;如果不是,可见行役者心中无景,纵然是狐迹遍地马蹄依依,他也感觉不到生机,反而越发显得空旷孤寂。
颈联语意承上,似乎依然在写“看见”的东西,“天”“地”“旗”“鼓”,不用动词,自然缺少动的气势,多用形容词,“天寒”“地暗”“旗彩坏”“鼓声低”,实则在写行役者征程中的感受。“寒”“冷”是对天气的感受,“坏”“低”是心情的流露。上半句从视觉角度写,“旗”并不是没有色彩,但是“坏”了,“旗”可以“坏”,色“彩”没法坏,只能是“暗淡”了之类的,可见这里“坏”的其实是看者的心情,那原本招展的行军彩旗在行役者的眼里已经完全没有了气势,因为一种低迷的情绪笼罩在心头。再看“地暗鼓声低”就很容易理解了,从听觉角度写景,原本给人鼓舞助威助阵的战鼓,听起来低沉多了。这依然是主观情绪的客观外现。
尾联依然写看的内容,看到的是“愁云起”“别路迷”。用到了两个动词,“起”和“迷”。“云”“漫漫”,从天边起,“愁”绵绵,自心头生,一“起”双关,直接点明了行役者情绪的变化。“别路”“苍苍”,前路更迷茫。回想当初离别时的情景,更增加思念的愁情,想当初离别时对前路的张望,念目前在行程中的迷茫,越发迷失在无尽的愁绪里——环境的恶劣,征程的艰难,行军的愁苦,故园的思念,交汇成一首言辞精微的《雨雪曲》。
3.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 (1)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展”“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
鉴赏 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内容——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里面,好像不愿意让人知道它的奥秘。在诗人的想象中,这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诗人认为,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芭蕉”应当主动坦露情怀,迎接春风。这一点诗人虽未点明,读者却不难理会,句中的“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合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作用。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诗人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们的爱慕之心。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文言文断句的采分点考点解读
下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标点+词语+病句+连贯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