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93  2021-12-26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文言文考点专项指导
 1. 《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 如何理解考点中的“常见”和“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 (1)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 文言实词包含哪些小考点?考试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 它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考点,其中前三个考点为考试重点。

      4. 高考文言实词在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考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

      (2)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

      (3)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

      明考题型为选择题,即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暗考就是不单独设题,而是结合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句子翻译等来考查考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整合点拨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

      1.巧记本义引申解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即时小练 

      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

      (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4)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爆竹声中除旧岁。                                    (《元日》)

      “除”的义项间的联系:                                                                    

      2. 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展开全文阅读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即时小练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所以动心忍性,曾61480;通“增”,增加61481;益其所不能②则天地曾61480;曾经61481;不能以一瞬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61480;坚固61481;②斯固61480;确实61481;百世之遇也

      C.①每移案,顾61480;环视61481;视无可置者②大行不顾61480;考虑61481;细谨

      D.①屈平疾61480;痛恨61481;王听之不聪也②声非加疾61480;强,迅猛61481;也,而闻者彰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

      整合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2. 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

      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 (并州刺史高 ,袁绍甥也), 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A.博涉书记   B. 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

      整合点拨 

      1. 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 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整合点拨 

      1. 动词用作名词


展开余文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3. 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

      (三)形容词活用

      整合点拨 

      1. 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 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

      整合点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即时小练  试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

      (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整合点拨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仍存在少数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须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即时小练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

      怎样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

      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1. 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即时小练1  (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则思慎△始而敬终。

      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 语境推断法

      它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3. 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展开余文
      4. 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

      高考直接设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题型是选择题,多数情况下是四个选项中选不正确的一项,选取的实词多为单个字,有时间杂一两个双音节词。另有“从四个选项中选正确的一项”的题型,很少采用。

      做文言实词选择题有方法技巧,常是多种方法技巧的综合运用。其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种技巧:

      1.巧妙使用命题规则解题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难度过低的和过高的实词不会纳入考试范畴,但高考所考的文言文中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词。考生不要因题中出现的陌生词语而惊慌失措,因为这些词大多只是起干扰作用,一般情况下命题者会将它们的意思设为正确的。相反,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这叫疑熟信生法。

      高考还有一种设错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

      2.代入检验法

      把这些实词义项代入到原文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反之,则错。这种技巧是必须使用的。

      3.排除法和认定法相结合

      文言实词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或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

      4.推断法

      利用语境推断、对称推断等方法快速推断其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学科%网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9.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B     7.C

      8.(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9.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 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文文化常识解读
下一篇: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文言文考点阅读技法之“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