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166  2022-01-10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一.论点

      1.论点是作者所要表明的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在文章中一般要旗帜鲜明的提出来。一篇议论文,一般论点的提出方式有:题目就是论点、一开始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文章结尾概括论点、有时候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由几个分论点组合而成的。

      2.论点与论题的区别与联系: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话题,也就是作者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论点是议论这个话题之后得出的观点。有时候,论点和论题是统一的,有时候是不一样的,需要自己去把握。例如: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点。

      3.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例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例如: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自己概括。

      4.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5、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二.论据

      1.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一般的论据要具有典型性,是众所周知的、已经被证明了正确性的这样的人物或者事例,而不能是自己编造的一个事例,没有经过大家的认可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所列举的事例为事实论据,一般事例的叙述要简洁,不能太过于冗长,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据。

      A、事实论据: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

      感受。

      B、道理论据: 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2.补写论据

      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补写论据时,可仿写文章原有的论据。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所举事例是否合适,如换一个可不可以?例如上下文中有“古今中外”字样,下面举例往往是照应这四个字的,倘把外国的事例换成中国的,就不能照应了。 

      三.论证

      1.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过程要严谨,论证要充分。

      一般论证过程都是以三段论的形式展开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部分就是提出论点或者是论题的部分。分析问题部分就是证明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部分一般是重申论点、发出号召或者是提出论点。

      2.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从而证明了……观点。

      3.论证方法:常用的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在回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时候,要结合内容来回答。比如:

      问:文章列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查找这个事例前后的内容,看看是围绕那一句关建话展开的,那么这句话就是问题的答案。

      2、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8222;8222;(概括事例)证明了8222;8222;(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道理论证:是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引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就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道理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8222;8222;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C.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地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如《谈读书》中:“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8222;8222;比作8222;8222;,证明了8222;8222;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展开全文阅读
      D.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因对比鲜明,所以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更深刻鲜明的印象。如:《谈读书》中,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分析对比论证法的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这样对比实施为了证明什么论点的,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8222;8222;和8222;8222;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8222;8222;的观点。

      E、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8222;8222;证明8222;8222;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四:论证结构: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并列式  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谨   生动 

      1.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2.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3.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有时候是驳立结合)

      立论:摆明论点   然后运用事实和道理去证明观点。

      驳论:先摆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去分析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观点。

      七:阅读议论文常见的问题回答模式:

      1、文章开头讲了一个故事或者是引用了一个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1、)引出论点(引出论题)(2)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3)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2、文章是如何围绕一个观点展开论证的?(文章的论证层次是怎样的?)

      先找到  这个观点的句子,然后在阅读后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内容,(先举了------的事例,然后讲了------道理,进行了分析,)

      (先讲了-----道理,后举了-----的事例,证明了------)

      3、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先找到这个事例,再看看这个事例的前后部分,有没有作为答案的语句,一般不要自己去总结。

      4、再补充一个事例,来证明观点:

      一般一定要看清楚所给的例句,要注意从格式上保持一致。

      5、分析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包括: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总领全文     总结全文                引起下文(引起下面---------)

      6、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先找到论证方法,然后再一一分开举例。一定要分开(1)(2)。

      7、指出文章的“这、那”等代词的指代意思。

      一定要找到这个代词,然后从他的前面去找内容,这个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短语,一定要灵活的把握,不要死板地照抄一大句话。有时候不一定是一大句话。

      8、议论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有时候会问到这样的题目,结尾一段是否多余,或者是结尾一段的作用,这个时候就要明确结尾一段的内容是什么,是对于整个文章内容的补充还是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所论述问题的一种情怀。(如担忧、呼吁等)

      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常有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坐不住、静不下、等不得。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变得焦躁不安;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②耐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               。丰子恺先生曾与友人游山遇雨,友人不耐烦,仓皇而逃,但丰先生竟被山中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良好的心态,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③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可见,承担大任的人都要经得住磨炼。司马迁入狱后,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沉下心来,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奋笔疾书,潜下心志,耐心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耐心炼就了他在困境中忍得住寂寞,经得起磨难的意志。成大事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意志的坚定,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④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是布满荆棘,险象众生。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没有耐心,陈景润就不能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没有耐心,达尔文就不能在恶劣的条件下探索研究,完成《进化论》;没有耐心,居里夫人就不能在放射性物质危害下发现“镭”元素……做事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


展开余文
      ⑤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品格。让我们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耐心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的”?请分别概括。  

      (2)请为第②段画线处选择恰当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A.《论语》里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C.《曾国藩家训》里讲:“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3)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知足

      ①“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里,我看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

      ②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③明代的刘元卿曾撰写《王婆酿酒》的寓言,读来颇为有趣。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以后道士又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④这些故事、寓言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目眩神迷于五色之惑不能自拔,成为贪欲的奴隶。古人总结教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一个人,尤其是执掌权力的人,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待遇不知足,欲壑难填,迟早会出事。那么,如何识高低、知满足?这道问题确实考验着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⑤现实生活中,知足之乐是以忍痒换来的。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和杀伤力极大,见之“心痒”可以理解,关键是对非分之利要忍痛煞痒。有位县官死后留下一只小木箱,后人打开一看,是满箱血迹斑斑的草纸,以及一封信件。原来这位县官生前面对贿银,内心也曾一次次发痒。为戒贪拒贿、煞住心痒,他以锥刺股,以纸拭血,久而久之,集满木箱。信末,他以苏轼名言告诫儿孙:“忍痛易,忍痒难!”

      ⑥极少数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书读得比别人多,见识比别人高,可关键时刻,忘记了祖宗的良言,忘记了前车之鉴,见利便如蚁挠心,奇痒难支。一些几十年一尘不染的干部,最终经不住诱惑,由“心痒”到“手痒”。结果“伸手必被捉”,成了阶下囚。

      ⑦其实,“知难不难”。古人云:“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对我们来说,忍住痒,守好清正廉洁的总开关,关键是要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各种“诱惑的痒”少了,才能心明眼亮,识别出什么是鲜花、毒草,什么是阳光大道,什么是陷阱;才能在人生的任何关口,都经得起诱惑,躲得过围猎,守得住底线。

      4.下列不能充当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

      B.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C.只期待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苏格拉底

      D.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老子

      5.第②③段与⑤⑥段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6、第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7、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尤其”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8-10题。  

      中国人弄丢了器物精神

      ①杭州的菊英面馆开在中河南路,靠近雄镇楼,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里“片儿川”,而是每年7月至9月,会放两个月的暑假,这在整个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应该是老板的态度。

      ②菊英面馆的老板真的是有“态度”的,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抹一把。

      ③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什么是“器物精神”呢,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于对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

      ④菜场里有十几个肉排,其中有一摊位与众不同,体现在刀具上,别人的摊版刀具粘着肉沫子,或是血淋淋的,他的呢,一块纯白的毛巾,时常擦找,每一把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整齐摆放。它的案台也干干净净,一丁点木渣也没有,他倒不像是在卖肉,像是在西餐厅。有人买肉,一刀下去,手势一拉,一块肉就割下,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⑤这也是器物精神。

      ⑥中国其实是一个具有“器物精神”的民族,在明以前的中国古代,无论是中国人的科技发明水平,还是生活水准,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当然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远远地高于西方人。最能体现中国器物精神的就是选器和丝绸,选器的功能本来就是盛饭盛菜,用个陶钵和竹筒也能达到,但中国人把它艺术化了,选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叹为观止,它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美。丝绸也同样,把衣料这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化了。

      ⑦而反观当下的“器物精神”,我认为是缺乏的,换言之,今天我们的精神需求是低的或者说是不入流的,大家都奔着利而去,大家从小到大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很多人没有精神追求。所以一个生意极好的面馆一年要放两个月的假,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天天耗费时间擦洗店面的里里外外也是不可思议的。

      ⑧再看我们使用的一些生活器具,严格地说,都是垃圾产品,并且让人非常奇怪,反而是垃圾产品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市场。

      ⑨也有人把“器物精神”等同于“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只是它的第一个层次,更高的层次就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你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为了实用,而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然后乐此不疲。就像那位卖肉的师傅,这样让人低看一眼的行业,里面也可以有人生态度。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9.文章开篇写“菊英面馆”有什么作用?   

      1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耐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

      2.选择B,理由:这句话阐明良好的心态能使人耐心、平和,并能够深入思考,有所领悟。这个论据阐释了具备耐心的重要性。

      3.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然后引用孟子的话证明承担大任的人都会受到锤炼,并且举司马迁经受磨难的锤炼与塑造,著成《史记》的事例,论证分论点;最后,总结了耐心对锤炼和塑造意志的重要性。

      4.B

      5.不能。第②③段是从反面举例具体论证人要知足常乐,第⑤⑥段列举具体实例论证了一个人要如何(忍痒)才能做到知足常乐,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故不能对换。

      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强调、论证了知足须忍痒的观点。

      7.“尤其”一词强调了执掌权力的人,更应该对自己的地位、待遇要感到知足,否则迟早会出事。    8、中国人要重拾“器物精神”。

      9.①引出本文的论题“器物精神”。②作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0、首先,以菊英面店和肉摊商贩的例子为事实论据,论述什么是“器物精神”;然后运用对比论证,证明当下中国人缺乏“器物精神”;最后论述“器物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区别,指出“器物精神”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  

侯晓旭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中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九年级语文上册议论文专题
下一篇:2022新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崇尚英雄素材整理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