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37 2022-02-1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特征和《离骚》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背诵;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诗中的生僻字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 一 课 时
教学任务:
扫清字词障碍,理解难句,整体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导
二、整体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体式:体会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
(1)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字,加强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诗歌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兮”的运用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
(2)楚辞以六言为主,行文灵活多变,加上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3)读来音调抑扬,具有韵致。
二、难句赏析、补充理解
1、开头八句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天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补充: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A、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 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使楚国强大。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修明法度,法不阿贵,不分贵贱,选拔有才能的人。
B、民本思想,“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作用: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自然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表示惋惜。
3、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内容:
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4、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诗人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屈原坚贞的品德。
早上拔取、晚上采摘,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或者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展开全文阅读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
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些香草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其实就是表明他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这些香草象征着诗人品行高洁。
诗人佩带它们,象征他品德高尚。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5、你能从这几句看到什么?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理解:
这几句是从社会风气的败坏上来进一步阐述。所谓上行下效,君王昏聩,导致周围的大臣们开始投机取巧,巧言令色,破环规矩;甚至开始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在这样污浊的官僚体制下,屈原就显得“突兀”,他的清高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正如司马迁所云:“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理解:
在小人的挑唆、诋毁下,君王听信谗言,疏远、流放了屈原,他内心郁闷不已,无奈而痛苦的慨叹。
在一片狼藉之环境中,在乌烟瘴气之风气下,作者忧心如焚,作者势单力薄,无力抗争,只有形影相吊。
7、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理解: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一个是鸷鸟和凡鸟,一个高贵,一个平凡,它们是不可能聚在一起。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它们是绝对不能契合在一起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8、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理解:
诗人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理解:
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错了道路,现在赶快迷途知返。诗人在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后毅然作出抉择。
10、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理解:
是指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取变革。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理解: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铁骨铮铮。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1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理解:
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第 二 课 时
教学任务:
深刻感受屈原形象,活得生命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看两幅屈子行吟图
1、当代画家傅抱石1953年的画作
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泽畔, 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大片的画面让于江水,让观众在聚焦屈原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
2、这是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一幅木刻画,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空白大地,随意铺设,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的意境,流放时期的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但他昂首遥观,绝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画外。这幅画加强了屈原飘然选行的氛围,使屈原的形象更加傲岸。
3、两位画家都展示了他们心中屈原的形神,这节课,我们就走近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深刻体会屈原的形神气质。
二、深入研习
一)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结合文本语句,立足原诗回答
学生自己找、思考
二)外在形象,外部特征
1、典型句: 制芰荷两句 高余冠两句 佩缤纷两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 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带,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喜欢佩戴缤纷繁多的饰品,时时散发浓烈的香气,
3、为何要言以“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
以这样的穿着比喻人的美德,不厌其烦的描述种种衣服,佩饰、芳香、光泽,是诗人表明自己修身之严,给人以无限庄重之感或自己注重修身,高洁脱俗,与众不同,注重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
展开余文
4、外在形象:高洁、脱俗
三)内在品质或内在的思想特征
1、要求:句子+品质
语言凝练,角度力求全面
2、集体交流
3、教师同步补充精确
内在品质: 至美至善
长太息.....多艰: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信芳: 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可惩: 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献身理想
进不入.....退将: 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好修姱.....+
佩戴香蕙,采集白芷: 崇尚美德,注重修身
4、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矢志报国,忠贞不渝 ∕ 伟大的爱国精神
长太息.....多艰的呼号,千百年来,仍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关心民生疾苦是屈原美政理想最为崇高的一面。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贯穿于全诗准确来讲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离骚》的开篇首先以十分庄重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美名”是含蕴深邃的。
他强调自已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
生辰,美好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诗人表明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欲报效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尤其能体会到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楚国重新振兴,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这种爱国之情5、屈原所生活的环境:
与怀王矛盾:怨灵修…… 终不 -----→ 昏庸不察,不辨是非,不分忠奸、信谗多变
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君王昏庸
与群小矛盾:“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 小人谗毁,同僚诽谤中伤群小贪婪嫉妒无所不为
△与群芳(培植的人才)矛盾:-----→随风转舵,堕落变质 (哀众芳之芜秽)
世俗: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违背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谗媚逢迎或世俗投曲
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污浊,看不到一丝正义希望的环境。现实与诗人的爱国理想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悲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6、最可贵的品质之二是不改操守,坚持真理
在打击面前,表示 亦余心..-未悔,在奸佞谗毁面前,仍坚守大义“余不忍为此态也”,被迫离开政坛后,不改初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虽体解…岂余心?
尽管诗人曾孤独苦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回朕车以复路…… ”
诗人也发出过痛苦无奈的慨叹“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一个“独”字,可想见诗人心境,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想今日到此地步。
诗人对自己与群小的关系认识使十分清醒的
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在污浊的现实面前,在孤独、失望之后诗人的态度是
操守不改 保持清白 献身正道
四)屈原悲剧的原因?
1、自己品德高尚,志向高远 香花香草的句子
2、君王昏庸
3、小人谗毁
4、群芳变节
5、世俗投曲
6、不改操守、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正道直行,以事国君)
评价:
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在邪恶充斥、是非颠倒的时代,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已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妥协!
五)重温爱国殉国是屈原的唯一选择
1、之前,学习《屈原列传》,我们已经做了屈原人生道路若干选择的假设及印证,现在我们重温一下
2、隐忍苟活,著述修学
× 假使屈原活下来,他会是怎样的处境?眼睁睁看着他钟爱的楚国彻底灭亡,他变成了亡国奴,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选择跳江,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一同灭亡。
依据:宁赴湘流,也绝不蒙世俗之尘埃。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同流,卑躬屈节)
至于著述修学,在国家汲汲衰败的局势面前,救国心切的屈原是不可能有一份安静著述的心思的。
隐遁江湖,豁达潇洒
× 隐居,需要一颗抛开世俗的心,楚国是屈原的生命,“帝高阳之”强调与楚王同宗共祖,出身高贵,言自己对楚国的兴亡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
心不自由,形岂自由?
《渔父》与渔父的对话,也是屈原坚定或动摇的内心冲突,最终还是坚持理想、信仰
另择高枝(离开楚国,楚才晋用:比喻本国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灵活变通
《离骚》可分为两大层,
课文节选是层一,侧重于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
层二,侧重于超现实的想象,表现灵魂的上下求索,是虚写
× 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可是
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
自己的故乡楚国,是就此远离这黑暗的已毫无希望的祖国呢,还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仆夫:凤凰,马:飞龙,我的凤凰悲戚,飞龙恋栈,他们蜷曲起身子,不肯向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终于还是留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
展开余文
3、评价:
这样,诗人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污浊的环境,倔强的坚守,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
离开楚国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唯有,以死殉国,捍卫理想。
他的死是与贵族集团的彻底决裂;
是保持生命永恒的纯洁;
是以死明志;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财富。 (与日月争光)
三、现实意义: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自为追求不同,接受的思想熏陶不同
屈:人格高洁,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司:接受孔子以来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提出“人或有一死,”“勇者不必死节”的生死观,有“忍辱立名”的荣辱观,所以隐忍完成《史记》。
2、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以生践志,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文革中,不少知识分子罹难,一部分自尽,一部分活下来,完成未竟事业,前者师从屈,后者
以司为训。
3,、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怎么做?
生命是宝贵的,当你真的要把自己推向生死边缘的时候,请:
直面人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
正视挫折的生命才更有力量。
四、听听不同的声音:
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
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
请发表你的看法及思考
五、结课
六、作业:
写一篇学习随笔。
第 三 课 时
教学任务: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群文比较
教学过程:
一、直导:
这节课,探究《离骚》的艺术成就,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或者比喻象征手法
二、深入解析:
-找出节选部分的例句
扈江离… 朝搴阰… 既替余… 步余马…
制芰荷… 芳与泽… 佩缤纷…
怨灵修… 众女嫉… 日月忽…
1、 用香草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注意加强人格修养
用香草 比喻群贤
灵修美人比喻君王
惟草木一句中美人理解: 君王或自比
2、为什么以“美人”自喻?
(汉代)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例如: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 女) 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 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疏远;弃妇——排挤打击。
示例分析:
《宫词》(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鉴赏: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统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王逸《离骚经序》
4、作用:
各种香花香草,具有象征意义,使作品含蓄,富有韵味,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意蕴美。
三、其他技巧体会
一)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 侘 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二)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三) 对比
群小奸佞 ----------→ 屈原的忠心,耿直,卓尔不群
四、整体再读课文感知+练习:《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五、初步多角度群文比较
一)内容上:
弃妇诗,逐臣诗
《氓》里的弃妇之所以被弃,《离骚》节选里的逐臣之所以被逐,都不是因为自身的过错,他们都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终没有妥协。
正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共性,对弃妇诗的解读出现了有本意向象征意多元引申的阐释方式。众多文人在创作中也开始以弃妇喻逐臣,以男女喻政治、喻君臣,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曹植的《七步诗》、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张籍的《酬朱庆余》都是这种类型。
二)风格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国风》则和《楚辞》并称“风骚”。
《氓》恰好选自《国风·魏风》,是一首魏民歌。
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手法。
相同点: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氓》里用来比兴的物象,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物,这是由《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所决定的,限于诗歌篇幅,《氓》里的比兴只能以零散单一的形式出现,无法构成系统,往往只是这一首诗里的一两个意象。
《离骚》(节选)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用于比兴的物象,不再局限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凡诗人所见所闻所梦所想,都可能见诸笔端,如灵修、美人。《离骚》全诗里还有宓妃、佚女、虬龙、鸾凤等词。这种虚构的想象复杂深刻,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极现浪漫主义特色。
此外,《离骚》(节选)里用于比兴的香草,在整首诗里共有几十种,就如江离、辟芷、秋兰、桂树、秋菊等,构成了一个恢弘的抒情体系,形成了香草美人传统。
六、小结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镌刻着心志的诗文,还是穿透时空,雕镂我们的灵魂。贯穿全诗的忠怨之情,让我们感同身受。因忠生怨,因忠之切,所以怨之深。
伟大的艺术,自是美的无尽藏。
首先是,屈原光辉人格的崇高美,美政理想,矢志报国∕ 深厚的爱国情怀,使他的人格峻洁、高大,为我们中华文化奠定的是深沉刚烈的精神底色。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
其次是,慷慨激昂的悲壮美,屈原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他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对后果有足够的估计且义无反顾,他坚毅不屈,苦苦追求,这些昂扬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
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香草美人的写法,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
使诗歌更绮丽。
六、作业:屈原名句摘抄并赏析。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离骚》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扬州慢》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下一篇:
《氓》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