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61  
标签:教师随笔
越国以鄙远正译(教师中心稿)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 王吾堂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试验本)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有一条注释是有歧义的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

      这条注释,有三点意义不明确。其一,谁“越国以鄙远”?是秦国,还是晋国?其二,将原句中“越”解释为“越过”,是指地理上的跨越,还是指等级地位上的超越?其三,所“越”的“别国”是指秦国、晋国、还是别国?

      由于以上三点不明确,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就有三种:①.教师教学用书译为:“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 ②.陕人教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全解》(高一语文上)译为:“越过一个晋国,而在远方的郑国设立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困难的。” ③.易小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备考教程》(高一语文第一册)译为:“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这三种翻译,前二种基本相同,但与第三种相比,则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准确界定“越”的意义。查《古代汉语词典》可知,“越”既有空间上的“度过、越过”之义。还有等级地位上的“超越”。“越国以鄙远”,其“越”之义是前者还是后者?这只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急郑伯之所急,欲以言辞退秦师,便不顾年迈体衰,冒险“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郑既知亡矣”这种认输的口气无疑是想消除秦伯的戒心,并将“晋、秦围郑”说成“秦、晋围郑”,其用心是先言秦后言晋,以此抬高秦国,有意恭维秦伯,让秦伯高兴罢了。但外交言辞的巧妙变化并不能改变晋国为首,联秦伐郑的事实。晋国之所以伐郑,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秦国何以参战呢?一是因为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属于同盟国家;二是因为秦穆公像晋文公一样,都想争夺霸权,在“伐郑”的过程中捞到好处。

      既然如此,首先是晋国欲把郑国变成自己的边邑、边疆。而且从战国各诸侯地理形势图可知,晋国与郑国接壤,秦国与郑国之间还隔了东周和韩国。因此,惟有晋国才能把郑国变成自己的边邑,秦国只能把郑国变成秦国的一块附属飞地。再从文章下文“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秦、晋伐郑的结果只能是扩大晋国的地盘,秦国疆域并不能扩大。正是这一点,才使秦穆公清醒的认识到伐郑之结果只是厚邻薄己,才最终决定撤兵的。

      既然是晋欲“越国以鄙远”,那么,所越之国是哪个“国”?所谓“国”,在古代有三个意义:①.邦国,国家。大曰邦,小曰国。②.国都,城邑。③.封邑。从地理位置看,秦国要向东伐郑,并不需要越过晋国,因为晋非秦郑必经之地,却要越过东周和韩国疆域,据此可知上述第①②种翻译是不正确的。而晋国伐郑,从地域位置看,须经过东周和韩国或魏国,是否由此可知,所越之国就是东周或韩国、魏国呢?非也。东周王室在当时已名存实亡,并无真正实力,至于韩、魏二国也属弱小诸侯国,因此,若是越过东周国都或韩、魏疆域,已无“难”可言。所以,晋“越国以鄙远”,不是指地域上越过别的国家,而是指等级地位上越过秦国。烛之武言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意思是说:“晋国想超越秦国而单独把边远的郑国当作他们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这显然是对秦穆公的一种恭维,其用意是进一步抬高秦国,贬低晋国,满足秦伯的争霸心理。在此基础上,用设问句提醒秦伯“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这便是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关键之所在。

      所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正确译文应该是:“晋国要越过秦国而单独伐郑把郑国当作他们的东部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作者:王吾堂

      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

      邮编:712100

      电话:(029)70927709(办) 7091906(宅)

      
标签:教师随笔 越国以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惆怅 (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就地取材 随感为文 ——学习写随笔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