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256  2022-02-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共同收录于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选取了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抒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是以明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而《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则是写景、抒情、明理熔于一炉的经典作品,一文一赋,体裁迥异,风格不同,呈现出了古代散文发展的多元性的特点。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魏晋名士,人生选择不同。因此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文化内涵,领会魏晋名士的生命独特追求,进而窥见古典散文中的生命哲学之光序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楚辞》伊始,慢慢构建现实与浪漫之情怀,伴有明理哲思。先秦的百家争鸣,建安的风骨铮铮,而至魏晋则有名士佯狂,风度翩翩,各为君子,为大唐的气象而张本,烛照文化千年。魏晋风度,承前启后,尤其是对生命的观照,对自我的反思与省察已渐具思辨明理色彩。“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魏晋孤文”(欧阳修语)的《归去来兮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笔墨是一场作者于生命的对话,是一次自我情感的表达”。王、陶二人用笔墨抒写意志情怀,用作品、人格构建精神堡垒。在工具、实用理性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我们更有必要去思考“魏晋风度”在新时代的信念引领与哲学价值。

      【学习目标】

      1、布置“拓展阅读群”,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材料,形成个体独特理解。2、在文本比较阅读中,辨析情感异同,理解因志抒怀的不同表达。

      3、深入了解两位名士,结合“拓展阅读群”中的文化背景,理解魏晋风度。【课时安排】1课时 完成学习目标 

      1;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完成学习目标 2、3。)

      【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各位同学,目前我们已把《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字词文意疏通了。这节课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领略魏晋风度与名士情怀。

      二、探究导引注:此环节通过四个问题设计逐层展开,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完成学习目标。

      问题一:大家再次快速阅读两篇文章,请结合文本用两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此问题可分组讨论然后生成,也可直接发问,进行整合。

      《兰亭集序》情感线:自然之乐——生死之痛——千古同悲;

      《归去来兮辞》情感线:归途之乐——田园之乐——行休之悲——乐天安命相同情感:

      乐与悲(板书)

      问题二:两人都有乐与悲,二者的乐与悲有何异同吗?请结合文本分析。注:此问题略有难度,可采用分组讨论以生成共识。

      1、乐之异同(自然观)

      王羲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欣赏陶醉审美之乐,他是审视观察自然山水,由外而内,与景物有距离感,景物更是崇高的审视客体。感发性弱,有我之境(王国维语)。

      陶渊明:归隐,天伦,安居,交游,山水、田园之乐,自然、处事皆乐,对景、事、人,无一不欣喜。他沉浸于田园山水,由内而外,人俨然是田园山水的一部分。沉浸象喻式表达居多:欢迎之童(真淳),松菊之孤(品格),无心之云、倦飞之鸟、落山之日(归去)。景情融合,无我之境。感发之力渐染浸,归欤之欣溢于言表,沉浸之情不能自拔。注:此处可预设两个细节:童仆稚子与植杖耘耔。引导分析两个动作意象的文化解读。稚子与童仆更是童真与自然的写照,返璞归真;植杖耘耔,无论理解为“倚仗”与“插杖”,都是陶渊明生命意志于农事的外化表现,是一种田园精神的抵达。

      【点拨】转瞬与沉浸之别。他们自然观、处事观不同,对外的感觉不同。都有自然之乐,但对自然的态度不同,表现出来就是无我、有我之别,情景融合度,疏离感的有无之别。

      2、悲之异同(生命观)王羲之是悟言静噪(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美好易逝、情随事迁、生命短暂,进而转入个人之痛。欲有为而不为的苦闷,对现世的执着而囿于造化弄人的无奈,悲生悯死,抨击一死生的消极。陶渊明是乐天安命(万物得时,吾生将休,委心任去留,不戚戚生死,不汲汲富贵),乐观豁达,一念放下,万般从容之感。注:此环节可预设处事(陶渊明)与处世(苏轼)之辨,如果学生回答不涉及,可果断放弃。

      【点拨】王羲之是千古同悲,破而不立,觉而不醒。陶渊明是乐天安命,登高舒啸清流赋诗的愿景表达。破而有立,觉而自省(悟以往...),以农耕厚植自己的生命观。

      王是脱俗而不得的悲痛,陶是绝俗而彻底的皈依。

      问题三:二者同为名士,为何如此迥异?注:此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拓展阅读群中的传记材料从个人意志、道家文化、社会政局等角度来探因。

      1、人生轨迹。他们都经历了入仕——辞官——归隐。王羲之受道家影响,走上修仙之路,陶兼取释道,有顺天应时之悟。

      2、社会政局。魏晋名士,少有全者。王羲之投向山水,求仙问道;陶渊明固穷任真,寿终田园。

      3、家学文化。王羲之江左望族,家世显赫。陶渊明曾祖显赫,囿于庶族,有猛志而难申。

      问题四:结合拓展阅读群中的传记与诗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王羲之与陶渊明。注:此问题是问题三的拓展与预设,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三带出答案,可结合问题三生成理解。王羲之,一个字——率。由修禊而生,自美景而发,贤主佳宾赏心乐事,情浓而喷薄,酒后以狂草,爽然而成“行书第一”。陶渊明,一个字——真。性本爱丘山,真意已忘言。赋早已藏之于胸,自是水到渠成。没有反省的自觉是任性,有了反省的归隐才是任真与固穷。


展开全文阅读
      真与率(板书)

      【点拨】

      人生要处理两种关系,对外与对内,自我是核心。没有对自我的觉察与反思,就会在各种关系中苍白无力,甚至陷入虚无而不能自拔。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板书)格,文化史即为人格史。文学就是一种闭合型表达。

      三、探究活动注:此活动旨在深入比较后形成个体独特的表达与认知。1、请结合文本与比较理解为二者拟写对联。同学们分组讨论,展示对联,教师适时指导与赏析。

      2、教师展示(PPT)

      横批:魏晋风度

      上联:悟生死遂完美

      下联:真名士自风流

      横批:烛照千年

      上联:纵情山水重生死率也

      下联:走进田园安天命真哉

      【结语】同样的山水田园,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同样的风云际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我们无意比较孰优熟劣孰轻孰重,两位名士都为曾经彷徨无助的精神荒原开疆拓土。王是自觉的里程,陶是自省的高峰,同时打开生命哲学的缺口,烛照千年,让后来的文人墨客有了精神寄托与皈依。有幸,我们在比较中与两位名士对话,在比较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生态度;更有幸,新时代已至,和谐完满,青年学子更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风度。课后请写一篇文章,来书写你的时代风度与情怀。

      四、课后作业(PPT)你心中的时代风度五、板书设计悲率人乐真拓展阅读群

      一、传记《晋书王羲之传》(节选)《陶渊明传》(节选)

      二、

      陶潜诗谱《归去来兮辞》(41岁)

      《归园田居》其一(42岁)

      《移居》其一《移居》其二《五柳先生传》《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46岁移居南村)

      《饮酒》其五(49岁返回上京里老家)

      《桃花源记》(58岁)

      《拟挽歌辞》其三以下诗歌创作年份待考证《乞食》《咏荆轲》《咏贫士》其七《读山海经》

      其十《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仟真”与“固穷”》叶嘉莹课堂补充注:此补充为课堂生成,学生拟写对联精彩纷呈,由于课时限制未尽点评,现补充如下:

      学生 1:

      上联:王羲之兰亭率性而作

      下联:陶渊明田园真情以歌

      横批:乐天悲命。

      学生 2:

      上联:兰亭俯仰知悲喜

      下联:园庭日趋乐淳真

      横批:道同志异。

      学生 3:

      上联:悲寓山水思生死

      下联:乐归园田醉诗文

      横批:儒道归人

      学生 4:

      上联:悲古今叹死生兰亭名士有感

      下联:轻去就蔑贵贱浔阳布衣抒怀

      横批:出入怡遇

      学生 5:

      上联:忆前圣悟后览喻怀兴感之致由

      下联:棹孤舟守琴书乐夫天命任去留

      横批:乐于所悲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兰亭集序》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下一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优质课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