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973 2022-02-26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
1.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2.掌握文章的说明方法。
3.反复诵读本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篇课文的说明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初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本文的观点。
难点: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在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波澜起伏、曲折复杂的学术争论?来,我们分享一下!
二、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严重。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占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亳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三、作者介绍
关增建,男,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2年初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各一次,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一次,其他奖项多种。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曾两度介绍其计量史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贡献: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
四、题目解说
“天文学上”框定了争论的范围,“旷世之争”点明了争论时间之久,“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在文中主要指“浑盖之争”。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引出“浑盖之争”。
第二部分(第2-9段),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四种观点——“‘天圓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以及它们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相互关系,进而引出核心话题——“浑盖之争”。
第三部分(第10-15段),引经据典,列举事例,具体介绍“浑盖之争”。
第四部分(第16段),概括并高度评价“浑盖之争”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六、全文分析
1、本文是怎样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
明确:
作者从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争论,引出“浑盖之争”,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以时间先后为序,首先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绘制了中国古代前期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清晰脉络;然后以“浑盖之争”为核心,介绍了盖天说与浑天说持续一千三四百年的学术争论;最后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演进与进步过程有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了解。
2、结合课文内容,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有关宇宙结构模式的各个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其优缺点。
明确:
(1)“天圆地方”说:
基本观点: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优缺点:①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②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
(2)宣夜说:
基本观点:天体是自由飘浮在虚空中的,它们彼此没有联系,没有相互作用,因此彼此的运动相互独立,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展开全文阅读
优缺点:①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②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
(3)盖天说:
基本观点: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优缺点:①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③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4)浑天说:
基本观点: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优缺点:①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②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部分。
3、为了体现科普文的科学性,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①对比论证。如“宣夜说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这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完全不同。希腊人认为天是某种特殊材料形成的固体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层上”。将“宣夜说”与古希腊的“水晶天说”进行对比,表现了“宣夜说”科学的一面。
②引用论证。文中在介绍各种天文学说及争论时,大量引用古书的记载,这一方面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文章第13段引用朱熹的话,表明朱熹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
③举例论证。文中在介绍各种“浑盖之争”时,列举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朱熹等人的例子,证实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的热闹与激烈程度。
4、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浑盖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
“浑盖之争”的本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学术之争和科学思想之争。
①“浑盖之争”是围绕有关宇宙结构问题展开的,涉及宇宙结构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是一个平面还是一个“圆球”,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上下还是内外,等等。
②“浑盖之争”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在争论中,人们重视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来比较两种学说的优劣,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③“浑盖之争”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七、中心思想
本文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构的几种主要学说,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场持续千余年之久的学术争论为话题,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向读者普及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八、写作特点
(1)启迪深刻,发人深省。
文章分析中国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2)引例充实,阐释明晰。
文章在论证观点时用了大量丰富的材料,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历史感;在阐述材料时做到简洁明晰,让读者易于接受。
九、补充资料
“地心说”与“日心说”
“地心说”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经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成。该学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十、总结全文
本文探究了中国天文学上浑盖之争的起源、经过、成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分析总结了浑盖之争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浑盖之争没有受到政治和宗教迫害的良好学术氛围,为当今科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榜样。
布置作业
对文章提出的“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等观点,有人提出异议:如果确实从实测出发,没有其他因素的参与,浑盖之争不可能持续一千三四百年。你赞成不赞成这种异议?简要说说埋由。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①)。
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________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行星、彗星、新星、恒星,还是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流星雨等罕见天象,我国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________。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②),掌握其中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食、月食发生的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中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________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________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追寻 考证 遵从 循环往复
展开余文
B.追溯 考证 遵循 周而复始
C.追寻 论证 遵循 循环往复
D.追溯 论证 遵从 周而复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B.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C.闰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天数的差异,规定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
D.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全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属于秋天的节气有立秋、芒种、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二: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分析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D
3.①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②观察这类天象
4.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解析:
1.追寻:跟踪寻找。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这里说的是探索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发现,其好几千年以前就有了,应用“追溯”。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论证:论述并证明。这里说的是土圭这一仪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没有资料来证实,应用“考证”。遵从:遵照并服从。遵循:遵照。这里说的是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生活,没有服从的意思,应用“遵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反复出现或进行。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这里说的是太阳东升西落的循环运动,两词皆可使用。
2.“芒种”是属于夏天的节气。
3.①处,分析文章内容可知,这里是对下文内容的一个概括,根据下文的“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中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掌握其中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可知,文段是从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的,据此即可得出①处所填内容。②处,根据前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可知,这里填的应是古人的做法,再结合前面的“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可知,此处可填“观察这类天象”之类的内容。
4.答题时,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锁定答题范围;然后根据要求谨慎寻找并辨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材料中的观点、态度等;最后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即可。解答本题时,抓住材料中的高校、企业、政府三个角度,分点概括即可。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天文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自然选择的证明》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下一篇:
《自然选择的证明》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