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826
标签:
教学论文
成语运用题的几个主要设题点(网友来稿)
湖南 沅陵一中 曾庆培
尽管2004年高考成语考查已升级为熟语考查,然,成语运用仍是重头戏。浩如烟海的成语往往让考生茫然,如果我们对此题设置错误的几个主要角度了然于胸的话,就可以减少备考以及“排错”的盲目性。
一、有多重含义的成语
1.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2004天津卷)
2.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1992全国)
3.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全国)
以上均为正确项。“耿耿于怀”许多地方指“记仇”,也形容“有心事”,后者显然适合此处;"灯红酒绿"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这类成语犹如变色龙,极易让人上当。另外,义无返顾、孤注一掷、殚精竭虑、无所不至、按图索骥、瞻前顾后、呼风唤雨、高山流水、力透纸背、洋洋洒洒、风平浪静等都身兼两种色彩或含义。
二、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4. 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2004天津)
5.……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全国)
6.……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全国)
以上成语均属错用。“每况愈下”
指情况越来越坏,此处误认为是“越来越低”了;“万人空巷”指街上人群集结,绝非静悄悄;“炙手可热”指权势大,并非指“热销”。用错原因均属望文生义。另,一文不名、文不加点(04年北京)、火中取栗(04年广西)惨淡经营、大方之家、登堂入室、久假不归、明日黄花、飞短流长、罪不容诛、诛心之论、不赞一词、如坐春风、尾大不掉、对簿公堂、蜻蜓点水、安土重迁、奇文共赏、三人成虎等也多就此角度设题。
三、有褒贬色彩的成语
7.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04青海)
8.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全国)
9.为了救活……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全国)
以上成语均属贬义词,不合语境。“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办事没有丝毫根据。用于一位被誉为“农民诗人”的老人观察、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当然是褒贬不分了;“趋之若骛”指像鸭子一样一齐跑过去,也指追求不正当的东西;“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
成语有感情色彩,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纵观历年全国高考成语考查题,极易就此设题,如“弹冠相庆”(2004广东)“苦心孤诣”(1993年)“半斤八两”“无所不为”(1995年)“颐指气使”(2001年)“雨后春笋”(2002年)。此外,好整以暇、始作俑者、夸夸其谈、侃侃而谈、叹为观止、变本加厉等均应明其色彩。
四、有特指对象的成语
10.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04年湖南)
1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000年考)
12.翘首西望……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1992年考)
以上成语均属对象用错。“无出其右”指没有谁人能胜过,此处是说“生活”;“汗牛充栋”只能形容“书”多;“巧夺天工”必须是“人工”之物,不能用于自然景观。另,“相敬如宾、破镜重圆、举案齐眉、劳燕分飞”等只能用于夫妻;“倚马可待、一气呵成”等只能形文思敏捷;易就此设题的还有:别无长物(04浙江)、在劫难逃、稍纵即逝(04江苏)、洗心革面(2000年)、不三不四(2001年)、如数家珍(2003年)、萍水相逢(初次见面)、青梅竹马、不同凡响、石破天惊、舐犊情深、煮鹤焚琴等。
五、有谦敬之别的成语
13.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14.这项工程耗资巨大,希望各位能略尽绵薄之力。
15.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考)
“鼎力”指巨大的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鼎力相助”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绵薄之力”恰恰相反,只能用于自己;“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二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抛砖引玉、狗尾续貂、忝列门墙、敬谢不敏、犬马之劳等均属谦辞。(字数:1800)
作者邮箱: zqpl@avl.com.cn
标签:
教学论文
成语运用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较(网友来稿)
下一篇:
“压缩语段题”解题思路点津(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