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81  2022-04-05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指导:散文艺术技巧
 【技法要点】

(一)鉴赏表达方式

1.熟悉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1)记叙

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达到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顺序 顺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补叙的好处是对原来的叙述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

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

⑤语言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形、声、色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内外。

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3)抒情和议论

用在开头 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用在中间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用在结尾 点明意义,升华思想,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

 2.解题基本思路

◆  明确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  分析语句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  结合具体语句阐述表达效果。

◆  注意联系全文主题。

(二)鉴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1.熟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互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反问 起强调的作用。

(2)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表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 以最经济、最简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衬托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表现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

2.基本解题思路

◆  指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分析概括这种手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结合原文表现出来的内容)。

◆  说出具体效果。

3.解结构技巧类题,应做到“三看”:

其一,看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对散文思路、构思的整体分析,绝少不了对线索的分析,因为线索对散文有重要作用:

(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2)结构清晰,情节集中。(3)揭示主题。(4)使行文富于变化

其二,看思路特点。梳理全文内容、层次后,再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其三,看文本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答题模板: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结构类 ①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下文写……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起伏。

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展开全文阅读
⑤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内容类 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表达效果类 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读者角度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使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三、随堂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的青山绿水在哪儿?我想,答案是:在有禁忌的地方。换言之,在信仰之乡。 

西双版纳,乃中国热带雨林最完整、面积最大之地。为什么呢?并非偏僻荒凉,而是因为这儿的居民有个共同的图腾——神林。视树为衣食父母,为感恩示敬,将大片地势好、近水源的森林供为“神林”,在那儿,连花草禽兽也被视为精灵,不得侵扰。那里要求寂静与安详,不允许伐木、狩猎、开垦,不允许喧闹、泄秽、有猥亵之语,甚至不允许捡拾枯枝落果。整个西双版纳,那样的地方有600余处,近 10万公顷,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 200 余种。中国最大的植物种子和基因库,寂静如初,仓储完好,靠的是“门神”,是“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是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不仅西双版纳,“神林”在滇桂川黔等其他部族也盛行,彝族、白族、水族、瑶族……皆奉树为神,虔敬有加。                  (节选自王开岭《那些美丽的禁忌》,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他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选自胡炎《石狮子》,原载《大观东京文学》,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头味辛,性凉,凉拌最为爽口。新挑的嫩叶叶细茎茎犹如害羞的雪,落入滚烫的情怀岂不化为热泪一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建议:“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生吃好,鲜凉滑爽甘香,正是马兰头的本味。洗净的嫩叶嫩梢,沸水里先滚一趟,把涩味赶跑,然后清水养一下,养出一盆绿翡翠,沥干,切碎。备配料,胡萝卜的黄丝丝、嫩黄瓜的青条条、豆腐干的白片片。三者拌入马兰头的嫩叶叶细梢梢,撒几粒精盐、白糖、味精之类的亮晶晶,淋几滴陈醋、麻油、酱油之类的浓情,拌匀,就是一道凉拌马兰头。吃吧,吃吧,就在筷子探向青菜的一刹那,突然怔住了,这哪里是一道凉拌菜,分明是大地的无边春色,人间的绝美风景。

立春,是一年的初始。早春的马兰头,直立着它的茎,碧绿着它的叶,任你挑,任你咬,让你的身体也发芽,让你整个人一年四季都春天。                            (选自刘学刚《春挑马兰头》,有删改) 

1.赏析文段中的画线部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选自莫言《朗读与呐喊》,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春天里,人忙碌,树也忙碌。每年花开时,庭院里的女人总要做槐花饭、槐花粥。榆树的花开得羞怯而隐秘。肉滚滚的榆钱撸下来蒸成榆钱饭,不等掀开锅盖,香味就钻鼻孔儿,若拿蒜泥蘸榆钱饭吃,好吃得能撑破肚皮。那些干落的榆钱,在春风里满街满巷地飞,飞到人们的头发上,飞到人们的脖颈子里,飞到人们的衣裳口袋里,人们也不拍去,反而喜气洋洋地笑,这漫天飞舞的彩头,给了春天里的庄户人一个多么美好的期待啊。 


展开余文
(节选自张金凤《乡村树事》,有删改) 

1.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蹦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节选自雷抒雁《舌苔上的记忆》,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节选自迟子建《野草的呼吸》,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龙山的脚下,那个叫神垕[注]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我走进一条古街……我走进钧瓷艺术馆…… 

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逸,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唱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节选自王剑冰《神垕》,有删改) 

注  神垕(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1.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指导:词义、句意理解
下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指导:概括行文思路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