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202  2022-04-10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解读高考

      1.考纲考情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选材上看,范围较广,文化色彩浓郁。近年来,高考考查的论述类文章涉及文艺理论、文化学、艺术与美学、历史学、气象学、建筑学、日常生活与饮食等。

      2.趋势分析

      近五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考查重点有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章的分析与归纳。备考重点是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迅速解读判断能力,以及对较复杂句子逻辑关系的正确把握。

      二、考点探究

      考点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把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内容用几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它需要运用已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的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1.阅读《两汉经学》,完成问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选项内容概括了材料首段文字要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弟子五十人”“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意识形态的根据”等语句,其综合归纳后的信息要点直指选项A。B选项由“秦始皇焚书,……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等文字归纳得出。D选项直接概括了第二段中后部材料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的意义。C选项“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于文无据。

      2.阅读《艺术与中国社会》完成问题。(原文见重点3“探究答解”2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展开全文阅读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答题区间在第7段;B项,答题区间在第6段,“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强加因果;C项,答题区间在第8段,原文是“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故“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有误;D项,答题区间在第8段,“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的判断于文无据。

      【技巧点拨】

      1.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尾,归纳时可把这些语句摘录出来组织答案。

      (2)合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所说的也往往不止一个意思。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舍取法

      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试题只要求概括回答其主要方面;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试题只要求考生回答某一方面。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取舍。

      (4)提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它的答案要通过阅读文章,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

      (5)复取法

      指在归纳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或归纳时要借助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

      2.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1)寻找中心句,采用摘句法概括中心

      这种概括主旨的方法,通常适用于论述类文章,从议论文的构段特点看,每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是十分关键的,一般情况下,它就是对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概括。即使有时不是十分明显,也可以从文段中找到贯穿始终的中心意思。

      (2)合并段内主要内容,采用联合法概括中心

      有些段落所表述的意思比较复杂,而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的意思,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完整地把段落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在概括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意思合并起来,综合出段落的中心意思。

      (3)通观文章内容,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

      有些论述类文章,无法从中找到一个中心句或合并某些内容作为中心意思,则可通过阅读文章(文段)来把握其内容,从整体出发,感受文意,把贯穿全文的内在意思“吃透”,结合一些关键词句所透露出的含义,尽力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的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近90亿元,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接近这个数字,这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感觉,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楼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展开余文
      答案 B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并根据题意对选项的重要信息进行辨析,在选项与原文的比照过程中,可以看出B项“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属于无中生有。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答案 D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要辨析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小差别。D项中说“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化,原文中只是说“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②“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③“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解析 该题考查综合概括的能力。回答该题需要紧扣问题本身,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总括不矛盾的原因,“主动发现”和“被动的行为”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二是说明“主动发现”的含义,由文章第二、三段可以概括提炼出;三是阐明“被动的行为”的含义,主要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概括提炼。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下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