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27 2022-04-15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80个文言实词例释
1.爱
经典语境 释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疼爱,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喜欢,爱好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贾谊《过秦论》) 吝惜
(4)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同情,怜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欣赏,喜爱
【助记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
经典语境 释义
(1)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稳、安全
(2)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安抚,抚慰
(3)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哪里
(4)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养,安身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罗贯中《失街亭》) 安置,安放
(6)居安思危(成语) 安逸(的环境)
(7)安土重迁(成语) 安于
【助记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按
经典语境 释义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 用手压或摁,按住
(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查究,审问
(3)按图索骥 依照,按照
(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抑制、放下
【助记提示】“按”有“按压”的动作,按压使不能动,则有“抑制”之意,按压使事物服从,则引申出“依照,按照”之意,将人按住后询问,则有“查究,审问”的意思。
4、案
经典语境 释义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几案,矮长桌
(2)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 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文书,案卷
(4)召有司按图。(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按”,审察,查看
【助记提示】“案”本义指“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所以字形中有“木”,后引申指类似形状的“矮长桌”,长桌常用作书桌,堆放“文书,案卷”。
5、拜
经典语境 释义
(1)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司马迁《鸿门宴》) 行拜礼,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授予官职
(3)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 就任,接受官职
(4)拜夫人于堂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拜见,拜会
(5)臣不胜犬马惧怖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奉上
【助记提示】“拜”左边是手,有“双手行礼”的动作,与人见面要行礼,故引申出“拜见,拜会”之意,依礼给人某物,则译成表示恭敬的“奉上”,“授予官职”和“接受任命”亦需依照一定程序行礼,故可用拜字。
6、北
经典语境 释义
(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北方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从北面,向北面
(3)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战败,失败
(4)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败逃的人
【助记提示】“北”从小篆的字形看,是“人”字和反过来的“人”字,本义是“两人相背”,故能引申出“失败逃跑”之意,后借用作方位名词,表示“北方”。
7、被
经典语境 释义
(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遭受
(2)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表被动
展开全文阅读
(3)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同“披”,穿
(4)泽被后世(成语) 覆盖,遮盖
(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 同“披”,披散
【助记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穿”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
8、倍
经典语境 释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 通“背”,背叛
(2)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越发、更加
(3)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倍数
(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加倍,愈发
【助记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9、本
经典语境 释义
(1)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伶官传序》) 推究、探究
(2)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本来
(3)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本来的,原来的
(4)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根本,这里指施行王道仁政
(5)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树木的根
【助记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10、彼
经典语境 释义
(1)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 那,那些,与“此”相对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别人、对方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他,他们
【助记提示】“彼”的意思较少,牢记“彼此”相对,以及“第三人称代词”用法即可。
11、比
经典语境 释义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并列,挨着
(2)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比较,较量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勾结
(4)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陈寿《隆中对》) 比喻,比作
(5)比至南郡,而(刘)琮已降。(司马光《赤壁之战》)及,等到
(6)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韩愈《祭十二郎文》) 近来
【助记提示】“比”的甲骨文字形为两个挨着的人,所以又“并列,挨着”之意,二人并排,又可“比较”或“勾结”,时间“挨着”则是“近来”。
12、鄙
经典语境 释义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把……当做边邑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庸俗,浅陋,鄙俗
(3)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 轻贱
(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看不起,轻视
【助记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12、毕
经典语境 释义
(1)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把……当做边邑
(2)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用尽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全,都,完全
13.兵
经典语境 释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苏洵《六国论》) 兵器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战争、战事
(4)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兵法
【助记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14、病
经典语境 释义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病、有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困苦不堪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担心,忧虑
(4)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司马光《训俭示康》) 毛病,缺点
【助记提示】“病”原义为“重病”,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15、薄
经典语境 释义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迫近、临近
(2)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柳宗元《捕蛇者说》) 与“厚”相对
(3)不宜妄自菲薄(《论语》) 担心,忧虑
(4)不终岁,薄产累尽。(蒲松龄《促织》)微薄,微少
(5)薄赋敛,广畜积。 减轻
【助记提示】“薄”与“厚”想多,有“微少”之意,指地域则是“贫瘠”,指人则为“轻薄”,认为自己拥有得少就会“忧虑”,认为别人少,就会“轻视”,使人变少就是“减轻”。
展开余文
16、策
经典语境 释义
(1)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策略,方略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过秦论》) 鞭子
(3)策扶老以流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拄着
(4)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驾驭,驱赶、鞭打
【助记提示】“策”字本义是竹制的“马鞭子”,用马鞭打马,就是“驾驭”按一定的方法驾驭就是“策略”。
17、曾
经典语境 释义
(1)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曾经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增”,增加
(3)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连......都......,竟然
【助记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18、称
经典语境 释义
(1)称财多寡而节用之。(《晏子春秋》) 衡量,权衡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称呼,称作
(3)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出师表》) 称赞,称道
(4)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声称,述说
(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显扬,著称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王安石《伤仲永》)相称,符合
【助记提示】“称”的本义是称粮食重量的衡具,所以有“衡量,权衡”之意,说出衡量的结果,就可以译为“声称,诉说”,对衡量的结果表示满意,就有了“称赞”“显扬”之意,衡量的结果与事实一致,就是“相称,符合”。
19.乘
经典语境 释义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趁着,凭借
(2)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驾驭,坐
(3)乘彼垝垣(《氓》) 登上
(4)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 遵循,顺应
(5)车六七百乘(司马迁《陈涉世家》) 兵车
【助记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20.诚
经典语境 释义
(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真心,诚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实在,确实
(3)诚能得樊将军之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如果
【助记提示】“诚”本义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21.除
经典语境 释义
(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班固《苏武传》) 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司马光《赤壁之战》) 打扫,清除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授予官职
(4)除吾死外,当无见期(袁枚《祭妹文》) 去掉
【助记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2.辞
经典语境 释义
(1)未尝稍降辞色(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言辞
(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 告别,离开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推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告别,辞别
(5)《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古代的一种文体
(6)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辞谢,婉言道歉
【助记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23、次
经典语境 释义
(1)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顺序
(2)生二子,长永绶,次永康。(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第二,居于第二的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临时驻扎
(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旁边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次第:情形,光景
(6)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回
【助记提示】“次”字从“欠”,“欠”有不足的意思,所以次就有了“第二”的意思,“临时驻扎”的地方肯定不如固定的住所,所以可以称“次”,人或物按好坏排列,就有了一定的“顺序”,依着顺序排在一起,就有了“旁边”的意思。
24.从
经典语境 释义
(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跟随,跟从
(2)臣从其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依顺,听从
(3)弟走从军阿姨死(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参加
(4)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贾谊《治安策》) 堂房亲属
(5)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通“综”,合纵策略
(6)樊哙从良坐(司马迁《鸿门宴》) 靠着,挨着
(7)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介词,自,由
【助记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即“堂房亲属”。
25、达
经典语境 释义
(1)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通达
(2)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蒲松龄《促织》) 到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显贵,显达
(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通晓,明白
(5)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畅通
【助记提示】“达”的本意是“道路通达”,道路通达便能“畅谈”无阻,“到达”想去的任何地方,人生之路通达,便能“显贵,显达”,学习之路通达,就能“通晓,明白”。
26、殆
经典语境 释义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危险
(2)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疑惑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近于,几乎
(4)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大概
【助记提示】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展开余文
27.当
经典语境 释义
(1)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对着,面对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担当,担任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假使,如果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 对等,比得上
(5)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项脊轩志》) 遮挡,遮蔽
(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占据,把守
(7)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贾谊《过秦论》) 在,正在
(8)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将,将要
(9)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班固《汉书》)抵押
(10)惴惴恐不当意。(蒲松龄《促织》)符合,适合,得当
(1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处
(1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应当
(1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掌握,主持
【助记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适合的事,就是“应当”去做、“将要”去做的事。
28.道
经典语境 释义
(1)会天大雨,道不通(司马迁《陈涉世家》) 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正确的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道义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道理,规律
(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志趣,追求
(6)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说,讲
(7)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风尚,风俗
(8)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主张,学说
【助记提示】“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29.得
经典语境 释义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得到,取得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获得,收获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同“德”,感激
(4)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能够,可以
(5)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适宜,恰当
(6)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得意,满足
(7)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词,心得,收获
(8)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应该,应当
【助记提示】“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30、独
经典语境 释义
(1)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单独
(2)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只有,只是,唯独
(3)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难道
【助记提示】“独”意思较少,强记即可。
31、笃
经典语境 释义
(1)患难之中,有爱弥笃。(《宋史苏辙传》) 深厚
(2)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忠实,忠诚
(3)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论语》)限制,局限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 病重
【助记提示】“笃”本来是指马行走稳健扎实而迟缓的样子,“忠诚”的马方可如此驾驭,而行走稳健扎实,积累自然“深厚”,但速度也被“局限”,若走得过于迟缓,那可能就是“病重”的原因。
32.度
经典语境 释义
(1)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渡过,越过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范晔《张衡传》) 制度,法度
(3)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度过
(4)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创作,谱写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常态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推测,估计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贾谊《过秦论》) 衡量,比较
【助记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33、夺
经典语境 释义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 耽误
(2)多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司马迁《鸿门宴》) 抢夺,夺取
(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强行改变
(4)后坐(严)嵩党,夺官。(《明史唐龙传》)罢免
(5)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丧失,失去
【助记提示】“夺”有“抢夺,夺取”之意,时机被抢夺,则“耽误”了;意愿被夺取,就“改变”;职位被夺取,就是“罢免”。而对于被夺取的对象而言,原本所拥有的的东西就“失去”了。
34、恶
经典语境 释义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坏事,罪过,罪恶
(2)惩奸除恶。(成语) 坏人
(3)廉君宣恶言。(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好的,坏的
(4)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厌恶,憎恨
(5)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什么,哪,怎么
【助记提示】“恶”与善相对,指“不好的,坏”,不好的行为,就会惹人“厌恶”,甚至滋生“罪恶”,成为“坏人”。
35、发
经典语境 释义
(1)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 出发,派遣
(2)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司马迁《陈涉世家》) 征发,调发
(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 焕发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司马迁《荆轲刺秦王》)打开
(5)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起用,发迹
(6)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班固《苏武传》)泄露,暴露
(7)今王发政施仁。(《齐桓晋文之事》)发布,颁布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发射
(9)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抒发
【助记提示】“发”的繁体字“發”中有“弓”,本义是指“射箭”,箭矢朝着靶子前进,引申为开始做某件事,所以“发”根据宾语不同,能译出不同的动词意思。
36、法
经典语境 释义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范晔《张衡传》) 法令,法律
(2)上胡不法先王。(《吕氏春秋》) 效法,学习
(3)不得其法。(成语) 方法,办法
(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制度,规矩
【助记提示】“法”指“法令,制度”,都是用来维持秩序或者统治的“方法”,用作动词便是“以...为规矩”,可引申为“学习”。
37、方
经典语境 释义
(1)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观书有感》) 方形的
(2)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方圆,见方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 道理
(4)以鲁肃为赞君校尉,助画方略。(司马光《赤壁之战》)方法,策略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正
(6)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锦瑟》)才
(7)外圆内方。(成语)正直
【助记提示】“方”可以指“方形”或“方向”,指地方大小,就是“方圆”,测算地方大小需要“方法”,总结各种方法,就慢慢懂得了“道理”,方形有直线和棱角,用以指人,就有“正直”之意。
38.非
经典语境 释义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不,没有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不是
(3)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不错的,错误的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责难,认为......不对
【助记提示】“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虚化为否定副词。
39.复
经典语境 释义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恢复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双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重复,重叠
(4)勿复重纷纭(《孔雀东南飞》) 又,再
(5)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孔雀东南飞》) 答复,回复
(6)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继续,再次
【助记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40、负
经典语境 释义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背东西,背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倚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违背,背弃
(6)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苏洵《六国论》) 失败
【助记提示】“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高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特殊视角知识——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
下一篇:
2022年上海新高考语文学科专题复习:文言文(一)人物传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