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11  2022-04-20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古代诗歌情感题”知识点更加熟悉

2.让学生在练习及讲评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

3.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熟悉考点

2.训练解题思维及解题速度

3.提高答题准确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完成“古代诗歌情感题”配套检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评“古代诗歌情感题”配套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新夏感事①

陆 游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②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注] 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夏(公元1163年),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②兼旬:二十来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时百花已谢尽而绿树成荫,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

B.诗人在晴和的黄昏里安然入梦,房间里熏炉缭绕的香烟悄然无声。

C.作者因生病已久,所以才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

D.君主不忘改革时政,使作为一介书生的自己感激得涕泪纵横,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

★(2)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答:                                    

                                    

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新夏感事①   新夏:立夏时节。   陆 游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漠漠:寂静地。百花都已经凋谢了,代替的是绿荫浓浓;晴和的黄昏我安然入梦,熏炉缭绕的香烟悄然无声。

病起兼旬②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兼旬:一句为十天,兼旬指二十天。 疏把酒:是指很少喝酒。大病初愈难得喝一口酒,算起来已有二十多天了;住在这深山野寺,四月里才听见黄莺的叫声。

近传下诏通言路下诏:皇帝宣诏书。通言路:指皇帝广开言路,求直言事已卜余年见太平。卜:预测 近来我听说皇上下诏,要广泛采纳臣下的意见;从这点就能预料,我有望太太平平地度过余生。

圣主不忘初政美初政美:继位之初所奉行的好的政令。,小儒唯有涕纵横。小儒:作者的自谦之语  圣明的君主登基之初,便不忘记改革时政;地位卑微的一介书生,我只有感激得涕泪纵横。

[注] 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夏(公元1163年),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②兼旬:二十来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此时百花已谢尽而绿树成荫,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

B.诗人在晴和的黄昏里安然入梦,房间里熏炉缭绕的香烟悄然无声。

C.作者因生病已久,所以才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因生病已久”错,自己借居之处又是深山之中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迟,到立夏时的四月才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是因“山深”才在四月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

D.君主不忘改革时政,使作为一介书生的自己感激得涕泪纵横,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

★(2)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首联通过写初夏燃香昼眠,表现了显示清雅的心情;颔联通过写久病初愈闻听流莺鸣啭表达了欣喜愉悦之情;最后两联通过对宋孝宗重振朝纲、自己为此而感动表现出诗人拳拳爱国之情。(每点2分)

参考答案:①在新夏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中透出日长无事的娴静之情;②深山四月听到莺啼的喜悦之情;③对“下诏通言路”可能带来天下太平的期待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草书屏风

韩 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注]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 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点题,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

B.颔联生动地描述了怀素草书虽浸染尘色却仍笔酣墨饱的特色。

C.颈联奇石藤松的古朴环境,与草书屏风相映衬,二者相得益彰。

D.诗歌以问句陡起,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怀素草书有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2.

草书屏风     韩 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注]踪。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注] 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展开全文阅读
A.首句点题,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

B.颔联生动地描述了怀素草书虽浸染尘色却仍笔酣墨饱的特色。

C.颈联奇石藤松的古朴环境,与草书屏风相映衬,二者相得益彰。 诗歌把怀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秋涧水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奇石藤松并非环境。

D.诗歌以问句陡起,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怀素草书有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6分)

解析:尾联“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意思是: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诗人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把“怀素草书”比喻成“水里的龙”,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这一句则是突出其书法苍劲、有力、雄浑自然。“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

参考答案:①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②诗人盛赞怀素草书笔势遒劲,富有生命力。③表现出作者对怀素草书的珍爱之情。以“恐”字表达诗人担心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遗墨的珍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少府监李丞山池

李 颀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他人骕骦①马,而我薜萝②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长廊闭③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④,床头中散⑤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注] ①骕骦(sù shuānɡ):骏马名。②薜萝:薜荔、女萝,两种植物。后借指隐士服饰或住处。③闭:关闭。④“王孙草”出自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⑤中散:指魏晋时期的嵇康。崇尚老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两句扣题并挈领下文,点出李丞山池所在位置,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

B.“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这两句中,“骕骦马”与“薜萝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与他人相异的情趣。

C.“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这两句写李丞山池周围环境肃静、清幽的特点,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手法。

D.“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这两句运用对仗与用典手法,写友人李丞宅第的外部环境与内室陈设,可见主人的雅趣。

★(2)“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3.

题少府监李丞山池 李 颀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能够在有限的府亭空间内,布置这些山林风景,你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啊。

他人骕骦①马,而我薜萝②心。他人汲汲于富贵,而你能够保有隐逸之情。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春雨停了,你的府门前一片肃穆,黄莺在繁茂的柳树深处鸣叫。

长廊闭③军器,积水背城阴。曲折悠长的长廊里并没有陈列你督造的各式各样的器物,这一方山池就坐落在城北。

窗外王孙草④,床头中散⑤琴。你的窗外是茂盛的芳草,你的床头摆放着排遣心绪的古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你像和煦的清风一样,那多么人对你羡慕欣赏!除了别人,我也是你的知音啊!

[注] ①骕骦(sù shuānɡ):骏马名。②薜萝:薜荔、女萝,两种植物。后借指隐士服饰或住处。③闭:关闭。④“王孙草”出自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⑤中散:指魏晋时期的嵇康。崇尚老庄。阴:指北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两句扣题并挈领下文,点出李丞山池所在位置,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能”意为“能够” 诗人说少府监李丞能够在有限的府亭空间内布置这些山林风景,以寄托自己的山林隐逸之思。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与他人的汲汲于荣利是不一样的。这种情怀或说精神怀抱,在诗人看来,是一种“清风”。 从诗篇整体结构看,“能”字居于首句句首,有“警策”全篇,奠定感情基调之意味,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个“能”字伏笔下文的“而我薜萝心”,以及末尾的“清风”。

B.“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这两句中,“骕骦马”与“薜萝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与他人相异的情趣。C.“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这两句写李丞山池周围环境肃静、清幽的特点,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手法。D.“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这两句运用对仗与用典手法,写友人李丞宅第的外部环境与内室陈设,可见主人的雅趣。

★(2)“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丞淡泊荣华富贵之高洁情怀的仰慕之情。②抒发了诗人与友人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的欣悦之情。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山林、无世俗纷扰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清风多仰慕”一句,“清风”是诗人的化身,也暗含高洁之意,联系前面对李丞居住环境和情趣的描写,据此可以得出第①点。“吾亦尔知音”一句直抒胸臆.但含意丰富,可以从友情方面进行解读,据此可以得出第②点。另外,“仰慕”和“知音”还有另外一层含意,联系前面诗句“而我薜萝心”“长廊閟军器”,以及引用《招隐上》和崇尚老庄的嵇康的典故,可以得出第③点。需要指出的是,“王孙草”后常指牵人离愁的景色,但从本诗整体语境看,诗中的“王孙草”无此含意。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田家三首(其三)

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 ②与粥。

[注] 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② (zhān):稠粥。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秋景,奠定了全诗寥廓萧瑟的基调。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2)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4.

田家三首(其三)   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②与粥。

[注] 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②饘 (zhān):稠粥。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项,)

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展开余文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秋景,奠定了全诗寥廓萧瑟的基调“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不当,意思是蓼花覆盖塘堤岸,池中之水更清绿,描写了农村秋日的美景。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2)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诗写农村秋收后的情景和诗人晚上投宿农家受到殷勤款待的经过。前八句描绘的是秋收后农村的景象,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后六句则是描绘诗人因迷路在农家借宿的经过,“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意思是行路之人迷归路,野鸟竞相寻归宿。田家老人笑留我,黑夜原孤独谨慎。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今年幸少丰,无厌 与粥”,幸亏今年收成好,不用担心没有粥,虽家中“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参考答案: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②行人天黑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③虽家中“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老萧郎”照应诗题,再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突出了萧处士的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B.颔联写萧处士抛去生计主业,喜诗写文;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

C.颈联宕开一笔,虚实结合地描写了萧处士过巴峡时,作者刚写成送他的诗文;过巫峡时,听着猿声也会有断肠之思。

D.诗中写“巴峡”“猿”的意象,与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表达的感情基调相似。

★(2)诗人对萧处士怀有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5.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萧处士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喜欢饮酒,四海为家身似浮云,两鬓如霜雪般斑白。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你(萧处士)抛去生计主业,喜诗写文;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我想到你要离开,奔赴黔南,这让我思念不止,当经过长江巴山时我才能缀以文字。想到你要经过巫山,那里猿声哀鸣,听到此音,让人肝肠寸断。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那里环境恶劣,想到如此让我心忧,那么就让我们今天在磨围山伴着苍苍明月,痛饮美酒,不醉不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用“老萧郎”照应诗题,再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突出了萧处士的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B.颔联写萧处士抛去生计主业,喜诗写文;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

C.颈联宕开一笔,虚实结合地描写了萧处士过巴峡时,作者刚写成送他的诗文;过巫峡时,听着猿声也会有断肠之思。“虚实结合”说法不妥,此联应该是作者想象的画面,是虚写,没有实景。

D.诗中写“巴峡”“猿”的意象,与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表达的感情基调相似。

★(2)诗人对萧处士怀有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解析:首联“能文好饮老萧郎”称赞萧处士喜欢饮酒,写得一手好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其敬重之情;颔联“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想象萧处士奔赴黔南,经过巫山,表达了作者对萧处士前路的担忧,离别时的不舍;尾联“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写诗人临别劝酒,希望友人一醉方休,表达其不舍之情;“磨围山月正苍苍”以景结情,用山色苍茫、明月朗照的辽阔之景,抒发诗人对萧处士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

参考答案:首句称萧处士能文好饮,表达出对朋友的称赞与敬重;作者想象友人离开后的情景,并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最后,用月光朗照下的磨围山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了对年事渐高却四海漂泊的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①,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②?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③?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 ①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②黄柑荐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贺。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③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虽为婉约之作,风格与豪放之作明显不同,但是其内在的情感也有相通之处。

B.上阕写词人看到美人头上春幡,方知“春已归来”,其“袅袅”一词,颇为传神。

C.下阕开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阕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整个下阕。

D.本词用比兴手法,所运用的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富有象征意味。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答:                                    

                                    

解析:6.

汉宫春立春日 辛   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①,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②?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③?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注]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   无端:平白无故地。 ①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②黄柑荐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贺。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③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本词虽为婉约之作,风格与豪放之作明显不同,但是其内在的情感也有相通之处。

B.上阕写词人看到美人头上春幡,方知“春已归来”,其“袅袅”一词,颇为传神。

C.下阕开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阕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整个下阕。

其所“笑”者,一为东风熏梅染柳,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开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笑”领起的是其后五句,而从“清愁不断”开始,则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所以“领起整个下阕”一说错误。

D.本词用比兴手法,所运用的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富有象征意味。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上阕中写到燕子,用比兴手法寄寓怀念故国的感情。②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结尾写到“朝来塞雁先还”,伤痛人不如雁。③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转变朱颜”“生怕见、花开花落”等都体现词人之愁。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 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鲁客:指范山人。

鲁客抱白鹤:据《抱朴子》载:“欲求仙革,入名山,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续博物志》又载:“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鸡、白犬”。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初学记》引《泰山记》云:“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径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展开余文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开篇点题。“抱白鹤”是一个特写镜头,暗示了范山人的隐者身份和闲逸淡远的心性。

B.诗的颔联和颈联,从范山人一方着笔,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C.诗的颈联实写范山人归泰,山越上越高,已至天门,日观峰也近在眼前了。

D.诗的尾联,有点睛之效,抒发诗人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问而不答,余意无穷。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本诗与杜甫的《望岳》均与登泰山有关,但抒发的情感又各不相同,请对比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7.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 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鲁客:指范山人。

鲁客抱白鹤:据《抱朴子》载:“欲求仙革,入名山,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续博物志》又载:“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鸡、白犬”。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初学记》引《泰山记》云:“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径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项,  )

A.本诗开篇点题。“抱白鹤”是一个特写镜头,暗示了范山人的隐者身份和闲逸淡远的心性。B.诗的颔联和颈联,从范山人一方着笔,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C.诗的颈联实写范山人归泰,山越上越高,已至天门,日观峰也近在眼前了。其中“实写”应为“虚写”,颈联均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

D.诗的尾联,有点睛之效,抒发诗人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问而不答,余意无穷。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本诗与杜甫的《望岳》均与登泰山有关,但抒发的情感又各不相同,请对比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

解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泰山雄峻磅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本诗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着重突出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第三、四句描绘范山人抱白鹤与诗人的距离渐渐拉远,由近在咫尺,直至仍能清晰可见。第五、六句讲述诗人巧妙地以红日为衬托,范山人抱白鹤仍能依稀可见。末两句描绘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此诗在色彩的点染上颇具匠心。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山望不及”,表达出诗人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亦寄予出诗人对求仙学道的向往之情。

参考答案:杜诗:①充满了诗人的浪漫与激情,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李诗:①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与油然而生的惆怅之情;②也寄予了诗人对求仙学道的向往之情。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新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
下一篇: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图文转换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