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217  2022-04-23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六)书法音乐、文史典籍
 【书法】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

      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

      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

      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字体

      (1)甲骨文

      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2)金文

      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钟鼎”是青铜器的总称,所以又叫“钟鼎文”。因为其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纪念”,所以又叫“铭文”。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

      (3)篆字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亦称篆书。

      广义的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叫籀(zhòu)文,因其录于字书《史籀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讲求对称。

      (4)隶书

      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个阶段。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有“汉隶唐楷”之称。

      (5)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6)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7)草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8)雕虫篆刻

      虫,虫书。刻,刻符。秦书八体中的两种。《说文解字》:“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shū]书,八曰隶书。”

      (9)擘窠[bò kē]

      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擘,划分。窠,框格。指大字。宋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属对》:“又登望海亭,柱间有擘窠大字。”

      (10)法书

      书法用语。又称法帖,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以及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

      (11)八分书

      汉字书体名。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相传为秦时上谷人王次仲所造。关于八分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或以为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或以为汉隶的波折,向左右分开,“渐若八字分散”,故名八分。

      ◆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楷书四大家

      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宋四家

      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

      ◆书圣、草圣

      书圣,对王羲之的别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草圣是指张旭,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


展开全文阅读
      ◆颠张狂素

      唐代书法家张旭与怀素之并称。

      张旭书法奔放不羁,他的草书被称“狂草”。怀素的草书奇幻变化,世称“狂素”。

      【音乐】

      ◆五声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现在简谱上的1、2、3、5、6。

      《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徽二音之间接近微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

      音乐术语。古代称宮、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宮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宮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音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ruí]、林钟、夷则、南昌、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成语:黄钟大吕:黄钟,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一律。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

      ◆八音

      古代乐器的总称。分为金(钟)、石(磬)、丝(琴瑟)、竹(箫)、匏[páo](笙竽)、土(埙xūn、缶)、革(鼓)、木(柷[zhù]、敔[yǔ])8类。泛指音乐。

      ◆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

      ◆雅乐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huò)、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

      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乐府

      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词的别称也叫“乐府”。

      ◆教坊司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唐玄宗时设左、右教坊,左教坊善舞蹈,右教坊善唱歌。中官为教坊使。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

      李煜《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意:朝会、祭祀,用太常(参见“三公九卿”)雅乐;宴飨(xiǎng),用教坊乐。

      ◆梨园

      唐代开元年间内教坊的一部分。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新唐书。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一种宫廷歌舞)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注: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琴曲

      《广陵散》《高山》《流水》《阳关三叠》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三国时嵇康善弹此曲。

      《阳关三叠》又叫《阳关曲》《渭城曲》。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叠。

      ◆《霓裳羽衣曲》

      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宫廷乐舞。来历不一。一说是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

      ◆折杨柳

      古横吹曲(笛曲)名。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梅花落(lào)

      《梅花落》属乐府横吹曲调,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别名《落梅》、《落梅花》。

      李白《黄鹤楼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中“梅花”都是指乐曲《梅花落》。读诗的时候要注意。

      九、文史典籍

      【古代典籍】

      ◆坟典

      指三坟、五典(传说中最早的典籍)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韬略

      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也泛指兵书。借指谋略。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道家兵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

      《宋史王彦传》:“王彦,字子才,上党人。性豪纵,喜读韬略。”意思是说王彦喜欢读兵书。


展开余文
      ◆经传

      经是儒家典籍,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统习之。”

      ①成语:名不见经传。指不出名、没有名气。人、物、地方都能用。

      ②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三家诗

      汉时研究《诗经》的三家: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

      ◆毛诗

      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经》,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六艺

      ①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

      ②古代称《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也泛指各种经书。

      ◆六经

      同“六艺”。《易》是六经之首。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三玄

      三玄指的是《庄子》、《老子》、《周易》。

      ◆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麟经》

      《春秋》的别称。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前481年,孔子71岁),管理山林的人(虞人)在鲁国都城曲阜西边的巨野县一带打猎。鲁国权臣叔孙氏管车的仆从(车子)鉏(chú)商捕获一只奇怪的兽,载了归来。叔孙氏见此怪兽,以为不吉祥,自己不要,赐予“虞人”。孔子看后说:“这是麟啊!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并掩面大哭,涕泪沾襟。叔孙氏听说后,就把这怪兽留下了。据说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看到西狩获麟,认为麟是祥瑞“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捕获,甚为感伤,写了“西狩获麟”这句话后,就停笔不再写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

      ◆易经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分《经》、《传》两部分,《经》据传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yáo]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  

      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经里“易”的含义有三个:变易、简易、不易。

      ◆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问编定。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yè)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是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

      ◆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经部:指儒家学说。

      史部:指历史书。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宦、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帝王传记)、十表、八书(记载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丛书

      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撰,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一定的作用。

      ◆类书

      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子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永乐大典

      类书名。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干一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型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一万零五百十六个字归入五十四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目读音。

      ◆康熙字典

      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这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尔雅

      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

      ◆三字经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干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

      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干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展开余文
      ◆唐诗三百首

      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套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文史知识】

      ●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四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

      (4)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古籍注释

      ◆传:解释经书,阐明经义。春秋三传。

      ◆笺:注释的一种,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

      ◆注: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水经注》。

      ◆疏、义疏、正义:这种解释不仅解释正文,还对前人的注释作注。

      ◆章句:对古书逐词解释,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辨明篇章结构。《孟子章句》。

      ●古籍序跋

      序跋作为一种文体,都是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宗旨、目的或写作动机等等)的文字,以今人习惯而论,冠子一书之前的称序或叙,有时也称作序言、题记、弁(biàn)言、前言等等;而置于一书之末的称跋,有时也称“后序”、“后记”、“题跋”、“跋尾”等等,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就属此类。

      序有作者的自序和旁人的序两种,跋亦相同。旁人的序一般多出自师友或名家。这种序通常冠以作序者的姓氏,如“赵序”、“钱序”等等,写序的人并在文末署名。古代的书序不在书前,而是在书后。如《史记》一百三十卷,其最末一卷为《太史公自序》;再如《汉书》一百卷,其最末的《叙传》,即作者班固的自序。

      ●文学常识

      ◆三代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八代

      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作家合称

      1.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2.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和司马光。

      3.建安“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淘、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大家。

      6.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7.千古文章“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8.南宋“四大家”指南宋诗人杨万里、尤袤、范成大和陆游。

      9.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10.“韩潮苏海”:指韩愈和苏轼。

      11.“郊寒岛瘦”:指“苦吟派”诗人孟郊和贾岛。

      12.“元轻白俗”:指元稹和白居易。

      13.“春秋四子”:指孔子、老子、墨子、孙子。

      14.“屈宋”:指屈原和宋玉。

      15.“班马”:指班固和司马迁。

      16.“李杜”:指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

      17.“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18.“陶谢”:指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19.“王孟”:指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20.“刘柳”:指刘禹锡和柳宗元。

      21.“韩柳”:指韩愈和柳宗元。

      22.“苏辛”:指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和辛弃疾。

      23.“韩孟”:指韩愈和孟郊。

      24.“温李”:指温庭筠和李商隐。

      25.“周柳”:指宋代大词人周邦彦和柳永。

      26.“苏黄”:指苏轼和黄庭坚。

      27.“高岑”:指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

      ●人文思想

      ◆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释、道。九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十家”指上面九家再加上小说家。小说家,先秦百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王霸

      王是王道,即仁政。霸是霸道。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霸道是指古时法家提出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儒家

      (1)思想核心是“礼”和“仁”。

      (2)中庸之道的要求:三达德,智、仁、勇。五达道,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五种人际关系。行九经,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九项工作。

      (3)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的理学。也叫程朱道学。阳明心学:阳明,明代大儒王守仁,号阳明。反对程朱的“格物致知”,提出“知行合一”。

      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唤醒良知,从而为善。

      ◆道家

      (1)思想核心:“道法自然”“无为”。

      (2)道家三派:老庄派、黄老派、杨竹派。

      ◆法家

      主张以法治国。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韩非。

      ◆墨家

      基本思想十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兵家

      先秦研究军事的派别。主要人物有姜尚、孙武、孙膑、吴起、张良、韩信。

      ◆纵横家

      “合纵连横”学说。合纵代表人物:公孙衍、苏秦。连横代表人物:张仪、范雎。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六国结盟,对抗秦国。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秦与六国之中的诸侯国联合,使六国相互猜忌,无法结盟。所谓“纵横”,战国七雄初期,秦国在西,六国在东,自北而南。

      ◆阴阳家

      阴阳五行学说。邹衍是创始人,他的学说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大九州说:《史记,孟子苟卿列传》:“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白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五德终始说:“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名家

      通俗讲,就是辩论家,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

      ◆杂家

      杂家的代表人物吕不韦和西汉淮南王刘安。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二)【官职制度】
下一篇:超新星、恒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简介(作文素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