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20  2022-04-26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新题型之主观表达题
 【学习目标】

      一、把握文言文阅读“主观表达题”的要求和题型。

      二、典题训练,提高学生完成文言文阅读“主观表达题”的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文言文主观表达题是2021 年新高考卷中新增加的一种题型,该题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高考文言文考查重在“言”的看法,解决了文言文学习只是疏通文意、积累实虚词和文言句式,而忽视“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的问题。要想准确熟练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完整准确地读懂文言文材料,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通过认真地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加工。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新高考模拟卷的命题思路,可猜想该题型的命题角度,以期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自主学习】

      明确命题3角度

      角度一 概括内容要点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川汤先生传

      ……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住,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汤显祖读书为文的情况主要在第三、四段。

      第三段“掷书万卷……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说明汤公读书的目的不为功名,乐此不疲。第四段“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说明汤公读书面广,又有专攻。“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说明他读书的效果。“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说明他不但创作戏剧的水平超过元代作家,还与侍从一起演唱,创演合一。

      根据以上“读书为文”的信息,用精练的语言分条概括出即可。

      【答案】 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过元人。

      【参考译文】

      ……

      汤公因为喜爱南京的山水,求得南京太常博士的职务。到了就闭门不出,绝不靠半点名气达到升官的目的。备书万卷,像书虫一样酷爱读书。经常到了半夜,读书声还琅琅不停。家人笑话他:“老博士还用得着读书吗?”他说:“我读我的书,不问是不是博士。”不久以太常博士的身份转任南京祠部郎。部里虽然没有什么事,但是汤公任职认真谨慎,他认为北京南京两个政府任用亲信而堵塞了进谏的渠道,就上书直言这件事,被贬谪为广东徐闻县尉。过了很长时间,转任遂昌县令。又因为矿税的事情有很多谬误,和计吏一起到京的那天,就向吏部请求辞职。虽然主爵挽留他,典选挽留他,御史大夫挽留他,但是汤公一腔浩然正气坚持离开,朝廷的官职最终也不能留下他。

      汤公住在家里,自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官员的仪仗往往充满巷子,但汤公经常不迎接。即使有时事,若不是引发公愤汤公不谈论。人们劝他为他人办事说情,他说:“我不能拿自己的脸面言辞来换取钱财,我要为我不知道的后人考虑。”指着床上的书给人看,说:“有这些书就不穷了。”汤公对书没有不读的,尤其致力研究《文选》一书,到了合上书背诵不错一个字的程度。对于诗文他没有不比较斟酌的,尤其精通西京、六朝、李白、杜甫的文体。汤公在他的空余时间写传奇,像《紫箫》《还魂》等剧目,实在是超过元代其他作家。每谱成一首曲子,让侍从当场歌唱,自己唱和,声音震动辽阔的天空。懂行的人说他是神仙中人。

      【合作学习】

      角度二 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展开全文阅读
      角度三 概括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对文言文的考查,从选取文本上看,有人物传记、散文(包括游记散文、情景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等)。不管哪类文本,都或明或暗地关涉到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在议论性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对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对该考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观点、态度不是读者阅读时的主观认识,而是作者的思想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潜藏有某些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阅读文本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能停留在故事的本身,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体现在议论性的句子中。

      [典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刘正夫书(节选)

      韩 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 “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一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回复刘正夫的信中,针对“宜何师”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 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也远”。

      【答案】 ①学习对象应是古代圣贤;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参考译文】

      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简易还是繁难?”我一定会郑重地说:“千万不要把简易的故意写得繁难。只要这样就行了。”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一定要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应用学习】

      文言文主观题解题“3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审读题干,抓住问题关键词,确定提问指向。

      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根据题干指示,细读文章,确定解答问题的文本范围(所处段落)。

      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摘录法:有可用的关键词句者,可直接选摘原词句作答。 句意(层意)提取法:无明显关键词句者,可提炼意思后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展开余文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解析】 “而去”与前面的“烧咸阳”是紧密相连的动作,主语都是“项王与诸侯”,应在其后断后。排除A、C两项。“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表示原因,后面的“具得秦图书”为原因,故应与后面相连。排除A、B两项。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解析】 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并非管理亭的官吏。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解析】 “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原文为“群臣皆莫敢言”,可见并非心悦诚服。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

      (2)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就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在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哀吊。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山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句子翻译题
下一篇: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戏剧鉴赏二轮专题复习资料: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