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86  2022-04-27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信息性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规范解答3类简答题
 【学习目标】

一、把握信息性阅读“规范解答3类简答题”的要求和题型。

二、典题训练,提高学生完成信息性阅读3类简答题的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现代文阅读Ⅰ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整合了原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但选材、题型、命题角度与原来又有所不同。现代文阅读Ⅰ,不论是选材,还是题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给我们备考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还是有办法做好这一题型的。

一是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各题的答题方向;二是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这一大题阅读量较大,可以根据本题的分值和自己的做题习惯确定,既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三是要借鉴原来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些答题技巧;四是要注意通过训练总结答题方法。

【自主学习】

 审清题干,规范解答3类简答题

题型一 文体特征类题

任何文本的命题都是紧扣文本的文体特征来命题目的。现代文阅读Ⅰ是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因此,论述类文本的特征应该是考查的重点。

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要素

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主要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表达目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是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一)论点

指的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

(二)论据

指的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三)论证方法

指的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

二、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

论述文基本论证思路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又要掌握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

(一)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关系类型 意义解说 关注关键词

因果关系 原因产生结果 因为、所以、因此

前提条件关系 事件发生所需要

具备的条件 只要、就可以、才能

目的关系 做事都有目的 为了、使

顺序关系(承接关系) 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然后、之后

并列关系 几句之间是横向存在的 同时、又……又

选择关系 按照目的

进行选择 还是、不是……就是、

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 一步步地加强

或增加性质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转折关系 先肯定、然后

部分否定 但是、可是、却、

然而、虽然……但是

假设关系 两句之间是

假想的情况 如果、假如、要是、

如果……那么

(二)明晰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1.立论文常见的段落层次关系

结构安排

关系类型

相承关系

相并关系

相属关系

子类型

承接关系

递进关系

并列关系

对照关系

总分关系

分总关系

总分总

关系

具体特点

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也有可能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

文章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2.驳论文常见的段落层次关系

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破立结合。如先破后立:竖起靶子(敌论点),有的放矢;正面立论,针锋相对;(位置可灵活)引据论证,深入批驳;(现象+危害+剖析错误本质)收尾照应,提出希望。(谈做法)

【合作学习】

题型二 比较异同类题

非连续性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异同,这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相同点主要表现为概括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内容,既可以指筛选整合几则文本材料的中心内容,也可以指筛选整合某则材料的几个事件或传递的主要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既然多则材料放在一起考查,那这些材料一定是有着共性的,也一定有着不同的地方,这也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常考查比较材料内容的不同点。

一、比较不同点需要“3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具有指示性,考生要认认真真审读题干,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要筛选比较哪方面的信息:

1.比较材料的内容。 这类题目,在材料的对象上基本相同,都是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的,但材料内容的侧重点、论述的角度往往有细微的差别。因为文本的出处不一样。解答此类题目,既需要提炼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还需要关注每则材料的出处。比较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常考查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自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最后两相比较就明白了。

2.比较材料的深度。就评论来说,仅就材料事实进行陈述,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材料要素;而有的文本,除这些材料要素之外,还有深厚的事件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


展开全文阅读
3.比较材料的宽度。所谓材料的宽度,就是材料的涉及面。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在材料中搜寻相关答题区域,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首先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思考“为什么”写这段文字,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然后仔细筛选相关内容。

第三步:把筛选出来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纳,使之成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最好分条作答。

二、比较相同点需要“3步走”

第一步:审准题干,找出信息筛选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已经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

第二步: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主要关注最具价值的信息点。

第三步:整合。

调整组合所筛选的信息,把筛选出的有用材料按题干要求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在整合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1.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文本的中心内容而言,文中陈述的有价值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概括时各则材料要有机结合。

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这种逐层地、由多层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最普遍的方法。

3.提取关键信息,重新加以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典题印证5]参考“反思诊断定向”第5题。

题型三 对策措施类题

现代文阅读Ⅰ所选材料都是评论,其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进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于是,提出对策之类的“建议措施”综合分析概括题应该备考。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要求。 谈看法、提建议类的题目,是对文中观点的归纳和总结。

第二,筛选出文中关于题干的观点。 答题时,首先明确题目是针对某一则材料,还是需要综合考虑,然后找到角度和观点。 找角度时,要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有可能一个段落就是一个角度;找观点时,要用文中的句子概括作答,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话语。

第三,注意文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成绩可以总结经验,不足则要从反方面总结。要善把“问题”转化为“措施”。“问题”是“措施”的依据,“措施”是针对“问题”的办法,“措施”要有的放矢,只有抓住实质性的一个个“点”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第四,整合信息,同类的要合并,重点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清答题的角度,分点作答。

第五,答案表述应用肯定句,不宜用否定句;只能用陈述句,不能用疑问句或感叹句。

[典题印证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大多为报纸、电视、书刊等等,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适用能力。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媒介自身的发展边缘已经相继模糊,这也足以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巧妙地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工作。各类新型技术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魅力和发展优势,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是当前社会应用的新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

(摘编自郭磊《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表1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

历史阶段 传播环境 新技能 社会文化结果

古代 口头传播、肢体语言传播、手写文字传播 口头表达技能、肢体语言的掌握、识文断字 知识系统的建立和保护、哲学和科学的起源

第一次工

业革命 印刷技术发明,报业出现 文字素养、报刊素养 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工

业革命 电子媒介出现 影视素养、广播素养 媒介社会的形成、消费文化的流行

信息社会 数字媒介、互联网 数字素养、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 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知识社会

(摘编自张开《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

表2受众媒介素养各维度的题项分布

因素 题 项

评估

能力 明星代言产品广告是因为他们喜欢该产品 广告里描述的商品都是值得购买的好商品 媒体呈现的信息都是现实环境完全真实的反映

分析

能力 我能很好地鉴别媒介上的不良内容 在关注新闻时,我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我常常能用批判的思维去看待各种新闻报道

创造

能力 我曾经参加过媒体组织的线上或线下活动

我经常在媒介上发表文章、图片,上传视频等

我曾经向媒体提供过新闻线索

我曾经以投稿、投票、留言等方式参与过媒体互动

看新闻时,我会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验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获取

能力 关注新闻时,我会在不同媒体上寻找同一事件的报道来相互比较

(摘编自马超《数字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 

材料三:

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各界拥有更多新闻传播渠道而受众媒介素养普遍较低之外,还有现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和漏洞等因素。只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加以大力宣传和普及,才能够让大众明辨是非。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这便需要对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发布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让大众能够对不正当信息加以科学判断,并且规范好个人行为,从根本上尽可能地减少虚假、垃圾信息和同质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想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必须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和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在新闻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在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以打造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

(摘编自张淇鑫《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材料四:

在网络占据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领导的舆论传播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地位;而媒介融合这种新形式,更是占据了舆论引导的半壁江山,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变成了舆论传播的主体。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无疑也掺杂着各式各样、亦真亦假的信息,破坏了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环境;所以,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把关,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传统媒体需要积极与新媒体舆论进行互动,使用多重效果、多种手段来引导舆论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官方公众号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解释,以便增强引导效果。

(摘编自王卓焱等《媒介融合与舆论传播》)

如何解决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内容,可知本题答题区间为材料三、材料四。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可以从政府部门、社会受众和新闻媒体三个角度作答。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只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明辨是非”和第二段“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知,政府部门要规范、宣传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内容可知,社会受众应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对不正当信息加以科学判断,规范个人行为,尽可能减少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根据材料三第三段和材料四内容可知,新闻媒体要注重内容创新,对网络不良信息加强把关,注重形成好的舆论场。


展开余文
【答案】 ①政府部门:规范、宣传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不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责任,对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②社会受众:增强对不正当信息的判断能力,规范个人行为,杜绝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③新闻媒体:注重内容创新,对网络虚假信息加强把关,注重形成好的舆论场。

【应用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漶漫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  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D项,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答案】 B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答案】 D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  )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答案】 D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

【答案】 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②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④点。

【答案】 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山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哦,香雪》赏析
下一篇:2022年山东省新高考I卷语用题二轮专题复习资料:新闻语段压缩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