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30  2022-06-01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高考作文临门押题之教育减压,砺行致远
 【话题解读】

      生活如一条奔流向前的江河,载着生命的小舟摇摇晃晃地前进,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暗潮汹涌。近两年,孤独症、压力、心理健康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青少年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除此之外,“鸡娃”“内卷”“学区房”等词也频繁被大家讨论。归根结底,是当下主流对于“成长”的定义,更多是与成功、成绩捆绑在一起,这很容易让人心理失衡,活得不轻松。也使得学生稚嫩的心灵折射出不堪重负的压抑与无处释放的烦闷。心灵上的重压如何释放?“双减”政策推出,可谓恰逢其时,同时,人们也在积极地探寻着那些让生活可以继续、甚至变得明亮的力量。

      1、预测理由:  

      ① 教育公平愿景

      “双减”从政策上荡除了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压力,很明显,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必将因“双减”而变:下课后不去学科辅导班赶场,周末不被各种填鸭式教学挤占。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赛道上,思想道德修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要素如何得到充分凸显,学校、家庭及社会机构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面对“双减”政策,还有些家长充满焦虑,认为缩短学生在校时间,让他们陷入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的焦虑。但人生并不是一场赛跑,它更像是一场慢慢走、慢慢学习的旅途,我们都需要在这场“慢慢行进”的过程中树立目标,找到自己的信念与热爱,才会真正地接受和喜欢自己。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无论我们最终的成就如何,知晓自己“最想成为的人”,与自己和解,才是有效摆脱孤独与心灵焦虑的方式。

      ②治愈生命,重建心灵

      不知何时起,“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情况普遍存在。靠“刷题”“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双减意见》出台,也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人说,“双减”及配套政策落地的一刻,必将成为中国教育的纪念日,它提醒人们停下来,歇一歇,投入更多精力去找寻那些分数以外的东西——比如成長的内驱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与好奇心、坚毅的品质、同理心、对真善美的感知与追求……这些都是靠刷题或补习获取不来的,但它们才是能抵御各种挑战与磨砺的坚硬盔甲。

      ②回归本真

      “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不识抬举”……这类以强调付出为基础的“内疚式”教育,普遍存在于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打压式的批评教育与“情感漠视”很容易被孩子内化成“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念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尊重孩子的客观差异。榜样可以有许多种,而绝不是“成绩唯一”。“双减”政策旨在消除家长们的焦虑,让教育回归到更本真的状态。家长和学校更应该顺势而为,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注脚,让孩子长成自己应有的、而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认识提升】

      1.话题内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静待花开”的艺术,需要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随着“双减”靴子落地,可以预计,今后趋势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让教育将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届时,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将不断涌现!诗人叶芝说:“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注满一桶水。”“双减”政策的实施,将挤压“刷题”、补课等“填鸭式”“倒灌式”教育的空间,点燃素质教育之火。可以预计,随着“双减”的大力推行,被点燃的素质教育火把,将越来越多,最终造炬成阳,发出璀璨光芒。

      2.理念认识:过度知识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长,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好像一个农夫耕作的农田,一年一年地被过量的化肥施用着,这块农田将越来越失去生命的力;孩子们一年一年被过量的知识(甚至是污染的知识)填灌着,他们的生命的力也必然越来越消隐。 教育是什么?概括一句话就是:生命的成长。如果你认为教育单单就是知识增加,技能升级,那么今天的教育正在朝着你认为的方向前进——从普通学校到各种补习班再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线上线下,知识机器在全天运转,要把每一个人训练成“知识人”。这种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长。有很多看起来品学兼优的孩子,从小活在大人的期许中,被父母灌输着“成绩至上”的理念,能力与品性的培养则被忽略了。渐渐地,他们失去了寻找自身价值的动力。深度沉浸互联网的我们,看到的是知识的爆炸,时代的焦虑,看不到的是生命的坍塌,看不到这个世界,正在物质丰裕中走向精神贫瘠,而人类文明的风险系数不断提高。!

      3.意义分析:如果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GDP突破100万亿,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楼、中国网等一个个“基建狂魔”惊艳世界的奇迹接踵而至,那么其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无疑是中国奇迹的支柱。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为千千万万年轻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从而成就了无数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但同时人们也看到,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此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对于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助力其进一步改革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

      4.立论树

      1.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展开全文阅读      2.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4.“双减”不是父母推卸教育责任的借口。

      5.家庭教育要注重立德树人。

      6.在积累上做加法,在思考时求精简。

      7.在信心上做加法,在焦虑上做减法。

      8.真正的“双减”是减负不减质。

      9.减去负担,快乐学习。

      10.“双减”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三者合力。

      11.理性看待“双减”,切莫先入为主。

      12.分数是一时之得,健康成长更长久。

      13.缓解教育焦虑,着眼长远目标。

      14.家校达成共识,理性看待分数。

      15.培养健全而优秀的人格,比考试拿高分更重要。

      5. 关联主题

      教育公平  育人温度

      家庭教育  立德树人

      缓解焦虑  优秀人格

      理性竞争  教师责任

      职业教育  人生之道

      【材料积累】

      周浩:弃北大读技校,适合才最好

      2008年高考,青海考生周浩取得了660多分的成绩,这一成绩在青海可排进前五名。从小喜欢拆分机械的周浩心仪的学校是北航,但最终还是拗不过父母,报考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进入北大后,对理论学习毫无兴趣的周浩痛不欲生。熬过大一后,因种种限制在北大转工科不成的周浩毅然从北大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的他,每天十几个小时都“钉”在实验室里研究机床,几个月后就让已学了两年多的其他同班同学望尘莫及了。2014年,周浩通过校内的层层选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并在全国81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冠军。从那一刻起,周浩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临近毕业时,很多优秀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给出了不错的薪资待遇。但是周浩并没有心动,而是决定继续深造。时间飞逝,如今周浩不仅成为了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而且还通过高技能人才的方式被引进北京。

      解  读

      周浩当年毅然决定从北大退学,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成为普通的技校学生,其决定无疑是大胆惊人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周浩的成功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自己热爱的,并为之不懈努力,才是成功的最佳通道。

      “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毫米之间见“匠心”

      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最美职工、中国质量工匠、大国工匠、齐鲁大工匠……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集于一身,他就是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总技师管延安。农村出生的管延安初中毕业后学干钳工,他要求自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慢慢地,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1毫米的间隙,根本无法用肉眼判断,可管延安硬是通过一次次拆卸练习,凭着“手感”创下了零缝隙的奇迹。为了找到这种“感觉”,他拧螺丝时从不戴手套,为的是有“手感”。在一次次操作中,他甚至还练就了“听感”,通过敲击螺丝,从金属碰撞发出的声音中,判断装配是否合乎标准。在参建港珠澳大桥的5年里,管延安拧过的60多万颗螺丝零失误。

      解  读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实践从来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管延安经手的每個螺钉紧固、设施测试都安全可靠,这种作风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正是秉承着筑造精品的匠心,管延安和团队成功建造了世界首条“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为“超级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助推中国从桥梁建设大国走向桥梁建设强国。

      “大国工匠”崔蕴:情系航天

      “作为一名中国航天人,既要有为国奉献的精神,更要有在一个岗位上持之以恒、潜心钻研、默默耕耘的情怀。”从普通火箭装配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2019年度“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崔蕴感慨良多。“既然干,就要把这份工作干好、干到极致。”不疯魔不成活,崔蕴对造火箭的痴迷无人能比,熟悉老崔的人都说他就是为火箭而生的,500多件装配工具他全能熟练运用,大到发动机,小到螺丝钉,他把火箭的结构“刻”在了脑子里。甚至为了火箭,他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90年7月13日,长二捆火箭燃料渗漏,崔蕴作为总装测试的一线人员,义无反顾,第一批冲进抢险现场。当时他戴的是滤毒罐的防护装置,只能防护到1000个ppm(有害物浓度)等级,而当时舱内已经达到万级、十万级的浓度。那次抢险中,崔蕴在舱内连续工作了近一个小时,出舱后,他立刻被送往医院,经检查肺部75%烧伤,生命垂危。经过多次抢救,崔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在长二捆火箭成功发射的当天,崔蕴带着氧气瓶,被医生护士抬到了医院的楼顶,听到了长二捆火箭发射的轰鸣声。

      解  读

      从普通火箭装配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大国工匠”崔蕴靠的是一颗爱国之心,为此,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甚至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中,也在所不辞。透过崔蕴的无私奉献,人们看到的是技能对于一个国家发展与强大的重要意义。

      高分金句

      1.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2.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3.与其把学生当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4.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群句积累】

      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的话,也可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启发。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其按照自身的习性成长,才能高大茂盛。培养孩子也是一样,若逼着孩子参加课外培训,违反孩子成长天性,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最终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好在,“双减政策”如一场甘霖,及时落下,正在全面改变这种状况。


展开余文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管是什么教育,都应该回归这个初心。《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双减政策”的实施,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减缓家长焦虑,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双减”要有“减”,也要有“加”。“减”的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家长的升学焦虑,加的是学校的管理重任,老师的教学压力。当然,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育人也是职责所在,不容推脱,而奉献精神则是优秀传统,理应传承。面对“加责任”“加压力”,相信学校和老师可以有效应对,不负所托,力争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4.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叶芝)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双减政策”相当于点燃了一把素质教育之火。实施该政策后,孩子的负担大大减轻,以往那种灌输式的课外培训,基本上消失不见,而校内的素质教育则有效回归。如此,将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将推动整个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

      5.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静待花开的过程。

      有人说,教育孩子,就像牵一只蜗牛散步。此话不无道理。教育是一门慢艺术,必须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其实,也不必着急,把教育孩子当做养花艺术,多点耐心,让孩子慢慢来,其实也是静待花开的过程。

      6.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马拉松,别太在乎起跑线。

      有人说,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马拉松,别太在乎起跑线。然而,当下的“双减”政策,不减质量、不减成长,不减责任,政策的出台旨在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不输“起跑线”,也跑得了“马拉松”。

      7.如果任由特例行走其中,必将形成“破窗效应”,最终变成“空中楼阁”。

      “双减”政策之下,住家教师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据报道,这种教师颇受欢迎,并且薪资高达两三万元。然而,住家教师的出现和发展,与“双减”政策的初衷并不相符。“双减”政策颁布,是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而现在,补习机构才刚刚熄火,住家教师又展露苗头,相当于按住了这头,涌起了那头。在此情况下,必须想办法予以遏制。要不然,如果任由“住家教师”这种补习特例行走其中,必将形成“破窗效应”,最终让“双减政策”大打折扣,甚至变成“空中楼阁”。

      【主题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90后姑娘江梦南,自小因药物导致失聪,父母一方面全然接纳孩子现状,另一方面又不给孩子设限,以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教女儿使用唇语,让她学会了“听”和“说”,与正常孩子一样在学校学习。十多年来,父母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她进行全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2018年,江梦南如愿考上清华大学。

      材料二 “双减”政策实施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情,自己只需要管好孩子的生活。近日,重庆某家长投诉:某小学2年级部分班级放学后要求学生背书、写作业等,加重了家长负担。

      材料三 一位孩子正上初二的家长表示,她曾经一年为孩子培训投入十余万元。对于“双减”,她认为:我觉得“双减”的初衷是好的,但真正决定我们对孩子学业规划的是中高考,是将来的升学率,政策左右不了我们选择课外补习的方向和数量。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看法,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明人生加减法,书青春华章

      李 扬

      既要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政策落地,这是正确的指导意见;对于个人成长,这也是宝贵的人生真谛。

      冯友兰先生有言:“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中和且平。”此言不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学会取舍,明晰加减,方能步履稳健。我辈青年正代接过历史的交棒,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更应明人生加减,方可普写华章。

      “加”上压舱石,将知识与能力纳入己身,人生之舟方能平稳航行。

      成长路上,知识必不可少。习总书记曾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学习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的确,做好人生加法,我们需要在学习阶段将基石打牢。试想若无袁隆平院士深厚的知识,何来杂交水稻拯救亿万生灵?若无张继在大学刻苦攻读,又怎能造就年薪百万“天才少年”?正值青春,我们一定要明辨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知识,提升自我。

      “减”去锢身锁,将浮躁与压力从身上抛去,人生之舟方能顺利前行。

      观照当代青年,似乎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在成绩或名利中迷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事实上我们只需将身上的压力淡化,生活就会豁然开朗。《庄子达生》中描述了一位工匠,他若用陶器与人打赌,则未曾一败;若赌注换为黄金,则失误连连,往往失败。正是过度的压力让他失去常态。我们也应卸下重负,轻装上阵,避免压力。

      “加”“减”相济,明晰人生中加减的时机,人生之舟方能行稳致远。

      老舍先生曾说过:“生活是种律动,需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诚如是言,生活不可能一味平平淡淡,亦不可能永远重压再身。我们应当根据生活的变化适时调整加减的程度,困难时减下负担,报之以笑容;平淡时加上动力,为个人成才不懈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明辨人生加减,我们既不可加上太多负担,让热情在无意义的”内卷”中消磨;又不可减去太多梦想,让生命在”躺平”中被虚度.明辨加减,应当审时度势,调整到自己最合适的状态。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新时代的浪潮已经到来,愿我辈青年都能明晰加减,以最饱满的状态到中流击水,谱青春华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获知这一消息,不少网友给予热情点赞,认为“双减”让学生走出课堂,还以学生的童年和少年,能化解社会上的教育焦虑。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心,这样彻底放松下来的中小学生,成绩下滑了怎么办?还有中学生提出:双减政策学生减负了,那么中考和高考的难度会降低吗?也有一线教师指出:“双减”是一道减法题,其实还是一道加法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指向的是回归教育本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无疑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很多人对于这次“双减”政策的实施报以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谁动了教育的奶酪

      ——浅析“双减”政策的路标意义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如一声惊雷裂空而来,震惊全国。

      为何,教育领地的一声欸乃竟成为全国人民的惊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魏晋王谢风流,却是氏族繁荣背后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终让王谢成为史书绝响。而当今山区孩子凭实力考入清华大学的比例也仅为3%。如此怎不令人生忧生畏?《礼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唯有重视教育引擎,平衡掌舵,中国这艘巨轮才能扬帆远航。唯有在山岚漫染中树立鲜明的旌旗鸾旆,中国教育的攀登者,才能不忘初心,不失方向。

      那么,举措严剧至此,到底是谁动了“教育”这块奶酪?到底是什么让“教育”变了质?资本!无限追逐资本的贪心!

      为了资本,人眼一红心就黑了。部分教培机构严重违背教育初心,大搞融资,上市博弈,在金钱中患得患失,又哪有心思真正搞教学?无辜民众吃着“教育中的人血馒头”而不自知,深陷“内卷”“焦虑”。利欲熏心,教育的奶酪又怎么保持新鲜如初?

      “双减”落地的一刻,必将成为中国教育的纪念日,提醒我们停下来,歇一歇,看一看,想一想。

      《说文解字》早已明确:“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源头清明,路标明确,我们怎么竟忘了看,迷了路呢?


展开余文
      唐宋治世时,国君重修身,才有国力强盛,才有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系,才有读书人十年寒窗苦只为提剑斩楼兰的抱负雄心。明清腐败时,民族落后,官僚骄奢淫逸之风盛行,科举变成了“八股取试”的机器。选拔人才的摇篮成了取悦考官、牟得十万雪花银的人才屠宰场。这是考试本身的原生罪,还是人们功利心作祟,耍小聪明的自欺自灭之祸?

      今天,在“中国梦”复兴的大时代,岂容“扭曲资本”酣睡?唯有以镂金措彩的文笔,书光风霁月之胸怀,以舍身报国的志向绘繁花似锦的时代,才是吾辈所需,家国所需。去名利枷锁之羁缚,废蝇营狗苟之曲逐,考场上沐雨栉风的身影才能真正挺拔伟岸,成为国家真正希求的“人才”。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双减”路标的出现,旨在呼唤“教育良心”的回归,重视德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此,我们才能在时光的单行道上不失道义,不忘初心。为理所当为之事,为磐石不可夺其坚,为丹砂不可夺其赤。于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教育的奶酪历久弥鲜。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双减”惊雷裂江流,欸乃一声山水绿。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时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贏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材料二:近年来,治理培训乱象成为社会一大热点。针对校外培训,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市教育局联合电视台策划一档“家校共建大讲堂”栏目,本期议题为“最好的基础教育是这样的”,你作为高二学生代表受邀参加并发表讨论,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联系现实;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温情研翰墨,劲笔绘鸿图

      尊敬的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作为高二学生代表,与在座诸位探讨教育之要义,我发言的主题是“温情研翰墨,劲笔绘鸿图”。

      何为教育?何为基础教育?诚然,这个话题无比宏大。而在我心中,好的基础教育,恰如成功的水墨之作。执笔者须有心用情,细细研磨,始有温润灵动之墨,再以如椽劲笔蘸之,起笔高远,而力透纸背,绘就人才鸿图。 一言以蔽之,兼具耐心培育的温度,着力落地有为的深度,成就时代所需的高度,是为良好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应保持温度,以真心真情培育丰盈之心。

      未经打磨的我们正如一张白纸,若以冷墨泼之,则易曲皱而失形,这正是当下培训班漫天飞之现状。据调查,经历填鸭式应试培训的学生,大多数比同龄人拥有更低的学习热情,又遑论社会责任感与家国使命感?与此相反,一位名叫齐海亮的爸爸,选择中断女儿的学前教育,以小车载之环游大江南北,不仅为女儿提供了丰盈童年,也使她亲睹社会现实,感受世界的温暖。唯有以温度关怀学生身心需求,以温度发现学生禀赋因材施教,让接受教育不再是“受苦”,才能点燃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热情。

      基础教育应注重深度,以求实之思锻炼实践之能。

      作为高二学生生,回顾高中两年题海遨游,自是感慨良多。而最大遗憾处,便在于精通了考题解法,却对生活中种种困局不解皮毛。好的基础教育,应让学生在深入剖析知识,在解决试卷问题的基础上,将其深化为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纸上谈兵者。被问及选才标准时,袁隆平院士回答:“我就看他能不能下地。”因此,教育的目光应抽离山一般高的试卷,投向脚下这片土地,使所学皆落地,所育皆有为。

      基础教育应具有高度,以时代所需塑造新型人才。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停时。”时代在发展,在日益“黑箱化”的世界,传统职业正面临快速消亡的危机,我们的教育亦应紧随时局。我的哥哥高中毕业后,在专业选择时也历经了一番纠结迷茫,也从中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对劳动能力的培养?我们是否能经受住职业更新的考验?因此我坚信,我们学子需要有高度的教育,紧迎时代之变,以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根本目的,以知识打基础而又不停滞于旧有认知,而是适时更新,应变求存。

      我也欣喜地看到,中国已然向教育的远景未来迈出脚步:家庭教育重新释放温度,综合实践教育力求育人深度,人才强国战略站位有高度……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值此盛会,有幸亲临。我愿为莘莘学子,做一次代言人,传达他们的心声:请家长老师们多一些温馨包容,多一些远见新思,我们当不负殷殷之期待,在教育的春风化雨下,砥砺前行,劲展宏图!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教育,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的,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另一种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他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作为受教育者,上述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生活踏浪行歌,教育细水长流

      柏拉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仿佛所有受教育者都像准备比赛的运动员,在受尽教育的训练以后才能拿到生活的入场券。若此言为实,那么我们将碌碌终生,为一段永远不能到达的“以后的生活”做准备,竭其全力却熬不到候场期的终点,多么悲哀!

      与之相比,我更认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是啊,生活就如同一浪一浪滔滔不绝的潮水,我们要立足于浪尖之上翩然起舞。而教育既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那便该同生活一样细水长流,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我们中学生当下所受的教育即在实践柏拉图的观点。的确,中学六年所学的知识技能,无不是在为未来升入高等教育殿堂夯本固基,可持此看法之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乃至更远将来的生活并不仅仅是由单纯的知识技能砌垒起来的。知识技能不过是搭起了一副简陋的脚手架,建筑房屋的一砖一瓦。譬如阅历、经验等种种,都要到生活的红土地上去拾取,有很多跨过高考门槛的人,以为自己万无一失了,松懈下来,结果到大学仍要栽跟头。那些被清华、北大退学的人,曾经不可不谓之“天之骄子”,高中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可并没有按照柏拉图的理论,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臻于完美。生活的列车继续向前行驶,教育的动力车头又怎能罢工?

      在柏拉图的理论框架下,教育与生活在时空上是割裂的,教育是现在时,生活却是将来时。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两者之间的错位断层,人难以一脚跨过去。与之相对的,是一句广泛流传的谚语:“活到老,学到老。”朱光潜、季羡林、钱钟书……有多少学者在满面尘霜之际仍孜孜以求,践行着这个朴素的真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求新、求变。在生活的河流里溯回上下,这看似是一种教育的目的,实在是一种受教育的态度,受生活的教育。

      教育本就是应生活的需求诞生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会发现隐藏的种种谜题,才会萌生探索的想法,教育才应运而生。这样看来,教育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人生命的始终,舞蹈《悠悠世界》的表演者之一项晴已经六十多岁,她是位画家,自己开过公司,在儿女成家后,又放下手中事业,在自然山水中徜徉,收获心灵的成长。花甲之年,项晴又选择站上舞台,从零开始……不断的多样的教育组成了项晴摇曳多姿的生活,她的半亩方塘中始终涌动着源头活水。

      我们也该活成这般模样,在生活中寻求教育,用教育改造生活。于人生的浪花上且歌且行,于教育的长流细水中,收获成长。记住:“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高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高考作文临门押题之“冬奥聚力,心向未来”
下一篇:2022高考作文临门押题之“时代共振,平凡坐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