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47  2022-09-18
标签:作文指导
高考语文写作之审题立意指导
一、真题案例解析

      1.(2019全国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凤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労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能力,重点考查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的能力,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素养,充分体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题,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劳动精神,推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可以说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1)紧扣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新年贺词中写道:“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的确,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人民热爱劳动的精神密不可分。未来,强国复兴更需要发扬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材料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国家的发展,引领学生做新时代努力前行的新青年。

      (2)认真审读材料。材料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左传》,大意是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第一句话强调人民的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即人民可以通过劳动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出自《诗经》,大意是人民很勤奋,早起晚睡,打扫屋里屋外。第二句强调我国人民自古热爱劳动,这种精神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③指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对劳动“不理解”“不愿意”甚至“不尊重”的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3)理清劳动的概念。毫无疑问,材料中指的是体力劳动。那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分析劳动,剖析劳动的益处呢?劳动是立身之本,很多时候,好的身体素质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锤炼出来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说过文学起源于劳动。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很多发明的灵感源于劳动。从人生的角度说,劳动可以熔铸集体品格,团结他人……同时,国际劳动节的设立,说明劳动是全人类共同崇尚的行为。

      (4)理清写作思路。可运用分论点式,深人分析劳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可采用对比结构,将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见、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因为忙,感觉劳动占用时间”“因为科技进步,认为劳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因为劳动苦和累,花钱让别人劳动”等不理解、不愿意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社会现象加以深入剖析。

      (5)选好典型素材。①人物素材可从“201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中选择,如30年来一直在运邮路上的其美多吉;坚持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的张渠伟;隐姓埋名20余年为中国制造国之重器的程开甲等等。②名言素材可选择高尔基的“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马卡连柯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乌申斯基的“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等等。

      (6)规范写作文体。面向复兴中学同学演讲,暗示了“写作身份”(你是复兴中学的学生,是新时代青年),及“写作对象”(复兴中学同学及老师)。“写作内容”要围绕“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一演讲主题,并提出倡议,考生要在行文中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考生在行文中除了注意体现演讲稿应用文格式外,还应注重演讲稿本身具备的针对性、整体性、鼓动性等特点。

      【例文1】

      劳动——打开幸福生活的钥匙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劳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赋予了中华民族立足的根本,在这神州大地上,劳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信仰。

      试想,在原始社会,如果没有那批因劳动而直立行走的猿猴,怎会出现人类?在中国古代,如果没有那些“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又怎会有辉煌的农业成就?在近代史上,如果没有那群不懈奋斗的爱国人士,又怎会建立这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还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这句话吗?人民公仆焦裕禄更是用他的辛勤労动,实现了如此的人生。他一心一意为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和盐碱地。任职期间,他磨坏了好多双鞋,脚上伤痕累累,脸上多处晒伤,手掌皲裂,可他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劳动当然苦,可当他看到老百姓开心的样子,看到眼前的一片绿色,他就已经很满足了。劳动很苦,但他的内心是甜的。他之所以过得十分幸福,是因为把握住了幸福生活的钥匙:劳动。


展开全文阅读
      同学们,反观当今,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渐改善,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一部分人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他们以学习忙作为幌子,将舒适环境作为温室,用劳动苦累作为借口,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思进取,却还为之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过得万分幸福。

      人们常说:“劳动创造幸福。”这是因为付出了汗水,就会有回报,有了回报,就会产生幸福感,不论在哪一个方面。因为劳动,中国高速铁路飞快发展,总里程数跃居世界第一;因为劳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因为劳动,华为不断创新,在5G时代独占鳌头……正是因为劳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让我们一起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劳动之中,抓住幸福生活的钥匙,这样才能使我们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都拥有幸福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德智体美劳,一个不能少!

      谢谢大家!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在形式上符合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有强烈的观众意识,有的放矢,有血有肉。语言表达自然,感情真挚,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和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充沛。内容上紧扣材料核心,事例丰富恰当,突出“劳动”和“幸福”的紧密关系,破立结合,点面结合,关心社会热点。结尾号召性、鼓动性较强。全文具有时代性、劝导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例文2】

      劳动最光荣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最光荣“。

      自远古时代起,労动就创造出了人类。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教宏伟的杰作;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今天的港珠澳大桥,从造福蜀地的都江堰到如今的三峡大坝,从古时的京杭大运河到今天的中国高铁……哪一项不是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向上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中华儿女怎能不为之自豪?

      尽管劳动被人们视为财富与幸福的源泉,尽管热爱劳动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绵延至今,但是我们身边依然有人不愿意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在这里我想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一种磨炼。有同学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多人缺少生活的磨炼,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太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此,我们应该感到羞愧。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我们要通过劳动来理解、体谅父母的不易。尽管科技进步飞快,有些工作可以用机器人代劳,但我们也应通过劳动来磨炼锻造自己,不对吗?

      钢铁,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石灰,要在烈火焚烧中留得清白;宝剑,要在磨砺中变得更加锋利。我们青年人就该有这样能吃苦的劲头与精神!亲自体验劳动,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荣耀呢?劳动更是一种美德,它意味着勤奋、坚持与顽强。生活中不乏这样优秀的劳动者:像在火箭总装一线奋战几十年的崔蕴,无数次沿电力线路巡查的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他们从广大劳动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劳动模范。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世界中无数平凡劳动者的身影,看到了努力与顽强,坚韧与执着……他们的劳动的确是无比光荣的!

      我们每天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吃着清香可口的大米饭,住着舒适宜人的楼房……哪一项能离开劳动者的辛劳?我为普通劳动者感到骄傲!只要是为社会做贡献,不管从事什么职业的劳动者,都是最光荣的!都应该被我们尊重和爱护!

      同学们,我们需要用劳动来成就自己。劳动会使我们对周围人的辛劳有更多的体会与理解,会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一切,懂得责任,明确方向,磨炼意志,催生学习动力。幸福的生活要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去荻得!让我们热爱劳动吧!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谢谢大家!

      【点评】这篇作文在形式上符合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注意到和听众的平等交流。语言表达流畅,情绪饱满,排比修辞手法和整散句的运用使行文气势充沛。内容上紧扣材料中心,破立结合,突出劳动是光荣的事情,体现在过程中、结果里以及他人的享用时,批驳了错误认识。论点明确,材料新颖,紧密联系实际。

      2.(2017全国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直观反映时代主题,巧妙传递价值观念。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个人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这道作文题意在让考生通过对材料中提及的某些关键词的阐述,“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极具国际视野,奏响时代强音。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紧扣时政,关注热点,极具国际视野。作文材料中的十二个关键词涵盖了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环保、城乡、出行、购物等众多门类,充分体现了关注时政热点的特征,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现实问题;同时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设置中国公民向外国青年推介中国的话语背景。材料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展望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具有明显的“立德树人”导向功能。

      ②全面驱动,尊重个性,引导独立思考。作文材料既中有“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数量限制,又有“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的内容驱动,还有“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对象设定和目标设定,同时更有“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的思维驱动。对考生任务驱动的复杂性和思维驱动的关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关键词进行写作,但必须同时满足上述四个要求。

      ③容易写作,却又难以出彩。“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文科生,在政治课上肯定对此多有接触,即使是理科生,也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会议等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试题多角度的提示,使考生极易忽视本次作文的核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以致从十二


展开余文
      个关键词中任选了两三个来写,进而导致偏题。因此,应先将关键词归类,再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写出高分作文尤为重要。当然也可以把已有的成就与尚存的问题(如空气污染与食品安全)结合起来做一番辩证分析和介绍,也许更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然而,由于考生掌握的典型材料、生动材料是有限的,且选择写议论文的考生占多数,大部分考生的作文可能只是一篇“主题先行,讴歌中国”的应景之作,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很难出彩。 

      【例文1】

      印记

      来自远方的外国友人:

      当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辉煌都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消逝在时光尽头,唯有中国,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东方。欢迎你们不远万里,来到这个热情与内敛、古老与时尚并存的神奇国度。让我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她辽阔的土地,用心灵感受她力的脉搏。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影响人类的聚散。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中华美食承载着我们最深厚的情感。

      红亮如玛瑙的热油在锅中热闹地叫嚣着,锅里满是配料,肉卷、蔬菜还沾着水珠,便被一双双热情的筷子夹起放进锅中。混着各种食物香味的气雾如水玻璃一般,看不清对面人的脸,却听得清他爽朗的笑声。这便是国人魂牵梦萦的美味——火锅。从舌尖沾上热油的一霎,身体的每个细胞便热情地躁动着,更不必说带着几分不怕烫的勇气咀嚼美食时的幸福。火锅能够最集中地体现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就像费孝通说过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羊肉、豆腐、各有各的美味,在火锅这里,便成了一个大家庭。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独特魅力,却巧妙地融成一个大中华,也使得中国更加缤纷多彩。如今的中国,兼容并包,以一个大国应有的胸怀包容着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使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着新的生机。同时,火锅也使家庭观念甚重的中国人,几代同桌,长幼有序,尽享天伦之乐。

      若美食的意义在于长久相依,那么京剧的魅力便在于那深入中国血液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京剧的唱腔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具有端庄娴雅的古典美。这便是独属中华的文化,用浅吟低唱表达百转千回的情感。京剧的唱词则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妙。“忙移步隔花荫留神觑定,原来是秋风起扫叶之声。”这是程砚秋《夜织待夫》中的京剧唱词,令人拍案叫绝。京剧中,只以“秋风起扫叶之声”便点出了萧瑟悲苦。四两拨千斤的道理,中国人再明白不过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胜大,以弱胜强。随着时代的进步,京剧也与时俱进,运用了京剧唱腔的摇滚乐《北京一夜》就让观众如痴如醉。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如今践行的价值观呢?不断创新,却不忘初心。这或许就是中华文化能抵挡时光侵蚀的原因。

      也许,所谓文化,也就在这点滴之间了。中国人,中国事,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整体。美食,京剧,抑或其他,相信你会一一发现和感受到它们的魅力。这些带着中国印记的点点滴滴在岁月的长河里,定会愈发明亮夺目!

      此致

      敬礼!

      中国一友人

      2017年6月7日

      【点评】(1)角度新颖。文章以书信方式展开,然后通过美食和京剧来介绍中国,最后总结全文,认为美食和京剧都带着中国的印记,在岁月的长河里,定会愈发明亮夺目。(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文章以火锅作为中国美食的代表,认为火锅能够最集中地体现中国大一统的思想;以京剧的特点来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些推理源自现实,所以并不给人突兀之感,反而彰显了考生的智慧。

      【例文2】

      何处望神州

      世界版图上屹立着一只英姿焕发的雄鸡,它昂首挺胸,一声长啼划过漫漫五千年时空。朋友,无论你来自哪里,走进中国,定会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尽享与众不同的中国风。

      神州大地,山清水秀,和谐融洽,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行走在中国大地上,且行且看,且停且感。

      何处望神州?美丽乡村正张开双臂欢迎你!中国的农村一改以往落后贫穷的面貌,焕然一新。青青的山,玲珑俊秀,仍是霞蔚云蒸里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只是山脚下多了几条宽阔的公路,多了些奔流不息的车辆;整齐的田地,一片葱茏,悠闲与恬淡中透出一种安静悠远,只是田野旁多了处叫“农家乐”的饭庄,饭庄里多了一些休闲度假的城里人。淳朴的村民仍然在地里辛勤劳作,只是黝黑的面庞上多了几分笑容与满足。身后矮小简陋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宽敞的楼房……中国的乡村,保留了泥土的芳香,留存了遍野的绿意,还渗入了科技和现代化的调味剂,置身其中,既能享受到原生态的古朴,又能体验到现代化的便捷。

      何处望神州?呆萌的熊猫宝宝在等你。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早已不再为生存而烦恼,不再日夜担心命运悲剧的降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的国宝,它们甚至还不止一次远渡重洋,旅日旅美,充当友好亲善的使者。不知来自异国他乡的你,是否亲眼见过大熊猫?看,它正憨态可掬地游玩于竹林中,旁若无人地吃着嫩竹。它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中国与世界的真诚相交。

      何处望神州?来投放“共享单车”的城市瞧瞧吧。面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世界难题,中国也正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投放“共享单车”就是措施之一。骑一辆快捷方便的自行车,尽览城市风光,无尾气污染,环保又节俭,可谓一举多得。单车共享,资源共享,亲近共享,让人们的生活不再隔着厚厚的有色玻璃,让分享的理念在人们心中扎根。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的发展与平衡,自觉减少碳排放,还城市一个蔚蓝的天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彼此之间的友善亲近,主动交流,还人间一片祥和友善。一个碧海蓝天、友善亲近的中国,向世界展现一种大度宽容的姿态。骑一骑中国的单车吧!

      不失潮流,不失现代,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又着眼于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放眼全球,展现大国风范。这就是新一代的中国风,用博大宽容的怀抱,迎接四方来客!

      何处望神州?满眼和谐在中国!朋友,和谐的中国欢迎你!

      【点评】(1)构思新颖。文章以“何处望神州”为题,行文时,紧紧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望”,以美丽乡村、大能猫、共享单车作为“望”的对象,从而展示了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中国城市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样就以点带面,让外国朋友读懂了中国。(2)富有文采。全文用语准确、简练、生动,尤共是些动词与形容词的使用,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另外还注意到了长句与短句的交错、整句与散句的结合,这些都彰显了考生深厚的语文功底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3.(2017·全国Ⅱ,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期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2017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为六个名句,要求选择其中的两三句,自行立意。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的意思。就知道作文题本身来讲,材料与生活紧密相连,理解这六个名句意思的难度比较小。如《周易》中的“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我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李清照的“花中第一流”,透露出强烈的自信。魏源的“见一堂”“照四方”,强调处事要有大局意识。鲁迅的“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鼓励青年活出真我,活出个性。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了扭转乾坤的气魄和自信。

      综合这六句话的意思,选择意思相近的或有共同点的句子立意。立意角度如下:

      (1)自信、自强,活出真实的、个性的自己。

      (2)不断奋斗,积极追求进步,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思乡、爱家,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做贡献。

      (4)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做到“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当然也可以综合评价,综合立意。 



展开余文      【例文1】

      自是花中第一流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李清照的一句词,也不愧是李清照的词,写出了李清照的独特心性和不俗气质。何必去寻求和别人一样浮华艳丽的外表,没有脂粉钗裙,我自有我的一番理想和志趣!当别的女子还在闺阁描眉画鬓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在读四书五经了。当别的女子穿针引线做女红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在吟词作赋了。当别的女子柴米油盐的时候,李清照已经牵着丈夫的手行走在金石古玩的巷尾街边了。所以,李清照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一代女词人,而其他“浅碧深红”淹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人和人是相同的,但是又是不同的。在众生当中自然有大多数人认可夸赞的地方,但是你是否要和它们一样呢?李清照的回答是——不要!

      而要有对独特自我的认可和自信!

      希腊神庙镌刻的铭文就是:认识你自己。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被外在世界所迷惑,要反求诸自己的内心,不断认识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只有独特的自我才是无人能匹敌的,这与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异曲而同工。

      对独特自我的认可,可以不畏惧流俗,就像李清照一样。更可以成就一番伟业。比如说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当遵义会议确定了他的绝对领导地位的时候,他写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抒发的正是自己在这纷乱的时代中独特的自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虽有才学,但是还是不如我辈啊!这是何等的自我肯定!坚信凭借自己独特卓越的才能,定能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时代!

      但是有这样的自信,不是凭空中来,自然需要有获取它的途径。《周易》里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就是君子的不断进取!伤仲永的故事众人皆知,那么聪明的孩子泯然众人矣,实在可惜!个中原因,不外乎是恃才而不努力!每个肯定独特自我的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就事业的君子,当是自强不息,坚贞而后才能自信的。李清照的“不须浅碧深红色”,凭借自己的是内在的浓郁的诗书的芬芳,毛泽东的“还看今朝”凭借的是对中国形势长期的深思熟虑,深谋远虑。所以,能自称第一流也不是任性而言的事情。

      李清照,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就写出了这样的豪迈的句子,不由的又让人想起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么现在的人呢,是不是当也如毛泽东的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例文2】

      奋斗不止,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君子应靠自身的努力,来强大自己,在天地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区域。

      自强的人生才有意义,自强的民族才有希望。

      人生当自强。自强是立身之本。柳传志,联想集团董事长。其父柳谷书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先驱,为柳传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但柳传志不依赖家庭,在40岁时创办联想集团,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王宝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没有背景,没有颜值,凭借多年的自强拼搏,从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成为今天的著名演员,他的人生很“传奇”,他的逆袭很“励志”。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平台,起点如何,都应自强拼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人人当自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呐喊警醒着每位国人。只有人人自强,国家才能强大。百年前,梁启超更大声喊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口号,将希望和责任置于少年肩头,激励多少少年奉献自我,拯救屈辱下的中国。如今的我辈少年,恰逢“天行健”,更应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奋斗自强,共创未来。

      国家当自强。如今,我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显现出一种大国风范,有一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这种自信,从何而来?是国家实力。国家实力又从何而来?源于国家的自强不息。抗战期间,中日两国的综合实力相差很大。日本已建立起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装备堪称世界一流。而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但正如《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唱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中华英勇儿女,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自强不息,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如今,五星红旗就在联合国上空飘扬,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大手笔实施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由“东亚病夫”到“巨龙腾空”,由洋油洋货到自主产权,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靠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卓越出众!

      唐人李成用《送人》说得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不息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千载延绵、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华儿女都应谨记:奋斗不止,自强不息。

      【点评】本文以材料中的①和⑥为基础,探讨当代国人及中国自强奋发的问题。文章先解释材料①的含意,然后单独成段,点明“自强”对人生及民族的作用,简要醒目。主体部分依次从“人生当自强”“人人当自强”“国家当自强”三个角度,由点到面、由个人到国家进行论证,很有层次感。接着引用唐人诗句作结,恰如其分,扣合紧密。文尾发出号召,重申论点,照应标题和开头,结构完整。

      4.(2017·全国Ⅲ,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才,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1)看材料信息,拓宽思路。可粗略对材料加以分析。前两句,从社会国家角度谈高考的积极意义;第三句,从个人角度谈高考的影响——激扬梦想,牵动喜忧;末句,从历史的角度写出高考改写历史、创造历史等意义。

      (2)看写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故题目要用心拟,争取出彩。如果写“我看高考”,重点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理解,注意结合材料,运用历史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谈出自己对高考的独特理解。此题最适宜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如果写“我的高考”,重点在“我”上,要写出“我”与高考的关系,即高考对“我”的影响、启示,“我”对高考的理解、感悟。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抒情散文。

      (3)参考立意:①高考成就踏实人生。②高考成就坚强、忘我品格。③人生处处是高考。④高考意味着用拼搏赢得尊严。⑤以高考的公平公正来规范社会准则。

      【例文1】

      从独木桥到阳光道

      ——我看高考

      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跃龙门”的“阳光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跌落深谷的危险的独木桥。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饱受高考所带来的利弊之苦。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却也是高贵与财富的象征。那时的教育远未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止努力与勤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最贴切的形容,反映了当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的寒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了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从独木桥到高考如今的阳光大道,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崛起。“少年强则国强”,高考转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导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国力。当越来越多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考所带来的人生改变时,高考就真正达到了它培育人才、挑选人才的根本目的。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转变。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学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为文不择理而忧愁时,高考才真正地成了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自由而奔放,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肆意奔跑。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独木桥”,正完成了向“阳关道”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成一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港。

      【例文2】

      我的求知,我的根

      ——我的高考

      1978年,是爷爷的根系深扎入地,枝干开始繁茂的时候。

      爷爷瘦,却极精壮。茂密的毛发从突起的毛囊里长出来,覆盖在那两条肌腱坚实的腿上,鼻孔下的地方一茬儿青。他昔年在学校里念过书,做知青时又是队里的劳模,正如他后来对我说,这庄稼不是一日长起来的,得先等它长根,根长齐整了,这庄稼的籽粒才饱满、才踏实。

      29岁的爷爷吃了一碗面、一个鸡蛋,觉得自己已经极踏实,是该奋力一顶、冲破土壤的时候了,便与卖凉粉的我的奶奶一起推车出了门,自己走上大路,到考场考试。

      爷爷填了考号,把准考证置于桌子左上角后,便专心答题。爷爷考得好,后来几乎一生都会解导数题,老人家活得“欣欣向荣”,宛若一棵笔挺的大树,单是拿起笔来,就有使我敬畏的资本。

      爸爸却不会解导数题,我一说导数,他就会说“倒数”,却连“倒数”也抓瞎,被我逼急了,便说他们生意人,会算数就成,正数就正数,倒什么倒。在他那个年代,念书,兴许不是来钱最快的法子,大姑上幼师,二姑当女工,余下他,也不肯念书,只成日地野。爷爷工作忙,高考前一晚,带他去看《少林寺》,半晌才问,你明天高考了?他“嗯”了一声,心中只想着那些踢打。

      那一次,爸爸连高考成绩都没去看。

      爸爸的根系终究还是壮大起来了。社会是所大学校,他经过风,历过雨,一次又一次地被吹倒,却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他的枝干,拼尽全力地吸吮每一束阳光、每一滴雨露,终于枝繁叶茂,为我们家提供了一片阴凉。即使他不会做我的作业,在我六年级后,答不出我习题本上的任何一道数学题,我对他仍永远敬畏,不仅由于血缘的关系,更由于他的勤奋、他的踏实。

      4岁时,我拿着爸爸的钱去上学。如今我17岁,与爸爸一般高,却仍拿着他的钱去上学。我渴望做那只满天飞的小鸟。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可当我一次次迈出家门,企图寻找我想要的自由时,却发现我一无所有。

      我甚至带不走一样能称得上是属于我的东西。除了知识,我仍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是的,我们生来便是这样,直到我们有了自己的根系,足以汲取这世界的养分。父母的枝叶兴许可以给予我们庇护,却无法给予我们一切,比如自由,比如尊严。

      高考,是一场公平的竞争,也给了我们一个拥有不一样人生的机会。祖辈父辈的高考也是对他们人生的考试,我从中看到了我的高考,我的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的方式兴许有千千万万,一如爷爷的高考,一如父亲的闯荡,一如我的求知。但是,不管是人生的高考还是现实的高考,都给我以力量,给我以根系,给我以成为自己的可能。

      在高考的路途中,有的人欢畅,有的人迷失。有的人躺在父辈的庇护下,然后被牢牢锁住;有的人勇敢鼓翼,飞向未来。

      病房里,一片寂静。我站在爷爷的床前,一下一下地数他的心跳与脉搏。他的毛发早已稀疏,我把书放在他身旁,安静地看我的下一道导数题。

      【点评】 文章将明暗两条线索巧妙交织,明线写爷爷的认真踏实,爸爸的不以为意,“我”的努力备战;暗线写“我”在亲人不同的奋斗之路上获得了人生启示,即只有扎扎实实地奋斗,才能长成自己的根系,拥有自己的尊严。立意深刻、构思巧妙。写爷爷与爸爸看似与”我的高考”无关,其实都与“人生启示”这一中心紧密联系,形散神聚。

      二、方法点拨

      1. 主旨领悟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若能够不为表象所迷惑,进而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便有希望步入事物的核心地带,文章的思想、观点便会给人以启迪。

      【材料】一只乌鸦口渴极了,很想喝水。它看见了一只水壶就飞了过去。壶里水很浅,乌鸦伸长了脖子也喝不到。后来它想了一个办法,用嘴衔起小石子,扔到水壶里,一颗颗小石子沉到水壶底,水渐渐升起来了。“啊,”乌鸦快活地说,“我喝到水了。”

      【分析】这则寓言故事,通过乌鸦喝水这一事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动脑筋,想办法,然后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们可以取其本质,作为文章的论点。

      2. 抓关键句法——找寻关键,分析内涵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主要包括材料中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材料】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猎人就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设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获猎物了。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

      【分析】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野免谨小慎微,始终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反而葬送在自以为最安全的路途上。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①走熟悉的路也会摔倒;②别摔在熟悉的路上;③需谨小慎微,还要敢于走新路,敢于创新。

      3. 寻根究源法——概括情节,由果溯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中的因果关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做到两点:①整体概括材料的主要情节;②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物事件的结果分析其原因。

      【材料】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伤亡惨重,伤亡者中女性、学生居多。事故发生后,中央和上海市领导迅速做出批示,上海市成立工作组,统一指导善后工作,工作组由上海市市长杨雄牵头。2015年1月5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在评析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时指出,政府要承担责任。

      【分析】这则材料的主要情节是:上海外滩举办跨年活动,发生踩踏事故,结果导致多人伤亡。原因:一是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二是政府组织不力,需承担责任。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①在任何公共活动中,人人都要遵守共同的社会规则,不盲从,相互谦让;②加强组织与引导,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

      4. 关系分析法——求同存异,辩证分析

      找出多则材料在内涵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别。辩证分析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等),同时又要有侧重点。

      【材料】①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②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分析】首先找出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不同点:“不要为别人而活”强调不能被别人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属于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别人而活”是强调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升华。两者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

      5. 由此及彼法——理解寓意,联系实际

      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和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进行“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的联想,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挖掘内涵,确定立意。

      【材料】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分析】抓关键句:“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猫头鹰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它,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物及人,联系实际。人生存在社会中,如何融入群体?如何处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环境?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要学会分析根本原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①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②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④治标不如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 多向发散法——审题立意,发散思维

      材料作文大都可以多角度立意。一般来说,材料中不同的人、事、物就是不同的立意角度。当然,立意可以多角度,但我们写进文中的却只能有一个。因而,我们要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角度立意,找出最有利于发挥,且易出彩的立意来写作。

      【材料】有个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男孩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分析】(1)从儿子的角度。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考的空间。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①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②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③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④人生如穿袜子,苦乐自知;⑤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⑥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于为人所用)。(2)从父亲的角度。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子,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被尊重,甚至被引导、被鼓励。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①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②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③要多考虑他人感受。(3)从综合的角度,可以提炼出观点: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  

标签:作文指导 高考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思辨性作文《互争与互助》写法指导
下一篇:《让文化课差的学生“跃”起来》主题班会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