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63  2022-09-2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第8课时:结构概念归纳,论证方法赏析(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分析框架结构,把握其内在联系;梳理整本书内容。

2.辨析、比较文中成对概念。

3.分析本书中的论证方法,体会语言表达特色。

一   归纳全书结构,把握内在联系

1.回顾全书,归纳整理全书的基本内容和概念。

章节标题 论述重点 命名或概念 比较维度

乡土本色 土:两种大的社会类型的不同特征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文字下乡 愚:文字在两种社会的不同意义(空间) 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再论文字下乡 愚:文字在两种社会的不同意义(时间) 无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差序格局 群己关系:不同社会下的不同格局 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中国社会——西洋社会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道德:不同群己关系下的道德模式 权利(平等),克己复礼 中国社会——西洋社会

家族 家:进一步阐释不同群己关系下的“团体” 小家族、家庭 中国社会——西洋社会

男女有别 感情:在家庭、小家族不同模式下的男女关系 亚普罗式、浮士德式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礼治秩序 秩序:维持社会秩序所用的不同力量 人治、法治、礼治 乡土社会——变迁社会

无讼 法律:不同秩序模式下冲突的解决方式 无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无为政治 治理:两种权力模式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长老统治 第三种权力:更为复杂的中国政治现实 教化权力、文化、政治 乡土社会(稳定)——变迁社会

血缘和

地缘 缘分:两种社会人际权利义务的基础 血缘、地缘;身份社会、契约社会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身份社会——契约社会

名实的

分离 虚伪:不同权力模式下如何“反对” 时势权力 中国社会——西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变迁社会

从欲望到需要 社会计划:不同社会模式的内在动力基础 欲望、需要、经验、

知识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2.全书共14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请将四个词语(可用原书词语)填在下面的结构导图里。

答案 ①乡土本色 ②差序格局 ③礼治秩序 ④社会变迁

二 比较成对概念,深入理解观念

1.“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比较。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① 在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② 主张个人主义

维系私人的道德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③

④ 依靠“法”维持社会格局

答案 ①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 ②主张自我主义 ③团体界限分明 ④依靠“礼”维持社会格局

2.“西洋家庭”与“乡土家庭”比较。

比较标准 西洋家庭 乡土家庭

形态 亲子 父系单线

功能 ① ②

范围 ③ ④

内部关系 ⑤ ⑥

情感定向 ⑦ ⑧

文化模式 ⑨ ⑩

答案 ①生育 ②生儿育女;事业社群 ③亲子两代(小家庭) ④父系单线可伸可缩(小家庭)

⑤夫妻为主轴 ⑥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妻为配轴 ⑦夫妻感情融洽 ⑧偏向同性,抑制男女情感   ⑨浮士德式(重激情) ⑩亚普罗式(重稳定)

3.“横暴权力”“教化权力”“同意权力”“时势权力”四种权力比较。

(1)总结比较“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这三个概念的内涵。

概念

角度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教化权力

发生条件 社会冲突 社会合作 社会继替

实现方式 上剥削下 社会分工 教化过程

性质 强制 民主 教化

权力在乡土社会的存在状况及具体原因 存在状况 无为的状态 处于中国政治结构的下层,不占主导状态 ①

具体原因 皇权为了维持自身的延续,力求无为养民,在乡土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让给同意权力活动 小农经济分工不发达 ②

答案 ①处于中国政治结构的下层,占主导状态 ②文化稳定,传统办法足以应付当前问题,每个社会新成员通过教化掌握众多生活规律

(2)维系乡土社会的运行少不了权力,随着乡土社会的发展,权力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作者在书中多个章节都有相关的分析阐述。下列图示对书中提到的四种权力的运行特征进行了梳理,请用连线的方式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

4.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概念比较。

在本书中,作者时时注意比较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区别,从西方社会的视角反观乡土社会,更能发现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区别。请结合文本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明类型

比较项目   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

地理条件 ① 开放

文明类型 ② 非农耕

生产方式 ③ 游牧、商业

独立性 自给自足,高度独立 互相依存,不独立

社会文化 ④ 陌生人社会

社会结构 ⑤ 团体格局

伦理道德 区别对待 一致对待

秩序类型 ⑥ 法理秩序

答案 ①封闭 ②农耕 ③小农经济 ④熟人社会 ⑤差序格局 ⑥礼治秩序 

三 赏析本书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 

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

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等。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所写内容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展开全文阅读
3.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问“仁”的对话等。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

4.大量进行中西对比。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

5.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四 本书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实战训练

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分析其论证特色。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为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段文字在论证上既采用了比喻论证,又采用了对比论证。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意在证明西洋社会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来比喻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的特性。通过“捆柴”与“波纹”的对比,形象鲜明地阐释了“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异。

2.在整本书中,作者大量采用了举实例的论证方法,用以加强说明效果。试结合相关章节中的实例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一篇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的事;在《无讼》一篇中提及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这些真实的事例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并且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3.整本书在论证中采用了中西对比的方式。试结合文本中的相关例子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

4.《乡土中国》中多处引用《论语》来说明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一个,说明其含意并指出其在《乡土中国》中的具体作用。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

②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第①句的意思是: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它。”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说明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虽然放之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在《乡土中国》中用来说明差序格局。另一方面,“为政以德”这句话还在《乡土中国》中用来和“苛政猛于虎”的横暴权力作对比,说明权力的教化性。

解析 首先要解释《论语》中语句的含意,接下来找到该语句在《乡土中国》中的位置,思考其要说明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最后汇总即可。

5.从整体上看,《乡土中国》的语言风格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用3~6个词语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简练朴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细致准确、客观严谨、主观感性。

6.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但语言表达富有特色,值得品读。请用旁批的形式概括选段中的语言特点。

原文选段 旁批(语言特点)

  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节选自《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1)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节选自《乡土中国无讼》) (2)

如果不愿意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鲁滨逊,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国寡民”以减少权力。再说得清楚些,得抛弃经济利益,不讲享受,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水准上去。不然的话,这种权力也总解脱不了。——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节选自《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3)

答案 (1)这段文字语言庄谐并重,既通俗形象,又不乏幽默诙谐。用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来阐释“长老权力”的发生,通俗形象;“用筷子……脚”出现在学术著作中不失风趣幽默。“不学,不习……又非天性”表达缜密,短句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活泼与灵动。

(2)①语言通俗,口语化鲜明,模拟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神态、语气,极为生动鲜活。

②语言诙谐幽默,写尽在现代人眼中有些荒唐的听讼过程,运用“看相”“獐头鼠目”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乡村“听讼”的特点。

③以反问句句式结束,更突出了乡土社会中的这种听讼程序具有普遍性和深远的历史传统的特点。

(3)①语言风格是风趣幽默,如“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小国寡民”“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社会水准上去”,让人清楚明白。

②人人都要受同意权力的限制,无法解脱,讲道理深入浅出,论证灵活有力。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乡土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乡土中国》第6课时: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乡土中国》精读指导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