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115 2023-03-12
标签:
作文指导
2023年高考语文湖北省一模试题分项汇编: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1.(2023湖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激战正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足球运动所展现出的精神与激情让很多人为之着迷。
众所周知,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队友间默契的配合与协助将成为赢得比赛的关键。而同时,足球也是一项动态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运动,我们可能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遇到许多需要个人为团队创造机会的瞬间,特别是对于边锋等位置来说,通过一对一突破防守队员、直接面对球门或为队友吸引防守等都是必要的能力。在一支队伍中,强大的团队执行力和默契的配合是实现战术意图的基础,能够确保队伍的下限,而上限的高度则离不开“长板”的出色个人发挥与灵光一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厚植团队,未来可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足球运动,这种团队作战中,强大的团队执行力,默契的配合度,核心的团队凝聚力,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同心聚力,所向披靡。长路漫漫其修远,我们亦方明白:厚植于团队,未来方可期。融于团队,成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成就。
何谓团队?与子同袍,同欲者胜,心齐者强。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并肩作战,同欲齐心,守望相助,方可所向披靡,无所不利。卡塔尔世界杯,终极之战,法国队姆巴佩更像是一剑曾挡百万师的孤胆英雄,而阿根廷队则是同欲齐心,众志成城。他们每个人都视梅西为自己的信仰,所有的人都在为梅西而战,无所畏惧,最终他们每个人都成了英雄。大力神杯终属于潘帕斯雄鹰们。最高的凝聚力是成为团队成员共同的信仰,青山一道同云雨,休戚与共,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何谓大我?使命于肩,初心如磐,以成大德。
梅西是阿根廷国家队的信仰,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挣得荣誉,唤起阿根廷国家队的整体士气,一路猛进,势如破竹,这是他的责任,这是他的使命,亦是他的价值。这是梅西的大我,使命于肩,球王始成。戈壁滩上,隐姓埋名二十多年,为国铸盾,初心如磐。这是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院士的大我,于无声处听惊雷,功名利禄皆浮云,赤诚一片,奉献一生。由此可见,使命于肩,初心如磐,方可成大我,而成大我,始成大德。
成大我者,必行远矣;而行远者,必扎根集体。
孤掌难鸣,独木难支,融于团队,成于集体,方行远矣。而个人走的更快,团队也将走的更远。中国航天事业,是几代航天人的逐梦历程,嫦娥团队九天揽月,北斗团队闪耀苍穹,神舟团队逐梦飞天,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团队的不懈奋斗。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的智慧,是古今医者们智慧的碰撞汇集,是千百次实验中团队的不断突破。阿里巴巴的成功史,亦离不开其身后的顶尖阵容,财神爷蔡崇信,铁血宰相关明生,上市推手孙正义等。个人身处集体,实现自我价值,集体因个人而走的更远,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终为佳话。
揆诸当下,物欲横流,吾辈均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行。集体于我们而言,无处不在,也许是一团队,亦或是家国,亦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始今时代,孤胆难成英雄气,我们身处集体,更当同欲齐心,直面风雨。我们既要有能立人,能达人的胸怀,更要有善于倾听,虚怀若谷的谦卑。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彼此成就。
厚植于团队,未来方可期。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融于集体,成于团队,与团队彼此成就,共同成长,见证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一是“团队运动”“队友间默契的配合与协助”“强大的团队执行力和默契的配合是实现战术意图的基础”;与“个人为团队创造机会”“一对一突破防守队员、直接面对球门或为队友吸引防守”“上限的高度则离不开‘长板’的出色个人发挥与灵光一现”。材料既强调团队合作、团队精神,也强调个人才华、个人能力。二者并不冲突。团队精神是足球中的重要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牺牲球员的个人才华,相反,足球恰恰是一项将个人能力与团队力量充分诠释的运动。团队合作保证战略意图的实现,而个人的出色发挥则是队伍取得优秀成绩的保障。当然,即便一两位球员拥有超强的个人能力,如果没有纪律性和执行力,也很难将总体实力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团队精神与个人才华并不冲突,个人才华的展现离不开团队精神和某些规则框架,而失去了团队配合,再高超的个人也无法带领团队取得优异成绩。
二是“足球也是一项动态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运动”“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这些材料强调的是足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爆冷”现象。球队的软硬实力、整体士气,球员的精神状态、身体状况,教练的团队策略等都促成了足球的不确定性。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是转不确定为确定的根本之道。
三是“强大的团队执行力和默契的配合是实现战术意图的基础,能够确保队伍的下限”与“而上限的高度则离不开‘长板’的出色个人发挥与灵光一现”这些材料强调的是“下限”的限度和“上限”的高度,“下限”的限度是团队的作用和力量,“上限”的高度是团队优势核心的出色个人发挥,实现个人作用的最大化。
展开全文阅读
四是“而上限的高度则离不开‘长板’的出色个人发挥与灵光一现”,木桶原理中“长板”是优势所在,发挥优势,提升高度。固定思维中我们在木桶理论中总是在弥补“短板”的缺憾,固然不算错,但本材料“长板”更强调优势的发挥,专长所归,贵精而浅薄。优势突破限度,提升高度。
思路指导:写作时应当由足球比赛引出观点,阐述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注意要双向阐述,团队合作的意义,团队对于个人能力发挥的作用;个人应在团队框架下实现个人价值,而不能抛开团队逞英雄。还可以论述个人在团队中应持有的态度,如既要有梦想,能立人,能达人的胸怀,更要有善于倾听,虚心纳谏,虚怀若谷的态度。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成就彼此。
立意:
1.众擎易举,独力难成。
2.同欲者方自胜,心齐者必自强。
3.个人成就团队,团队成就个人。
4.厚植于集体,未来方可期。
5.提升实力,不定为定。
6.下限持限度,上限立高度。
7.规避短板缺点,发挥长板优势。
2.(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通常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档位,分别为前进档、倒档和空档。前进档和倒档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档用于停车时使用,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发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引入汽车驾驶术语,以驱动汽车的不同行驶动态来创设写作情境,材料虽然取自驾驶术语,但贴近生活概念清楚明晰。材料中精准阐释了“前进档、倒档、空档”三者的含义和关系;材料以行车为喻,又不止于行车操作。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对“前进档、倒档、空档”三种不同概念的内涵及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还要揣摩出命题人暗含的情绪指向,即“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方向的选择,汽车的进退,不仅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更可扩展到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思维。考生需抓住“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暗含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进取,这是人生的追求;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果断地退与理性地停一停。
考生可以从行车三种不同方式出发,先做多角度分析,然后联系现实,揭示其哲理,确定立意,但要注意,无论是进、退还是暂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安全驶达目的地。行文中应阐明“进、退、停”的关系,如可先阐述什么是“进、退、停”;接着论述“退”“停”有时是更好的“进”;再论述“退”“停”是“前进”的保障;最后论述无论是“退”“停”最终都是为了“前进”。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如列举三尺巷的事例、休养生息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退一步海阔天空、苏秦的一年埋头苦读是为了复出、诸葛亮躬耕南阳是在等待良主等事例来论证“退”和“停”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立意:
1.“退”和“停”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2.前进的路上,退一退停一停,没准能领略不一样的美景。
3.“退”“停”有时是更好的“进”。
3.(2023秋湖北武汉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2022年底新冠管控放开为背景,展现了三年疫情期间靠国家、靠医护人员保护,到今日放开靠自己的转变。对成年人来说,可能疫情带给他们的是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生活窘迫,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痛苦;也可能疫情让他们能慢下脚步,感受到生活中更多值得珍惜的快乐。而对我们学生来说,疫情带来最多的也许就是一节又一节的网课、被迫取消的运动会,和一个个不那么熟悉的同学,也有可能带来的是自律的磨练、自理能力的提升等等。但不管怎样,三年的大疫都已结束。接下来,支撑我们度过每一个当下的将是我们自己的免疫力,与愤怒悲伤消极情绪的和解,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安排和期待,对生活对具体的人的热爱……可能过去三年的印记还会陪伴我们很久,那些被打乱的旅行计划、遭遇重启的事业、还没好好相处就要说再见的同学……虽然那些难忘的回忆都将值得被好好记录、永远珍藏,但我们更应该知道,过去的不会再回来,也不必再回来。所以,试题一方面是对三年疫情做出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告诫我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后疫情的未来。
写作时,可以将全文分成两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适当回顾过去三年疫情给自己带来的苦难和磨炼,总结自己获得的成长。此后,则对未来进行展望,说明此后的生活,就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了。因此,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艰难,不管多么崎岖不平,我们都要迎着正确的方面不断努力;向未来张望的时光,或许孤独而漫长,但努力过后,便是晴朗。
立意:
1.击鼓催征勤酬志,奋楫勇进向未来。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告别过去的疫情阴霾,迎接未来的希望与朝阳。
4.(2023秋湖北荆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年轻的粤剧演员李燕正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幼年时看粤剧,她便被旦角儒雅温润的气质吸引,从此立志加入其中,她深入研究古老的粤剧艺术,认真研习“唱、做、念、打”的基本功,并且一直致力于以“粤剧+电影”“文艺+科技”等新形式,拓展粤剧艺术发展空间。她认为“兴文化在于育新人”,因此她一次又一次走进学校,传播戏曲文化,让同学们加深对家乡戏曲的了解,感受非遗风采和文化魅力。
展开余文
身为年轻人的你,对此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以“以青春之力,向传统致敬”为主题,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事关国运的兴亡。第二层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敬仰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第三层讲述李燕践行保护传统文化的事迹,她深入研究、认真研习、并致力于传统与科技的结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让同学们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题目要求以“以青春之力,向传统致敬”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可以从青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写作重点是突出当代青年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历史责任与使命,体现“为何”与“如何”两层内容,同时青年身份和青年立场要明确。当代青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中有怎样的历史责任,为何有这样的历史责任,以及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去传承传统文化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弘扬传统文化,青年责无旁贷。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可借鉴材料中李燕写做法,首先是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其次积极投身进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中,以工匠般的敬业、专注、热爱的精神致敬传统文化,最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与当代新技术“接合”而获得新生等。最后在欣赏、记录与传承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产生了更清澈的热爱。
立意: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绘就青春画卷。
2.传承传统文化,担当青春使命。
3.弘扬传统文化,汇聚青春力量。
5.(2023春湖北荆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是千百年前,一位妻子心中的纠结。
是继续严防死守,坚持动态清零;还是逐步开放,恢复社会的自由流动?这是当下,中国社会面对的困难。
个人或社会,都可能这样进退两难。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引文由两部分组成,一则是古代女子寄不寄寒衣的两难,一则是当下社会面对疫情是继续严防死守还是逐步开放的两难。一个是历史、个体,一个是社会、当下,共同点是进退两难。材料提出的问题就是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我们分析陷入两难选择的原因。拿第一则材料来说,“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造成两难处境的原因有“君”,也就是出门在外的那个人,他的“不还”是外在因素;还有“妾”,也就是在家中的女子,她的心理——担忧,是内在原因。两难是情感和理智的斗争。第二则材料,造成两难的原因主要有外在因素和利益考量,经过这么多轮的传播,病毒的毒性下降,导致重症的几率降低;从长远来看,病毒可能会跟人共存很长时间,不可能彻底消失;疫情期间,我们的社会一度几乎停摆,虽然保护了生命安全,但经济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从另一角度说,放开势必会有一段恐慌、混乱时期,也可能会造成局部的疫情传播,舆论的压力巨大……由此可见,两难的因素不外乎外在因素的牵制,内在心理的权衡;情感和理智的斗争,利害关系的考量。
其次,面对两难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应综合考量两种选择的利弊,充分分析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两害相权取其轻;其次,面对选择,当断则断,犹豫不决反而会错失良机;第三,密切关注选择之后的影响和结果,及时调整方法、策略,争取得到最好的结果;另外,对于类似疫情是否放开这样的两难选择,政府的宣传、舆论引导也很关键,让老百姓明白为何要放开,需要注意什么,避免信息不通畅造成误解……
写作时,考生可采取层进式写法,从个人到社会,举出具体例子分析应如何面对进退两难的选择,从而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需要注意的方面,应对的原则、策略等阐释清楚。希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无论写什么,最后应落到,就算进退两难了也不要放弃,积极应对,坚持下去,不断调整,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立意:
1.进退两难,当断则断。
2.让理性战胜情感,作出正确抉择。
3.综合考量,找出最优配方。
6.(2023春湖北荆州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化学上有一种过滤的现象,将液体、气体等物体通过某些方式,除去杂质,变得纯净。但如果过滤不当,也可能会失去原物质的本性特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滤掉杂质,保留本真
化学中的过滤,目的是去除物质中的杂质,使其变得纯净。可是如果筛选提炼不当,就会使其失去本性特质,过滤也失去了意义。正如过滤饮水,滤掉水中的杂质,可以让水变得纯净澄澈,但如果将水中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也过滤掉,那么喝这种水就和喝蒸馏水无异了,长此以往,对身体也不利。所以我们只需要滤掉有害无用的杂质,而保留其有益的特质,这样的水才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真正的纯净水。
万物归一,化学的世界如此,现实生活的世界概莫能外。那么,我们要滤掉现实生活中的哪些杂质,从而保留生活的纯真呢?
滤掉繁冗多余的课业,保留一方轻松自由的学习天地。
不知从何时起,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重,眼镜镜片越来越厚,补习班兴趣班越来越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学习的内驱力越来越弱。究其原因,一切都只为要赢在起跑线上。可是在这种剧场效应的晕染之下,除了课业繁冗甚至多余起来,其他的效果不甚了了。
但是,自从减负的呼声响起、减负的措施落实后,曾经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开始因为孩子们的玩耍而走动起来;曾经渐渐变得稀有的孩子们的嬉闹声,开始在街头巷尾、小区林间响起来;曾经整日被动扑在学习上的身影,开始在运动场上动起来;曾经少年老成的小脸蛋,开始有笑容漾起来;曾经被父母忽略的爱好或特长,开始真正地显出来……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更是一个各习所爱、各显神通的过程,滤掉那些多余无用的东西,还孩子们在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在这里他们渐渐地舒展开来,又何愁长不出一棵参天大树来?
滤掉琐碎繁杂的累赘,保留一个岁月静好的生活空间。
古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有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放眼现实,余心有戚戚焉。有多少人,为了撑起场面,曲意逢迎,皮笑肉不笑,带着面具生活;有多少人,为了应酬交际,觥筹交错,灯红酒绿,喝坏了身体喝坏了胃;有多少人,为了融入圈子,忽视亲人,冷落家庭,舍本逐末不自知……自古以来,名缰利锁不知道束缚了多少汲汲以求之辈,让他们为名利所累,迷失了自我。
但是,庄子一句“愿曳尾于涂中”掷地有声,不为俗务缠身,放弃庙堂之尊,活得恬淡睿智。陶渊明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振聋发聩,不受俸禄约束,远离官场宦海,活得潇洒自在。他们,滤掉名利的累赘,抛掉琐碎繁杂的负重,拨开迷雾,一睹生活真容,在岁月静好中,如闲云野鹤般畅意一生!
世间色彩,七彩耀目;人世滋味,五味纷陈。无论如何变化,到底是以无色无味为本真,方可调出这万般变化的世界。在这个纷扰喧嚣的世界里,滤掉杂质,保留本真:在轻松自由中释放天性,学以致用,在岁月静好中尽享天伦,活得真实,方是众生之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个转折关系的句子构成。第一句话解释了化学中的过滤现象,指出过滤的目的是“除去杂质,变得纯净”。第二句话指出过滤不当的后果——失去本性特质。
展开余文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过滤。过滤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必要的,这里强调的是为什么要过滤的问题。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会适得其反,反而使原物质失去自己的本性特质,这却得不偿失,使过滤失去了意义,所以一定要注意过滤的方式和方法,做到适度过滤,保留原物质的本性特质,这里体现的是如何过滤的问题。从转折关系来看,材料强调的是后者。这里是过滤的本意,引申开来其比喻义是筛选提炼,考生可以由此拓展思路,思考其比喻义和象征意义。现实生活中,对人、事、物的过滤(筛选提炼)随处可见。过滤掉没有用处的、不好的、不适合的、不需要的,留下有用处的、好的、适合的、必须的,这样才能让事情、工作或局面在正常而高效的轨道上运行,甚至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对水的过滤,对空气的净化,对人才的筛选,对机构的精简等等。但是过滤不能走向极致,一棍子打死,而要留有余地;过滤不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要认真操作;过滤不能以偏概全,盲目否定,而要全盘考虑;过滤不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要视情况而定。这样的过滤才是有效的,才是有意义的。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为什么要过滤,如何过滤。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过滤的重要性,或者谈过滤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也可以就具体的方面,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我们需要过滤掉什么,如何去过滤。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滤掉繁冗,专心做事。
2.过滤杂质,纯净生活。
3.滤掉多余无用的,保留合适有益的。
4.全盘考虑,灵活变通,方可有效过滤。
7.(2023秋湖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你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践行“克己复礼”和“礼乐治国”的儒家思想。处于争夺残杀、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孟子凭借自己的超世才华,推行仁政民本理想……当今时代,一批又一批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前赴后继,他们无一不是在风云激荡的时代,以坚定的信仰激励自我,向着理想的社会人生奋然前行,绘就了一幅幅新时代的绚美风景,感动了整个中国。
你追求的理想社会人生是什么样的?2022年,我们又踏上了新征程之时,你会以怎样的姿态准备和行动?学校在礼堂举办“新时代青春的姿态”主题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部分有两个要点:孔、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努力推行理想社会的过程,和当代感动中国事例及其共同的精神实质。提问了两个问题:你追求的理想社会人生是什么样的?2022年,我们又踏上了新征程之时,你会以怎样的姿态准备和行动?写作主题演讲:写作主题——“新时代青春的姿态”;文体——演讲稿;写作情景——学校演讲。
审读材料时,要准确把握“理想社会人生”和“姿态”这两个写作要点,关注现实,向内应寻找自己的人生信仰,向外应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完善社会,践行自己的理想。写作时,可根据“是什么”——理想社会和人生;“怎么做”——青春的姿态;“为什么这样做”——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奉献自我并承担责任,完成使命。
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把材料中的两个问题都回答完整,不能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此外,应注意写作重点,“理想”要简写,而“姿态”要重点写,可以思考我们的文化传统,儒家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联系前辈的做法论述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展现青春姿态,描绘理想社会蓝图。
立意:
1.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2.以新的姿态走向新时代。
3.燃青春之火,铸时代利刃。
8.(2023春湖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黑死病大瘟疫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近2500万人。西班牙流感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5亿人感染,1700万至5000万人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新冠病毒目前已造成全球近5亿人感染,600多万人死亡,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在5.8万亿至8.8万亿美元之间。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多达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多亿美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瘟疫与战争”为主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则,分别讲述了瘟疫和战争这两方面内容。
对材料一的主题,其实也可以借用材料二第一句话来理解。古往今来的瘟疫,同样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材料中黑死病给欧洲带去死亡灾难,西班牙流感不仅给西班牙,也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死亡灾难。如今,新冠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经济、人口死亡等多方面灾难。
材料二则以总分形式,阐述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经济、人口、生命等各方面灾难。其实,不只是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带来的灾难都是无比严重,令人泪下的。而从材料中对瘟疫与战争的发展史归纳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瘟疫和灾难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情,早已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随着各国联系的日益紧密,瘟疫和灾难造成的伤害,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严重。
题干要求以“瘟疫与战争”为主题写议论文,同时要联系现实生活。考生可以结合这一主题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可以思考面对瘟疫与战争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写作时,在简要总结材料中瘟疫和战争正随着历史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严重后果、更广泛影响的结论后,更应该去思考,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该怎么去直面这一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一问题。如,当今任何一场瘟疫和任何一场战争都已不再是一人一国之事,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各国各大洲也必须团结互助,才能共同应对瘟疫这个敌人,才能尽量避免战争,让世界更加和平稳定地发展下去,让我们早日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美好理想。
立意:
1.携手共建人类(或地球)命运共同体。
2.为了远离战争与疫情,让我们“携起手来”构筑全球防线。
3.灾难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4.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健康地发展下去。
9.(2023秋湖北黄石高三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奖牌命名为“同心”。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一起向未来。
材料三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冰墩墩一亮相,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常常一墩难求。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交流融合,世界大同
作为一场举世瞩目的全球体育盛事,2022年北京冬奥会喊出了和平的最强音——“一起向未来”。简单的五个字,却有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号召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团结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携手前行,一起面向未来。我们相信,这是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的必然归宿。
因为,奥运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交流与融合的平台。也许,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我们热爱生活的心相通;也许,我们的文化不同,但我们的血液相同;也许,我们之间不可用语言表达热情,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首歌就能让心灵暖上很久。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训练、备赛到冬奥之旅,我们让各国运动员充分体验到什么是尊重、友爱与和谐。例如在中国大火的“豆沙包小姐姐”,她就是其中的一个“侧影”。29岁的珍妮丝斯皮泰里,是马耳他唯一参赛的运动员,也是这个地中海岛国历史上第一个参加冬奥会的选手,她专门拍视频盛赞中国人民的友好,并分享各式各样的冬奥见闻,尤其是各种美食,包括她喜爱的中国豆沙包。正是因为众多的像“豆沙包小姐姐”这样的外国运动员的亲身体验与现身说法,世界各国人民才尝试着抛弃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真正地打量中国、认识中国,进而喜欢并理解中国。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可见,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都需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回望历史,或因宗教纷争,或因土地人口,或因历史渊源,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天起,这个世界仿佛就没有真正地太平过,总是悲剧连连;但是,产生悲剧的原因千万种,概括起来就一条,就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交流不畅,则会引发矛盾;矛盾激化,于是就有了纷争和冲突,于是就有了战争和仇杀。
唯有交流,才能化解矛盾纠纷,才能消泯战争,实现文化与意识上的融合。但需要强调的是,是融合,不是吞并。融合是在和平的氛围中彼此浸润,求同存异;而吞并则是唯我独尊地霸权主义。人类惨烈的战争史已经在我们耳畔把警钟无数次地敲响,只要我们拿出诚意、尊重,换位思考,多一些民主、平等、自由理念,并收敛过多的欲望,宣扬倡导人性的美好,那么,融合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起向未来”,我们向世界表明了我们开放交流的态度,也让世人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决心。我们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我们渴望尊重,鄙弃霸凌。交流从我们做起,融合未来可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组合型材料。
材料一引用顾拜旦的话,带出作文主题——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具体的交流和融合内容。这两则材料都以文化为内核,材料二侧重于传统和现代、人与人的交融;材料三辅以自然和科技元素,拓宽交流融合的范围,展现出交融带来的现实效果。两则材料,完整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的三大主题——文化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文化、科技、自然这三者,全面融入奥运后,不仅让奥运更加精彩,也增进了人们相互间的了解和团结。
没有交流就没有融合,交流是融合的前提和条件,融合是交流带来的一个而不是全部结果,融合也有利于更多更好更全面更深入地交流。作文最好能体现这些关系。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均应该增加交流、增进理解,以此消解纷争,更加团结;世界的美好也应在交流中实现,未来也应在融合融入中而不是在分裂对抗中走向和谐。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表明可以针对三则奥运材料发表看法,就事论事;也可以因事说理,就此说开。
立意:
1.奥运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奥运融合科技、自然与人文,也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团结全人类。
3.奥运举,天地合,人心同。
4.有交流,才会有融合,这是文明发展的趋势。
5.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自然,都离不开交流与融合。
10.(2023秋湖北十堰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生出“中国式××”等说法。2012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4届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倒数,历经二十四个节气,最终落至“立春”,盛会缓缓拉开帷幕。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数,惊艳世人,被誉为“中国式浪漫”。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推陈出新,弘扬“中国式”
纵览九州四海,漫溯千年春秋,社会生活不断变迁,时代不断发展,“中国式”也从原来带有讽刺意味,含批判含义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跨栏”“中国式并线”“中国式堵车”变成了赞誉的“中国式浪漫”。热词的褒贬变化,“中国式”前缀合成词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不断优化,见证着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明的发展历程,从重视物质文明,到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了巨大飞跃。
当我们见证着这样的文明变迁,也会因此而自豪,并深深明白,当今中国社会,需要更多“中国式浪漫”,可以是“中国式过年”“中国式温暖”“中国式爱心”等等积极美好的词语,“中国式XX”最终变成一个寓意赞美、积极、温暖的前缀将是你我共同期望的愿景,为此,你我要共同努力,推陈出新,弘扬“中国式”。
弘扬“中国式”,以点滴积累汇成江海。“中国式扶贫”“中国式抗疫”等等都是由脱贫攻坚战中各个战线的人们、疫情阻击战中前后方的抗疫战士等等一点微光汇成星火而造就的中国奇迹。而让人赞叹的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让中国社会更文明和谐、公平公正,需要你我每一个社会生活的一分子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相信大大小小的“中国式”汇成江海,声势浩大,终成就更好的中国和你我,这正是“小我融入大我”的力量。
弘扬“中国式”,以先辈楷模为榜样指引。“中国式探月”“中国式航天”,我们要学习袁隆平、杨振宁、黄大年等前辈的光荣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心中种下强国的种子,日日浇灌,待长成枝繁叶茂,正是你我报效祖国之时。而现在,愿君立下强国之志,行强国之实。
弘扬“中国式”,以传承和弘扬为创新根基。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要创造更多以二十四节气为倒数的中国式浪漫,以“天河”“祝融”命名航天的中国式取名。中国式浪漫,正需要我们坚持坚定文化自信,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愿我们以“一览众山小”的胸怀,“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度,“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乐观,立足新时代,弄潮前沿,推陈出新,弘扬“中国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复合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中国式”将各种各样的中国式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当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被贴上“中国式”的标签时,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自己也很“中国式”。其实面对形形色色的“中国式”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自我反省,因为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其中的一员。材料二是冬奥会上被誉为“中国式浪漫”的开幕式倒计时,给世界人民带来了视觉盛宴。
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式”问题,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式”的文化自信。对比鲜明的两则材料,说明中国文化有利有弊,而我们应该学会辩证思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其次,材料一是2012年,材料二是2022年,中间十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大环境在改变,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也在发生变化。
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深究文化发展背后的原因,提出发扬中国文化的方法等皆可。
两则材料对比鲜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这样更利于表达观点。当然,也可以采用层进的形式,表达对“中国式”的自信。总之,在写作时不要否认存在的问题,但也要肯定现在的进步及对未来的畅想。
立意:
1.让“中国式”充满正能量。
2.为“中国式”注入新的内涵。
3.让“中国式”变成文明、秩序的代名词。
11.(2023春湖北恩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都姑娘何瑜娟曾在欧洲当导游,年入百万,2017年嫁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带货农产品,五年时间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有人问起何瑜娟的抉择,何瑜娟说,希望自己活成一束光,“走到哪里就亮到哪里”。对于“抉择”,《南方周末》在2022年新年献词中提到:抉择是坚忍持久的爱,是为自己、为亲人、为路人、为家与国的明天筹谋;抉择是责任担当,是纵然身在沙漠,也要变身骆驼,不为鸵鸟……人之抉择,难以处处顺滑,但求不做浮萍;而每一个你我,绝不躺平,绝不由天,要努力在时代与命运的罗盘上刻下印记,以千万个一粟聚成洪流,汇于沧海。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叙事兼引语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何瑜娟放弃高收入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二是“新年献词"中关于“抉择”的论述。两部分由“抉择”绾结成一个整体,提示当代青年正确选择人生走向,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坚实走好人生旅程,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写作任务是发掘材料的启示意义,依据材料写文章表达个人的感悟与思考。
结合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一是为仁爱而抉择。仁爱是抉择的重要标准。仁者,爱人也。抉择为的是爱,是为自己、为亲人、为路人、为家与国的明天筹谋;爱贵在坚忍持久,重在矢志不渝的奉献。二是抉择即担当。抉择一旦敲定,就要开动脑筋,躬亲实践,奋力拼搏,努力达成目标。三是抉择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当代青年勤实践,不躺平,勇立时代潮头,与时代共奋进,擦亮人生底色。四是当代青年正确抉择,齐心协力,努力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选择即当代青年的抉择,时代的方向即当代青年抉择的方向。当代青年,正确抉择,众志成城,强国富民,等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写作。这个作文题适合写成议论文,可以选择当代拼搏奋斗的青年典范为事例,结合现实对信仰进行阐述,这样适合写成并列式的结构。如果结合当今个别“躺平”或“佛系”的例子,也可以写成对比式。
立意:
1.抉择就是担当。
2.仁爱是抉择的标准。
3.抉择要与时代共振。
4.当代青年的抉择应是助力民族复兴。
12.(2023春湖北宜昌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至于“畏”字,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息。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怀敬畏
“检摄于外,整齐严肃,持守于内,主一无适。” “主一无适”便是敬,敬者是无时不敬,无时不慎的沉稳,是恭敬炎敏坦然悠远的收敛,敬是一种人生态度,他不是黎明即起,勿多勿恋的日常习惯,也不是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专一治学的勤奋,它彰显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灵魂因此而升华,心亦幻彩。
敬畏之心,是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虚怀若谷的态度。
因为有了敬畏,纵使身居高位也能明晰心中经纬,才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贪得无厌。曾国藩曾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时时秉持这样的理念,在攻下南京,剿灭太平天国,手握重兵,他才能抵御诱惑,不为所动,从容写出“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境界高远的诗句;才有勇气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洗涤掉过去不好的东西,重获新生;才有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境界。
敬畏之心,是步履从容的沉稳和宁静致远的心态。
现代人大多失了敬畏,他们在社会网络上,肆意用道德绑架毒害他人的心灵。他们用最漫不经心的笔触随意的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戾气,他的不可一世,他的满心浮躁。记得那些对中国女排的声讨吗?记得那些对明星秘闻亮起的眼睛吗?记得在葬礼上那些不合时宜的玩笑吗?庄重的场合少了静,生命的厚度便被削弱,心也浮华起来。当世上所有人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油滑当智慧,那么社会的底线已被击穿,所以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它不只是创造制造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应成为我们的处世哲学。心怀敬畏,潜心明志,沉稳,就如修补古籍的高慧云,闲看堂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陈浅优雅。
敬畏之心,是天人合一的超脱和永恒的和谐思想。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在这广阔的浩瀚的大千世界中,人生而如一根芦苇,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现代科技和大工业浪潮的冲刷下,打磨掉了我们心中敬畏自然的信仰大厦;而中国古典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诠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怀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自然,才不会有那愈演愈烈的生态预警。就像余秋雨先生执着追寻的生态文化一样,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凛冬将过,万物即生,我们正青春。我们愿,学着榜样的样子,奔赴春天;怀着虔诚的敬畏,遇见更好的自己;带着自律的力量,走向更远的地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提出“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然后通过程颢、程颐、朱熹的话对“敬”进行了解释。程颢的话意思是“认识得到这个道理,用诚静恭敬保存它罢了”;程颐的话意思是“涵养德行需要用敬礼”;朱熹的话意思是“敬不是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而是做事要专注,专心致志把一件事做好做精”。此三者从敬畏道理、涵养德行以及做事等角度对“敬”的内容、态度等进行了解读。接着解读“畏”,通过张居正的话进行解释,他的话意思是“志向成功于有畏惧之心,而荒废于懈怠。敬畏而不粗心大意就会思考,思考就会通晓最细微的问题;敬畏而不轻率,就会谨慎,谨慎就会事事成功”,强调了“惧”对于志向的重要作用。材料最后总结了敬畏对于人的道德、三观养成和事业的重要意义。
由此得出,本次作文应围绕“敬畏”来写。我们可以写“敬畏”的对象、内涵,可以分析“敬畏”对于我们青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尤其要结合“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分析青年应有“敬畏”之心,对于事业、德行养成、自身成长要心存敬畏,如此才能有所作为。
立意:
1.不放肆而德成,存敬意以致远。
2.以敬畏心做挚爱事。
3.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4.敬畏,在自律和自觉中成长。
5.敬畏,在自律和自觉中成长。
13.(2023秋湖北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新时代新青年
“为天下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我们应当思索,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
中国之崛起,中国之日强,亦代表着国民的自强,我们迎难而上的背影,我们手拉手顶起千斤巨石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在表现着:今日之中国正积赞着新鲜的血液,东方巨龙正在蓄势腾飞。
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跳水名将伏明霞在位亚特兰大奥运会做准备时,大大小小的伤痛不断发生。但是,顽强的拼搏精神驱使着她,坚强的斗志激励着她,因此,她把一切伤痛抛诸脑后,带伤上场。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才让她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拼搏精神是成功的前提。拼搏精神是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走在中国的富强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
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追求、是信念、是无畏,是一种越过冷漠荒原后,看到绿洲的快乐。“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用了六年时间,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历经千次失败,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满意的成果。他凭借着这份执着与追求,一次次挑战奇迹,在连野草都无法正常生长的沙漠,养出了世界又一奇迹沙漠水稻。他开创了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的绿色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无法前进没有创新,国家也无法发展。”纵观古今,凡有成者,无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
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世上有三样东西是追不回来的:一是说出的话,而是泼出去的水,三是错过的机遇。机会,往往是被善于发现的人抓住。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出高度评价: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善于发现即在平静中发现波澜,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善于发现是建筑祖国高塔的材料。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行动展现新时代。在新的时代里,中学生要具备新的形象: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为新中国补一块砖,天一片瓦。在新时代做与祖国同步发展的新青年。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由三段话组成:
(1)第一段从“拼图游戏”切入,阐明一个事物的哲理:拼图单片与完整拼图的关系——既独立(特征)又不可替代(价值),前提是“恰当的位置”。可见,一个事物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个体的价值,才能成为整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关键词是:孤立的个体、恰当的位置、不可替代的存在。
(2)第二段谈到“人”这一个体与“宏大图景”的关系。人,个体个性独立,但又与时代图景紧密相连,只有成为“宏大图景”中一块“拼图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考生在前文物理寓意的基础上,读出本段的比喻含意,才能对命题含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人是宏大图景的一部分,只有与宏大图景“相融”,才能发挥其个体的“独特”作用,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关键词:每个人、宏大图景、独特又相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3)第三段对写作意图进一步限制,即“宏大图景”指向“中华民族复兴”,人限制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并提出写作指向:思考与行动。
(4)综合以上三段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个体 整体 条件 价值
拼图单片 完整拼图 恰当位置 不可替代
每个人 时代图景 独特又相融 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新时代青年 中华民族复兴 -- ---
参考立意:1、从个体与整体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的位置与价值”;
2、从人才的品质的角度,可立意为“时代青年需要独立自由,又需要胸怀家国理想“;
3、从人才的价值的角度,可立意为 “只有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才是让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4、从人才的意识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洪流”;
5、从人才的多元发展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独立个性、自由思想、社会理想、国家情怀、世界视野”;
素材积累:
1、与国偕行,强国有我。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一代,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前有投笔从戎的五四青年,后有投笔下基层的大学生村干部;前敢为人先高举“科学、民主、进步”大旗的青年,后有90、00后青年投身科研领域前沿;:前有为国流血牺性的五四青年,后有为国守边疆的北大青年……新的时代,青年们与国同行,奋斗不止,复兴祖国。
2、青年有为,奋斗无悔。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奋斗是青春最美的颜色。无论是在广阔东北黑土地上奔走的秦玥飞,还是在病床上坚持自主创新研发的邹勇飞;无论是海南“最美”村干部张译尹,还是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他们都以自己青春的奋斗姿态,在祖国的复兴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时代同心同向,为祖国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最高领导人说过,“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科学家摘得学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轻的奥运冠军能够让国歌响彻寰宇,技术工人可以锻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个创新的成果,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哪怕是跨越一个小小的障碍,都留下我们向上的印迹,焕发璀璨的光芒,给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的路程。
层次分析:
本文由张载名言引出话题: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然后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第一,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第二,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第三,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最后总结全文。
14.(2023秋湖北咸宁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高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式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牛油果”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唯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灵活多变方式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的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融通善变,方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提出“坚冰”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四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持、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考生不难把握。第二段开头一个“却”字暗示深远,意味着其主旨与第一段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的,形成对比。“上善若水……事善能”取自《道德经》的第八章,考生需要一定的道家文化涵养和文言积累才能理解这句话,但是读不懂也没有妨碍,出题者下文用“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为考生作出了解释,这种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遇而安,灵活应变,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能方能圆,曲直随形。所以,第二段突出“改变”。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而试题任务中要求结合材料思考当今青少年在这个新时代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对此,可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结合自身选择进行思考。
此题可以有三个基本的写作方向。一是围绕“坚守自我”兼谈“改变自我”。可侧重思考: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呵护心中的净土,找到心灵的归宿,不要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心静知足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开心又心满意足。而在坚守这些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改变自我”。
二是围绕“改变自我”兼谈“坚守自我”。侧重于写“改变自我”: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为了求得自我的发展,我们无法让社会适应自己,有时必须改变自己,以求与社会和谐同步。一意孤行,最终只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在改变的基础上也要在某些方面“坚守自我”。
三是围绕“改变自我与坚守自我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构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我们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使自己的志向在坚毅中走向升华,走向崇高;还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行文构思时,可以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人生路上,我们应以坚守为本,把改变作为辅助;其次列举陶渊明、鲁迅、司马迁等例子论证敢于坚守,我们的生命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绚丽风采;然后列举钱学森、邓小平等例子论证正是因为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奏出属于自己的美丽音符,找准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把坚守作为追求的根本,把改变作为前进的动力,才能实现人生追求!
立意:
1.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2.行若水,心益坚。
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
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15.(2023秋湖北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学家史铁生说:“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话题是“过去、现在、未来”,两则材料则是围绕“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关键词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史铁生认为“今天”是“设想过去”和“幻想未来”的基点,“今天”关联着过去和未来。站在“今天”回望过去,可以有反思和总结;站在“今天”想象未来,今天就是未来的起点,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李大钊的名言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所有的努力成就了现在,而现在所做的一切又影响着你的未来;因此他认为“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在这三者之中,史铁生和李大钊又特别看重“现在”,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有了“现在”,“过去”的荣光方能延续,“过去”的错误方能改正;有了“现在”,才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现在”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做好“现在”该做的事,这样才不负“过去”,才能展望“未来”。
写作时要注意把为何要珍惜“现在”,做好“现在”,放入“过去”与“未来”的整个链条当中去思考,这样才能明白“现在”的重要性。这才是出题者的真正意图。考生还要把“过去”“现在”“未来”当成一条动态的链条,每个环节都对另外两个环节有影响,从而必须要正确面对这三个环节,找到正确态度和最佳做法。如“过去”,如果做得好,那么“现在”就应该继续过去的做法;如果做得不好,不要只是沉浸于懊悔当中,应在“现在”改正,为“未来”奠基。面对“未来”,空想不切实际,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做好“现在”,你的“现在”就是你“未来”的延伸。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做好“现在”,才能更好地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如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等。总之,青年应该有整体意识,着眼于“未来”,修正“过去”,珍惜“现在”,用努力奋斗争取光明的“未来”。
立意:
1.“现在”继往开来。
2.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3.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
侯晓旭
标签:
作文指导
2023年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专练
下一篇: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题审题立意专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