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41  2023-10-24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先接纳现实,再改变现实——2024届高三作文主题素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前一种只是乌托邦,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并且最好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题考查的是对一段材料进行理解和提炼的能力。材料中提出了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消除压力与焦虑,摆脱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另一种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然后材料明确指出前一种只是乌托邦,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因此,我们应该选择真实世界的生活方式,即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立意确立为: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压力与责任,欣然接纳现实,并在责任与压力中不断成长。这样的立意既符合材料的启示意义,也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一立意展开论述,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压力与责任,如何调整心态,欣然接纳现实,并在接纳的基础上努力改变现实等。

行文构思上,可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遵守规则才能获得自由,或承担责任与压力才是人生的真谛等。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每一个人都能依规而行,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文明和谐有序。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作为现代公民,树立规则意识,并不是自建囹圆、束缚自由,而是为自身、他人的健康,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二、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是每个个体文明内蕴的集中体现,更是社会有机体葆有昂扬生气的鲜活力量。

【佳作赏析一】

先接纳现实,再改变现实

在这个如梦如幻的人生舞台上,我们总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挑战,有时它们会让我们感到迷茫和彷徨。那么,面对生活的真实面貌,我们究竟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呢?是试图消除所有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的束缚,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认识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锻炼自己,淬炼生命?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先接纳现实,再改变现实。这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理解现实世界并非理想的乌托邦,而是充满了挑战与压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欣然接纳这个真实的世界呢?

接纳现实,并非意味着消极放弃,而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回避和抗拒这些压力,那么我们很可能一事无成。而如果我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接纳压力和挑战,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战胜这些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接纳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放弃改变现实的努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接纳了现实,我们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地改变现实,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那么,如何改变现实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其次,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后,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地克服自己的弱点,超越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和积极。面对压力和困难,我们要学会释放压力,调整心态,使自己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先接纳现实,再改变现实。接纳现实,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改变现实,让我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积极地改变生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未来!

【佳作赏析二】

在责任和自由之间探索人生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春华秋实,松涛柳韵,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自由;见贤思齐,少立大志,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呢?正如西奥多罗斯福所言:“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只有在责任与压力中寻找平衡,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自古以来,以天下为己任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社会责任始终伴随着一腔热血,满怀豪情,回肠荡气,发聩于历史的风口浪尖。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都曾追求过个人自由。飞回流转五千年,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个人自由始终伴随着超然外物,逍遥自得,闲静幽雅,流淌于历史的松涛竹林之中。

责任与自由,这两条平行于历史长河的精神线索,却在不同的时代惊人地相似。同样是战国时期,同样是战火纷飞。孟子带着“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辗转于乱世,担起社会的责任;而庄子带着“宁曳尾于污泥”的超然,驾着大鹏追求个人的自由。同样是明清交界之际,同样是满汉矛盾激化,袁崇焕在中原的北疆驰骋万里,精忠报国;王宗羲面对山河沦陷,隐入石船山,感悟自然,体悟动静,诗文相伴,发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责任与自由始终在影响着后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么,生命的重量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那就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即使我们无法成为拿破仑,踏平欧洲;即使我们无法成为商鞅,推动社会转型,但至少我们能为自己增加一点重量,使自己不至于成为波涛中的浮萍,飘零的鸿雁。一次弯腰,可以整洁一方土地;一次行礼,可以温暖他人心房。


展开全文阅读
在这个时代,人们都向往着自由,追求自由。然而,我们追求的个人自由并非放浪,而应是放逸。柳本依依,藤本妖蔓,荷本高挺,这是自然的自由。泼墨山水两三笔的放逸勾勒出的却是飘逸的景致。追求自我,认识自我是个人的完善。社会责任不是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个人自由更不是社会责任的洪水猛兽。苏轼的社会责任铸就了其个人独特的秉性,而正是这种秉性让他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为官一方,受人赞誉。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应时而看到凡尔赛宫的大气俨然,秩序紧凑,也应时而看到江南古镇因势而建,曲径通幽。让我们去寻求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重量和完美中前行!

【阅读拓展】

(一)生机

  去年除夕夜买的一盆水仙花,养了两个多月,直到今天方才开花。

  今春天气酷寒,别的花木萌芽都迟,我的水仙尤迟。因为它到我家来,遭了好几次灾难,生机被阻抑了。

  第一次遭的是旱灾,情形是这样:它于去年除夕到我家,因为家里没有水仙花盆,我特地跑到瓷器店去买了一只纯白的瓷盘来供养它。据瓷器店里的老头说,它是光绪年间的东西,是盛某种特别肴馔的家伙。只因后来没有人用得着它,至今没有卖脱。

  我觉得普通的水仙花盆,不是长方形的,就是扇形的,在过去的中国画卷中都已看厌了,而且形式都不及这家伙好看,就假定这家伙是为我特制的水仙花盆,买了它来,给我的水仙花配合,形状、色彩都很调和,看着它们在寒窗下绿白相映,素艳可喜。

  可是它们结合不到一个月,就面对了别离。为的是我要到石门湾去过阴历年,预期在缘缘堂住一个多月,希望把这水仙花带去,看它开好才好。

  如何帶呢?工人阿毛提议:“盘儿不要它,水仙花拔起来装在饼干箱里,携了上车,到家不过三四个钟头,不会旱杀的。”我通过了。水仙就与盘暂别,坐在饼干箱里旅行。

  回到家里,大家纷忙得很,我也忘记了水仙花。三天之后,阿毛突然说起,我猛然觉悟,开始找寻它的下落,原来它被人当作饼干,搁在石灰甏上。连忙取出一看,绿叶憔悴,根须焦黄。阿毛说:“勿碍。”我立刻把它供养在家里旧有的水仙花盆中,又放些白糖在水里。幸而果然勿碍,过了几天,它便又欣欣向荣了。

  是为第一次遭的旱灾。

  第二次遭的是水灾,其情形是这样:家里的水仙花盆中,原有许多色泽很美丽的雨花台石子。有一天早晨,被孩子们发现了,他们说石子里都是灰尘,埋怨阿毛不先将石子洗净。他们把水仙花拔起,暂时养在脸盆里,把石子倒在另一脸盆里,掇到墙角的太阳光中,给它们一一洗刷。

  雨花台石子浸着水,映着太阳光,光泽、色彩、花纹,都很美丽。女孩子们还把石子照形状分类,照色彩分类,照花纹分类,然后品评其好坏,给每块石子打分数,最后又利用其形色,用许多石子拼起图案来。图案拼好,她们自去吃年糕了;年糕吃好,她们又去踢毽子了;毽子踢好,她们又去散步了。

  直到晚上,阿毛在墙角发现了石子的图案,叫道:“咦,水仙花哪里去了?”

  东寻西找,发现它横卧在花台边上的脸盆中,浑身浸在水里。自晨至晚,浸了十来个小时,绿叶已浸得发肿,发黑了!

  阿毛说:“勿碍。”再叫小石子给它扶持,坐在水仙花盆中。

  是为第二次遭的水灾。

  第三次遭的是冻灾,其情形是这样的:水仙花在缘缘堂里住了一个多月,其间春寒太甚,患难迭起,其生机被这些天灾人祸所阻抑,始终不能开花。直到我要离开缘缘堂的前一天,它还是含苞未放。我此去预定暮春回来,不见它开花又不甘心,便问阿毛。

  阿毛说:“用绳子穿好,提了去!这回不致忘记了。”我赞成。于是水仙花倒悬在阿毛的手里旅行了。

  它到了我的寓中,仍旧坐在原配的盆里。雨水过了,不开花。惊蛰过了,又不开花。阿毛说:“不晒太阳的缘故。”

  就掇到阳台上,请它晒太阳。今年春寒殊甚,阳台上虽有太阳光,也有料峭的东风,使人立脚不住。所以人都闭居在室内,从不走到阳台上去看水仙花。房间内少了一盆水仙花,也没有人查问。直到次日清晨,阿毛叫了:“昨晚水仙花没有拿进来,冻杀了!”

  一看,盆内的水连底冻,敲也敲不开;水仙花里面的水分也冻,其鳞茎冻得像一块白石头,其叶子冻得像许多翡翠条。

  赶快拿进来,放在火炉边。久之久之,盆里的水溶了,花里的水也溶了,但是叶子很软,一条一条弯下来,叶尖儿垂在水面。

  但是看它的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想来生机没有完全丧尽。问阿毛,阿毛摇头,随后说:“索性拿到灶间里去,暖些,我也可以常常顾到。”我赞成。

  垂死的水仙花就被从房中移到灶间。是为第三次遭的冻灾。

  谁说水仙花清?它也像普通人一样,需要烟火气的。自从移入灶间之后,叶子渐渐抬起头来,花苞渐渐展开。

  今天花儿开得很好了!阿毛送它回来,我见了心中大快。此大快非仅为水仙花。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二)清福最难

  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这个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红尘。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现在汽车是排的黑烟,爬到观音山顶上看台北,是黑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其实“鸿福”这个字不大好,虽然文学境界不错,但有骂人的味道!因为“鸿”像飞鸟一样飞掉了,那还有什么福啊!这个同音字用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觉就用下去了。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这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耶稣、穆罕默德都在天上。管它西天、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只要一支香,每一个都拜到了。这人拜了30年,非常诚恳,有一夜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发亮放光。还好,他没有吓倒,这个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我马上要走。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神听了说:哎哟,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

  地位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那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由此看来,涅槃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

  实际上涅槃是个境界,就是涅槃经里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了这个地方,永远不生不灭,就是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们这个几十年肉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会变去的我,那个真我才算净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展开余文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从自卑亭往上走

王跃文

岳麓山脚有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自卑”二字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自卑亭原处登山要道,欲上岳麓必过此亭。

世人知有岳麓山的,必知岳麓书院;知有岳麓书院的,必知书院门联。湘人历来也颇好以此联夸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从自卑亭的谦恭笃实,到岳麓书院的踌躇满志,相距不过一箭之遥。湘人的狂傲,似乎不屑掩饰。又因外人对门联中的发语词“惟”字误读,似乎湘人真是自大。

湘楚自古固多狂士,而真狂士应是狂而不妄。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籍贯本无详考,不妨把他认作湖湘第一位狂士。不管是孔门圣经《论语》,还是颇有些抑孔的《庄子》,里面写到的这位狂人都可敬可爱。他看破世道沦落,方才隐而不仕,佯作狂狷,笑讽夫子。这位狂士孤高超尘,一直被有些史乘奥典尊为神仙。

楚狂接舆之后,湘楚大地代有狂士。只不过后来的狂士们,多不甘于林泉寂寞,而是抱负鸿鹄青云之志。同为楚地狂士,风骨襟怀颇为异殊,与自卑亭西的岳麓书院大概深有渊源。岳麓书院草创于唐而盛大于宋,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当年与之齐名的白鹿洞书院、嵩山书院、应天书院如今仅存残垣,只有岳麓书院仍薪火相承。一座文脉千年不绝的书院,自会出狷介高古的狂士。遍访岳麓书院旧联古碑,自会知晓历代诸多狂士的掌故。晚清与岳麓书院有关的狂士尤多,从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到王先谦、郭嵩焘,他们身上无不带有狂狷之风。孔子有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些狂狷湘人,虽讲究用行舍藏,可他们最重的心念却是行而不是藏。晚清以来家国天下多危难,容不得湖湘的真学子们扮隐士。近代登高振臂多湘人,应者影从遍天下。

岳麓书院虽地处湖湘一隅,而其学统流布超越三湘四水,气接华夏九州。正如清代山长罗典亲撰长联所言: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王闿运虽无岳麓书院游学经历,而此处与他曾经主持过的衡山书院实为气脉相通。岳麓书院有一名联趣闻,后人多把它附会在王闿运身上。说的是王闿运曾去江浙讲学,颇受当地读书人轻慢。江浙千古繁华,文人骚客向来自负。王闿运恰恰其貌不扬,苏杭士人仙裾飘逸,对他很有些不敬。于是,王闿运撰联高挂堂上: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江浙士子见了,再也不敢孟浪。咸丰年间,王闿运曾为权臣肃顺幕宾。一日咸丰读到肃顺的折子,惊叹其文采,问是何人所草。肃顺奏对:“湖南举人王闿运。”咸丰问:“为何不给他官做?”肃顺说:“此人非衣貂不肯仕。”咸丰说:“可以赏貂!”王闿运因会试不第仍是布衣,而依制只有入了翰林方可衣貂。只因皇上偶然宠幸而赐官,王闿运仍耻于出仕,傲骨可见一斑。袁世凯做了民国大总统,王闿运应邀出任国史馆长兼总统顾问,不久他便看出自己尴尬之境,作联道:顾我则笑,问道于盲。联嵌“顾问”二字,明里自嘲,实则狂傲。他调侃袁世凯的对联更是有趣:民犹此也,国犹此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袁世凯为独夫,而将“民国总统”暗嵌于联讥讽之,非王闿运这等狂士不敢为。后人多以王闿运助袁世凯称帝而诟病之,自然无人敢替他辩白。然而狂士谋国心鲁性直,书生用世难免迂阔,终不能笼统以一己之私而论之。

自岳麓书院援木依藤而上,沿路可见许多高冢大墓。从黄兴、蔡锷到陈天华、禹之谟,许多近代仁人志士都长眠于此。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湘人之狂,狂在遇事多不惧死。埋葬于此的陈天华愤恨蹈海,只为警醒国人自救自强。陈天华之前欲以身死醒国的湘人,还有葬在浏阳的谭嗣同。谭嗣同、陈天华他们在俗人看来,不但是狂,几近于癫和傻。禹之谟墓不太起眼,位于半山腰之小径旁,几乎快要没于芜草。这位湘人竟敢在清廷眼皮底下聚集长沙民众公祭反清志士陈天华,今人观之简直胆大包天!禹之谟之不畏死亦近于狂,而当时的长沙民众更是义薄云天。蔡锷之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配享墓庐。蔡锷将军为了讨袁拔剑南天,以一隅而抗天下,自言明知无望,亦不为争胜利,只为争四万万同胞之人格。这等义举,非有狂气,断不敢为。

登岳麓山必经自卑亭,而自卑亭的精神实为岳麓山的根柢。岳麓书院固然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联语,也更有诸如“实事求是”等朴真至性的箴言。自古湖湘狂士无不从“自卑”而入门径,又以“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而纵横天地。没有狂气,不成湘人;只知狂傲,亦非真湘人。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方面彰显了岳麓书院对湘楚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看出了湘人似乎不加掩饰的狂傲。

B. 第⑥段写自岳麓山沿路而上所见的高冢大墓,赞颂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志士的警醒国人、自救自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C. 本文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如“凤歌笑孔丘”“濂溪一脉”和蔡锷拔剑南天讨袁等就具有人文气息或历史的厚重。

D. ③到⑥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借助湖南籍历史名人写出了湘楚狂士深厚的学问、孤高超尘和狷介狂妄的气质以及身死醒国的精神。

2. 文章第⑤段写了王闿运的哪些轶闻趣事?这些轶闻趣事分别体现了王闿运怎样的形象特点?

3. 本文题目“从自卑亭往上走”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寓意。

答案解析

1. D 

【解析】D项,“狷介狂妄的气质以及身死醒国的精神”错误。原文说:“湘楚自古固多狂士,而真狂士应是狂而不妄”,湘楚自古固多狂士,而真狂士应是狂而不妄。埋葬于此的陈天华愤恨蹈海,只为警醒国人自救自强。故选D。

2. ①在江浙讲学时撰写对联,体现了王闿运学问渊源深厚,并且自负;②拒绝咸丰帝赏貂出仕,体现了王闿运的傲骨;③作对联自嘲,体现了王闿运的狂傲;④作对联讥讽袁世凯,体现了王闿运敢作敢为、心鲁性直。

3. ①“自卑”是“自下而上”的意思,“自卑亭”处于登山要道,原来登岳麓山必经自卑亭,自卑亭是登岳麓山的起点;②寓意湘楚狂士学问高深、孤高狂傲、敢做敢为、遇事不惧死,无不从“自卑”而入门径,又以“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而纵横天地;③象征入岳麓书院深造,必须以“自卑”为门径修身立德,积极入世“往上走”,为了国家危亡不顾个人生死的精神。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先接纳现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议论文素材精选之“歌词”篇
下一篇:高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详解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