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57  2023-11-15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4届高三上学期作文读写素材:生命之轻重,担当之荣耀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一则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新闻冲上热搜,女生初三就开始帮助父亲,连续六年徒手背扛一百多斤的冰箱爬楼送货,她现在是湖北某职业学院二年级学生,面对记者采访,女孩说:“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帮助家里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爸爸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以后我也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

米兰昆德拉说:“人生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何为轻?何为重?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同学们会有怎样的认知和选择?请结合上述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解析】

本题材料讲述了一个大二女生连续六年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故事,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同时,材料引用了米兰昆德拉的名言,引导我们思考生活的重量与轻盈。我们需要结合这些内容,探讨何为轻,何为重,以及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时,同学们的认知和选择。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承担责任,面对生活的重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位大二女生选择了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她扛起了冰箱,也扛起了对父亲和家庭的关爱。这提醒我们,面对生活的重量,我们应该勇敢承担,用我们的力量去支撑起我们所爱的人和事。

从承担责任中收获成长:通过连续六年的努力,这位女生在帮助父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她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也学会了如何关爱他人。这告诉我们,承担责任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收获,它能让我们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强大。

理解生命的轻重:米兰昆德拉的名言启示我们,生命的悲剧不在于生活的重量,而在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轻重,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也要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自由和轻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做出明智的选择:面对生活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我们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我们应该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不忘关爱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平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这位大二女生的故事以及米兰昆德拉的名言,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面对生活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生命的轻重,勇敢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关爱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美好。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学习和生活经历,对材料中的事件和名言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要注意作文的格式和结构,确保文章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佳作赏析一】

生命之轻重,担当之荣耀

近日,一则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新闻,犹如一股清流,冲上了热搜。这个女孩从初三开始,连续六年徒手背扛一百多斤的冰箱爬楼送货,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坦然地说:“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帮助家里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爸爸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以后我也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这个女孩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担当,也让我们思考,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和选择?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生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么,何为轻?何为重?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在这个女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挑战和压力;轻,则是我们在面对压力时,可以选择的自由和态度。

这个女孩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国古人的一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的重量,往往是我们成长的磨砺,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必经之路。只有承受住了生命的重量,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才能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然而,面对生命的重量,我们并非只能被动地承受。正如这个女孩一样,她选择了主动承担家庭的重担,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重量,也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成为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更能在艰辛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面对生命的重量,我们也可以选择逃避,选择放弃。这种选择,看似轻盈,实则是生命的悲哀。因为,生命的价值,往往就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生活,去创造美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承受生命的重量,更要学会享受生命的轻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精彩。

总之,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我们应该像这个女孩一样,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生命中最坚强的后盾。

【佳作赏析二】

生命之轻与负担之重——勇敢面对生活的重量

近日,一则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新闻,让许多人泪目。这个女孩从初三开始,连续六年徒手背扛一百多斤的冰箱爬楼送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的重量与价值。面对记者采访,女孩的话语更是让人感慨万分:“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帮助家里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爸爸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以后我也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生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么,何为轻?何为重?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我们又会有怎样的认知和选择呢?

在许多人眼中,这个大二女生的生活无疑是沉重的。她要承担照顾残疾父亲的责任,要忍受生活的艰辛,要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她选择承受生命之重,用自己的力量去为家人撑起一片天。这份勇气和担当,让人肃然起敬。


展开全文阅读
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常常面临着轻重之间的抉择呢?面对学业的压力、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琐碎,我们是否也曾感到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追求的是轻松、自由、快乐的生活,却忽略了生活中的责任和担当。而正是这些责任和担当,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价值。

当然,承受生命之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休止地压迫自己。在负担的重量与自由的轻盈之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勇敢面对生活的重量,用自己的力量去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去为身边的人创造幸福。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释放自己,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

正如那个大二女生一样,我们应该学会在生命的轻与重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重量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才能成为生命中最坚强的后盾。

让我们一起,勇敢面对生活的重量,承受生命之轻,成为最坚强的后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发现,生命中的轻与重,原来是如此美好。

【佳作赏析三】

生命之轻与负担之重

在忙碌的世界中,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负担。有人抱怨生活的沉重,有人却在这负担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生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么,何为轻?何为重?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我们又该有怎样的认知和选择呢?

近日,一则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新闻让我感慨良多。这位女孩从初三开始,连续六年徒手背扛一百多斤的冰箱爬楼送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重量。面对记者采访,她表示:“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帮助家里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爸爸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以后我也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这位女孩让我明白了,生命的重量,不是负担,而是成长;生命的价值,不是轻松,而是在于付出。

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常常觉得压力太大,负担过重?我们总是为了学习、工作、生活而忙碌,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喘不过气来。然而,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当我们觉得生活负担过重时,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承受这生命之轻。

那么,如何去承受这生命之轻呢?我想,首先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机会。当我们学会珍惜,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其次,我们要学会付出。付出我们的关爱,付出我们的热情,付出我们的努力。当我们学会付出,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有意义。最后,我们要学会承担。承担我们的责任,承担我们的义务,承担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学会承担,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充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渐明白,生命的重量,不是负担,而是动力;生命的价值,不是轻松,而是在于付出。正如那位大二女生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承受生命的重量,用自己的付出诠释生命的价值。

总之,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我们要学会承受生命的重量,珍惜生活的每一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生命的舞台上,用自己的付出,去诠释生命的价值,成为自己生命中最坚强的后盾。

【阅读拓展】

(一)家

  农场坐落于萨默塞特郡群山间的某个山谷中。一幢老式的石头房子,旁边是牲口棚、禽畜的圈栏和几间外屋。大门上方刻着农场建成的年份:1673年,用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优雅字体。而这房子本身,经历了风吹雨打,俨然和遮蔽它的树木一样,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屋前是座精致的花园,和外面的大路通过一条林荫道连接,两排榆树长得如此华美,即便放在名门望族的豪宅前也是难得的。住在这个农场里的人和他们的房子一样,稳重、剛毅、朴实,只有一件事他们愿意吹嘘,即他们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生与死都在这里,自农场建成之日起,未曾断绝。周围的土地他们也耕种了三百年。

  乔治梅多斯今年五十,比妻子长一两岁,正值壮年,他们都是高贵、正直之人。他们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也都外形俊美,体格健壮。他们清楚自己立身于世的根本,并且为之自豪。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团结的家庭:他们欢乐、勤恳、和善,遇事听从长辈的决断。这种生活有一种确凿无疑的美,就像贝多芬的交响乐和提香的画。他们不但幸福,而且配得上他们的幸福。

  不过这家的一家之主却不是乔治梅多斯,而是他的母亲。老太太七十岁了,身材高挑,腰板也还直挺,气质高贵。花白的头发,脸上皱纹虽不少,但眼神明亮又锐利。她的话在家里和在农场上就像是律法,但她也不乏幽默;她管家虽然专断,可也充满温情。人们常被她逗得发笑,然后把她风趣的话不停地传播开去。老太太的确是不同凡响之人。像她那样和善的人本来就少有,她还对荒唐好笑之事那么敏锐。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乔治太太喊住我,一脸慌张的样子。(我们只认一个梅多斯夫人,就是她的婆婆。)“你知道今天谁要来吗?”她问我,“乔治梅多斯叔叔。你知道,就是那个去了中国的乔治。”

  “咦,不是说他已经死了吗?”

  “我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

  乔治梅多斯叔叔的故事我已经听了不下十几回。大概五十多年前,当梅多斯夫人还是埃米莉格林的时候,乔治梅多斯叔叔和他的哥哥汤姆梅多斯都曾追求她,后来她选择嫁给汤姆,乔治就远赴他乡了。

  他们听说他到了中国的沿海地区。有二十年的时间,他时不时寄礼物回来,然后就断了消息。汤姆梅多斯去世的时候,遗孀写信通知小叔,也石沉大海。最后他们只能推断乔治已经死了。但两三天前,他们收到了朴茨茅斯一个“海员之家”女主管的信,看后都大为惊诧。照信上说,过去十年乔治梅多斯因为风湿病,行动不便,一直由“海员之家”照顾,现在他觉得来日无多,想再见一见自己出生的房子。他的侄孙阿尔伯特梅多斯已经开着福特车去朴茨茅斯接他,下午就会回来。

  “你想啊,”乔治太太说,“他已经有五十年没回来过了。他甚至还没见过我的那位乔治,等生日一到他就五十一了。”

  “梅多斯夫人怎么说?”我问道。

  “你也知道老太太的脾气,她就坐在那里,自顾自笑了笑。她只说:‘他走的时候可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只是没有他兄长那么沉稳。’那也是她选择汤姆的原因。她还说:‘不过现在他也应该平和些了吧。’”

  乔治太太邀请我下午去见见那位叔叔。她以为既然我们都去过中国,肯定有一些相通之处。当然,我接受了。下午一进门,我就发现他们全家人都聚齐了:在那个石砖铺地的大厨房里,梅多斯夫人还是挺直了脊背坐在炉火边的老位子上,而她的儿子、儿媳,以及他们的孩子都坐在桌边。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老太太穿上了自己那身最好的丝绸长裙。壁炉另一边坐着一个老头,蜷缩在椅子里。他很瘦,皮肤挂在骨架上,好似一件过于宽大的西服;蜡黄的脸上都是皱纹,牙齿基本就没剩下几颗。

  我和他握了握手。

  “真高兴您能顺利到达,梅多斯先生。”我说。

  “梅多斯船长。”他纠正道。

  “他是走过来的,”他的侄孙阿尔伯特告诉我,“车到大门口的时候,他要我停车,说他想走走。”

  “你要知道,我已经两年没下床了,是他们把我从床上抱到车里的。我以为我永远都不能走路了,可当我看到那些榆树,就想起我父亲当年那么在意这些树,忽然觉得我又能走了。五十二年前我离开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道,现在我又沿着它走回来了。”

  “要我说呀,你又在犯傻了。”梅多斯夫人说。

  “对我有好处,我有十年没觉得自己这么强健了。埃米莉,我肯定得把你先送走了。”

  “你净会吹牛。”她回答道。  

  我猜有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大家没听过梅多斯夫人的教名了,我还微微惊了一下,感觉好像这个老头刚刚是对老夫人无礼了。老夫人看着小叔的时候眼里带着伶俐的笑意,而老头一边和嫂子说话,一边笑得露出空空的牙床。看着这两位老人,我有些异样的感触,想到很久之前,他那么爱她,而她却爱着另一个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当时的心情,是否还记得当时对彼此说过的话。不知道对梅多斯先生而言,看到这位老太太,想到自己曾经因为她离开了世代定居的土地,抛弃了本属于自己的财产,过了一辈子流浪的生活,会有怎样不寻常的心思。


展开余文
  “您结婚了吗,梅多斯船长?”我问。

  “我可不结婚,”他笑着说,声音一直有些抖,“我太了解女人了,哪里还会想娶一个?”

  “你说是这样说,”梅多斯夫人呛道,“要是有人跟我说,你这些年养过半打的黑人妻子,我也不会吃惊的。”

  “埃米莉,中国女人可不黑啊,这糊涂话可不像你说的,她们是黄种人。”

  “可能你自己也就是这么黄起来的吧,刚才见你,我心里想:他是得了黄疸病吧?”

  “埃米莉,我说过非你不娶的,所以我就没有结婚。”

  他说这话时听不出有悲情和怨恨,仿佛只是陈述一件事实。语气中有一丝得意。  

  “要是你真娶了我,恐怕早后悔死了。”她回道。

  我和老头聊起了中国。

  “我对中国任何一个港口的熟悉程度,都超过你对你大衣口袋的了解。只要船能到的地方我都去过。我当年见过的事情,你在这儿坐六个月,我都未必能讲完一半。”

  “要我说,有一件事情你始终没干成,乔治,”梅多斯夫人说,眼神中的笑意依然像是在嘲弄他,但也很温暖,“就是你从来没挣着大钱。”

  “我不是会存钱的人啊。挣了就得花,这才是我的座右铭。但我要替自己说一句:要是让我选的话,我这辈子还是愿意照这样再活一遍。世上又有几个人能说这句话。”

  “的确不多。”我说。

  我看着他,心里满是仰慕和敬意。他是一个牙齿残缺、不能行动、身无分文的老头,但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因为他过得很快乐。我走的时候他让我第二天再来看他——我对中国那么感兴趣,他可以把那些我想听的故事一个个全讲出来。

  第二天一早,我琢磨着可以去问问老头是否愿意见我。我沿着那条美不胜收的林荫道走到花园中,梅多斯夫人正在摘花。聽到我跟她问好,她站起身来,怀里是一大捧白花。我瞟了一眼房子,发现百叶窗都合起来了。我有些意外,因为梅多斯夫人向来喜爱阳光。

  “等你入了土,有的是时间享受黑暗。”她经常这么说。

  “梅多斯船长好吗?”我问道。

  “他一向是个胡乱行事的人,”她回答我,“早上莉齐给他送茶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死了。”

  “死了?”

  “对啊。睡梦里走的。我刚刚摘了些花想放到他房间里。不管怎样,他能在老房子里过世也是好的。对梅多斯家的人来说,这可是大事。”

  昨天夜里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说服老头就寝。他回顾自己漫长的一生,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讲给大家听。他回到老房子很开心,能完全靠自己走完门前的林荫道更是让他自豪不已,说他最起码还要活二十年。但命运还是仁慈的:死亡把句点放在了正确的地方。

  梅多斯夫人闻了闻臂弯中的白花。

  “好了,最起码他能回来,我很高兴。”她说,“其实吧,自从我嫁给汤姆,乔治又离家之后,我一直不太确定自己是否嫁对了人。”

(二)施恩与报恩

  偶然翻阅《史记》,在《秦本纪第五》篇中看到这样一段记载:九月壬戌,(秦穆公)与晋惠君夷吾合战于韩地,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鸷。穆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穆公,穆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穆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转换成白话文,意思是秦穆公当年曾经宽恕了吃了他所丢失的好马的三百多岐下之人,后来当自己被晋军围困时,岐下之人知恩图报,不仅解了晋军之围,而且活捉了晋国国君。这个故事是史书中较早记载施恩与报恩的例子,而在以后的史书中若要寻找这样的例子,则如过江之鲫。

  仔细探究,秦穆公的施恩与岐下之人的报恩应该说是不对等的。当初,穆公宽恕岐下之人并赐之以酒,其目的并不是想着有被晋军围困之日,更不会想到解救自己的定会是岐下之人。所以说,做为秦穆公,他的施恩行为是无意识的自觉行为。而做为岐下之人,他们的报恩行为应该是有意识并铭记于心的,若不然,怎会有“驰冒晋军”即冒生命危险解救穆公的行为。  

  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个事例: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施恩者虽是一臂之力可能自己已经忘却了,但他的行为却在受恩者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感激。  

  当下社会,施恩与报恩也比较普遍,但好多已经变味。许多人在施恩与报恩之间画上了等号。施恩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回报,或是利益上或是声誉上。施一恩就要图一报,施小恩图小报,施大恩图大报,现在施恩就力求当下回报,要不就感觉到“吃亏”,不然下次遇到,就会“悄悄走开”。这种一次性的恩与报成了一种“交易”,觉得不对等就不“划算”。当然,也有一些受恩者对别人的恩惠无动于衷,不知感激,不知回报,真正成了人们痛斥的“白眼狼”。也有一些受恩者,谁施恩,我报答谁,你施一恩我报一恩,一清二楚“两讫”了。这种施恩与报恩意识是对传统美德的扭曲,是认识上的一种错位。  

  在施恩与报恩上,可以说两千多年前的秦穆公和岐下之人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我们期盼的是施恩者的广泛的无意识施恩行为和受恩者的广泛的有意识的回报行为。因此需提倡见难相帮,见义勇为,并且将这种行为当作一种自觉的非功利行为,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如佛家所说广施善行、广结善缘那样,过后也便心静如水,象风吹细沙一般慢慢的淡化掉。而做为受恩者,则应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态度和决心,不忘别人的恩惠,不光要报答别人的恩惠,更要由受恩者转换为施恩者,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施恩与报恩,乃人伦传统中的美德,需要从我做起,手把手地传递,如是则靠近亚里斯多德的一个判断,即美德即知识。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老手表: 100 英镑的典当

圣诞夜终于来临了。大街上火树银花,人们喜气洋洋地往家里赶。南大街上的一家修理钟表的店铺依然灯火通明,满头银发的店主雷恩正在调整壁炉上的时钟。

8点整,瑞士工匠制造的杜鹃和跳舞小人从时钟的小木屋中跳出来,好像对其他几十座时钟示意,不能让这欢聚的时刻无声无息过去。顿时,所有的钟都敲打起来,一场美妙的大合奏开始了。雷思望着这番热闹的景象,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虽然他根本听不见时钟的乐声。

雷思生下来就听不见声音,被父母遗弃,一位善良的老钟表匠收留了他。老钟表匠有个可爱的女儿露西,她和雷恩一样两耳失聪,但这并没有让她的父亲感到失望,他带着露西和雷恩学习修理钟表的技术。老钟表匠一直试图告诉这两个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听觉,但是在触摸精巧时针的颤动的时候,他们会比一般的孩子更有灵感;虽然无法与这个世界直接沟通,但是他们的心灵会因此而充满包容和关怀。

雷恩和露西结婚了,他们开了一家钟表店,店铺逐渐搬到了闹市。他们的勤奋和热心赢得了许多顾客,钟表店的生意蒸蒸日上。

此刻,露西正在后院准备圣诞晚餐,雷恩还在店铺忙碌着。他想,也许这个时刻还有人需要他们的帮助呢!直到感觉到威斯敏斯特大钟传来的振动,他才抬头仰望着店铺里的时钟。雷恩起身准备关上玻璃门。

忽然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向店铺走来。那人20多岁的样子,身着单薄的夹克衫和牛仔裤,两眼露着凶光。雷恩慢腾腾地把账本推到柜台后面的另一端,尽力不露声色,抑制愈来愈强烈的不安。

雷恩注意到那人插在上装右口袋中的手,那只手在不安地颤抖着。“也许那里面有一把手枪。”雷恩想,“要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惊动露西。”

来人靠近雷恩,用低沉的声音说:“快把钱拿出来,圣诞节生意一定不错!”他狠狠地瞪着雷恩。对付这样一个店主,他确信可以在10分钟内得手。

雷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朝那张紧绷着的脸微笑了一下,用手指指自已的耳朵,摇摇头。那人露出吃惊的神情,他显然没有预料到这家店主居然没有听觉,此刻他就是暴跳如雷,恐怕雷恩也无法听见他的吼声。

两个人一时都手足无措,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这样对峙着,空气中凝结着紧张的气氛。那人不想惊动外面的行人,雷恩也不能惊动屋后的妻子,她胆小,他不愿让她受到任何惊吓。

年轻人的手足无措让雷恩感到他其实并非穷凶极恶,他显然和自己一祥紧张。雷恩忽然发现他的腕上戴着一块手表,那是一块老式手表,价值不超过5英镑,但这已经是他身上比较值钱的东西了。雷恩注意到那块表的外壳破损,指针也不动了,这让他有了主意。

雷恩指了指那人手腕上的手表,做了一个摆手的姿势,顺手拿起修理手表的起子。“难道他要帮我修理这块表吗?”那人变得有点尴尬。雷恩用尽量温和的眼神望着年轻人。雷恩明白,是穷途末路把这个年轻人逼到了店中。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有些人却被贫穷激起了邪念,这让他的心中生出了一丝同情。

那块损坏了的表很普通,不过此时却拥有巨大的力量——它使两个人保持平衡,也使雷恩争取了摆脱困境的时间。

大钟滴答滴答地响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雷恩的手灵巧地舞动着,他的举动让人感觉这块表价值连城。这似乎博得了那人的信任,他的手从裤袋里拿了出来,气氛不再如刚才那般沉重了。他甚至开始饶有兴趣地望着雷恩修表。

雷恩故意没有补上最后一个细微的零件,指针依然无法正常走动。他耸耸肩,叹了口气,放下手表。显然他已经尽力了,这块表好像实在顽固得令人难以修复。

在年轻人疑惑的目光中,雷恩十分抱歉地指了指放满挂表和怀表的“典当柜”。这里其实并不是典当铺,但一些人把心爱的东西放在他面前要求典当时,他就于心不忍地收下了。货主来取东西,只需付给雷恩收货时付的同样价钱,不用付分文利息就可赎回了。

雷恩打着手语告诉他,自已实在无能为力,但是如果他愿意典当这块手表,自己会按它的价值付给酬金。雷恩从衣袋里拿出一张100英镑的钞票塞在那人的手中,同时镇静地打开典当柜,把那块手表放在了柜中比较显著的位置上。


展开余文
年轻人握住钞票,望着这位仁慈的钟表工,心里充满了感激,他明白这块表值不了5英镑。

雷恩望着年轻人远去的背影,欣慰地笑了。火鸡的香味从后院传了进来,他可以坦然享受妻子的好手艺了。

3个月后,雷恩的钟表铺收到了一张100英镑的汇款单,上面还附着一行字:“我现在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薪水很少,但是可以养活自己了。感谢您给我典当了那只手表,愿好人一生幸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第三段承接上文,非常自然地介绍了雷恩的身世,第四段交代了雷恩开钟表店的状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那只手在不安地颤抖着”“朝那张紧绷着的脸微笑了一下”“他耸耸肩,叹了口气”等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特征与心理。

C.小说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站在故事之外,以第三人称视角,向人们讲述了圣诞夜来临时修理钟表的店铺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更客观,更真实。

D.小说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描写雷恩时既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的视角来进行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老钟表匠对雷恩有独到乐观的评价,事实证明他“比一般的孩子更有灵感”,更加“充满包容和关怀”,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与解析

1.D

2.(1)灵感:①特指对修理钟表,能感知钟声振动时间变化;②能把钟表店生意做得蒸蒸日上也是证明。

(2)包容和关怀:①温和的眼神看着年轻人,认为是贫穷让他有了邪念,同情年轻人,100英镑典当价值5英镑的手表,帮助年轻人。②不是典当铺,但一些人把心爱的东西放在他面前要求典当时,于心不忍地收下了。货主来取东西,不收分文利息。

3.观点一:不多余。

(1)从情节角度,“典当”一词,照应标题,使结构更加严谨。

(2)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年轻人寄给雷恩100英镑,说明他受到感化,而自食其力,侧面烘托出雷恩形象。

(3)从主题角度,雷恩的仁善之举,意义重大,可以挽救他人,让人感到社会的温暖,突出了主题。

观点二:多余。

(1)从情节角度,小说倒数第二段,照应前文,妻子准备圣诞晚餐,结构已经很完整。

(2)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小说倒数第三段年轻人的感激,倒数第二段雷恩欣慰地笑,已经透露出雷恩的仁善让年轻人改变的结局,从而生动地塑造了雷恩形象。

(3)从主题角度,委婉含蓄地表达仁善之举,可以挽救他人,让人感到社会的温暖,让人回味无穷。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4届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由2023年11月温州“一模”语文作文题看辩证思维落地运用
下一篇: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共享真实,悦纳自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