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4 2023-12-09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6《藤野先生》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线索,体会鲁迅的爱国情怀。(重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难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鲁迅鲜明的人生态度。(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下表梳理已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回望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对鲁迅人生态度的影响。
人物 作品 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 对鲁迅人生态度的影响
长妈妈
寿镜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寿镜吾表面严厉实则和蔼,方正博学、宽容淳朴,让童年鲁迅感悟到读书的快乐,且达到神往读书的境界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藤野先生给予求学的鲁迅无私关爱和热情鼓励,他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刻影响着为国家民族而艰苦探索的鲁迅
二、认识作者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坟》等。
三、初读课文,字词清单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绯红( ) 解剖( ) 不逊( ) 瞥见( )
诘责( ) 深恶痛疾( )
发jì( ) jī( )形 nì( )名 教huì( )
yǎo( )无消息
四、理清事件
1.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明确: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2.精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把握叙事线索(明线)和情感线索(暗线)。
事件 地点 感受
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对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充满厌恶
初到仙台的见闻 作为弱国子民内心心酸
添改讲义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激发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坚定改变国民精神的信念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了解裹脚
“匿名信”事件 弃医从文的经过
“看电影”事件
离别后对先生的怀念 为改变国民精神充满斗志
线索 明线:怀念先生 暗线:爱国之情
3.阅读第6—10段,思考: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描写方法 相关语句 人物特点 手法
外貌描写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生活俭朴 白描
动作描写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治学严谨
语言描写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语调,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幽默亲切
展开全文阅读
衣着 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生活俭朴、不修边幅 侧面衬托
4.细读第11—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性格。
①语言:“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拿来我看!”
明确:语言描写、感叹句,更能表现先生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中的“添改”能不能改为“修改”或“订正”?
明确:不能。“添改”,即增添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遗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的份内的事。表现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②请你为下面这句话提供朗读表演的建议。
语言:“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建议:因为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主动、和蔼地给鲁迅指出错误,表现出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朗读时,“你看”“自然”“的确”要读出亲切感,体现出先生对待学生亲切和善的态度,“然而”“不是”“全照着”要注意重读或拖长,进行强调,体现出先生治学严谨(尊重科学)、循循善诱。
③试比较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原文:“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改句:“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明确:说“敬重”而不说“迷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总算”表明了先生对鲁迅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④“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在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品析“叹息”和“看一看”的作用)
明确:“叹息”是先生对中国女人裹脚的同情和遗憾,表现先生的心地善良。“看一看”表现了先生的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小结:
本文运用正面刻画、侧面衬托、反衬的手法描绘了作为学者藤野先生在作者心中的“伟大”形象:
个人生活角度: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治学角度(作为学者):正直热诚、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认真求实。
对待学生态度(作为老师):热情真诚、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五、课后拓展
联系实际,说说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明确:鲁迅的人生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当个人利益、个人感情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产生冲突时,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根据国家、民族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生活俭朴、
藤野 纠正解剖图——严格耐心 正直热诚、
先生 关心实习——热情真诚 治学严谨、
了解裹脚——求实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体会鲁迅的爱国情怀。(重点)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鲁迅鲜明的人生态度。(难点)
教学方法:1.讨论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链接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野先生。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要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二、深入背景,升华伟大
1.阅读第1—5段,思考:在东京、到仙台鲁迅的心情或境遇怎样?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明确:在东京——内心充满失望、痛苦和愤懑;
在仙台,让作者印象深刻的两个地名是什么?为什么会印象深刻?
明确: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受到优待——民族自尊心受到重创。表现他的爱国情怀。
阅读第1—5段,思考:在东京、到仙台鲁迅的心情或境遇怎样?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重创。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的出现给了他一丝温暖和希望!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正面衬托藤野先生)!
2.阅读第24—31段,思考:鲁迅是怀着什么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
明确: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表现他的愤慨、悲伤。
鲁迅是怀着什么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这两件事带给鲁迅怎样的影响?
展开余文
明确: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阅读第24—31段,思考:鲁迅是怀着什么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这两件事带给鲁迅怎样的影响?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日本学生内心充满民族偏见,反衬出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没有民族偏见的博大胸襟: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心理背景: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
社会背景: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3.朗读第37段,讨论:为什么他“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明确: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没有民族偏见,无私真诚的帮助;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中国医学进步;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医学无国界。
三、对比手法,赏析思考
《藤野先生》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明鲁迅鲜明的人生态度。请参照①—④,将⑤补充完整。并参照示例,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从①—⑤中任选两处,做简要赏析。
[对比手法]
①麻木与狂热——中国民众的麻木与日本学生的欢呼
②警醒与狂妄——“我”的民族自尊心与日本学生的狂妄
③享受与艰苦——清国留学生的浮华与“我”的坚毅爱国
④尊重与蔑视——藤野先生的尊重与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⑤模糊与认真——藤野先生生活的俭朴和治学的严谨
对比:②警醒与狂妄——“我”的民族自尊心与日本学生的狂妄
赏析:在“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中,日本青年学生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而鲁迅认识到民族衰落的根源,承受着弱国子民受歧视的屈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鲁迅寻找改变人们精神的道路。
对比:③享受与艰苦——清国留学生的浮华与“我”的坚毅爱国
赏析:清国留学生中,一些人不学无术、尽情享乐,鲁迅却抱定“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在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中,决意离开东京,去重新寻一处能安心学医救国的处所。
对比:④尊重与蔑视——藤野先生的尊重与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赏析: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与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而正是这种行为维护着在异乡的鲁迅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对比:⑤模糊与认真——藤野先生生活的俭朴和治学的严谨
赏析:藤野先生穿着不拘小节,会忘打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但他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帮鲁迅从头到尾添改讲义,连文法的错误也全都订正,他正直、治学严谨、工作认真的品质令人景仰。
四、比读两稿,揣摩修改用意
1.下面是鲁迅所写的部分原稿和改定稿,请仔细比读,结合课文内容,揣摩鲁迅这样修改的用意。
修改位置 修改内容 我的发现
比读A句和C句
将“新的先生”改为“陌生的先生”,将“新的讲义”改为“许多新鲜的讲义” 将“新的先生”改为“陌生的先生”更为恰当,“陌生的先生”强调的是 ; “新鲜的讲义”除了表示原来没有学过的讲义,“新鲜”还包含 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鲁迅修改文章注重用词的准确生动
比读B句和D句
将外貌描写改为“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增加了“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鲁迅改用这几个极富特征的词语,形象地勾勒了藤野先生的外貌。“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一句在全文有两处照应,一处是藤野先生在得知“我”肯解剖尸体时很高兴,用了“
”对“我”说话;另一处是“我”瞥见他的照片,回忆起他的样子,他似乎“
”。对藤野先生 “抑扬顿挫”说话细节的反复描绘,勾勒出他鲜明的形象特征,这也与藤野先生 的性格相符
比读E句和F句
添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一句 添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把语意推进一层,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力量之大。“于是点上一枝烟”和前文“每当夜间疲倦”相照应,更凸显了鲁迅在藤野先生的影响下希望用行动改变国民精神的决心
2.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好在哪里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增加“花下”,具体说明了清国留学生的位置,将美丽的樱花与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增加“成群结队的”,突出了他们人员众多,招摇过市,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
“那是在学跳舞。”
增加“有一间的”,说明是一部分留学生,不是全部留学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语意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突出了跳舞的动作和声音巨大、嘈杂。“熟识”改为“精通”,突出作者的讽刺、厌恶之意。
五、课后拓展
1.比较下列材料和课文内容,请简要概括这些研究资料认为《藤野先生》中鲁迅回忆的哪些细节是“失真的”。
明确:①鲁迅回忆从东京到仙台的路上有个叫“日暮里” 的驿站;
②鲁迅回忆他到仙台时当地还没有其他中国学生;
③鲁迅回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 到过中国“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
2.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在文学创作时会如何处理“细节失真”的问题。
明确:在创作回忆性作品时,可以适当地虚构,虚构的前提条件是情感真实。
板书设计
生活俭朴、求实严谨
藤野先生 幽默亲切、认真负责→ 伟大(没有民族偏见) 为中国
循循善诱、无私关爱 为学术
教学反思:
--------------------------------
7《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母亲”的形象特点(重点)。
2.品读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戴和感激之情(难点)。
3.理解议论语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展开余文
二、作者简介
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求学,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领导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他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三、写作背景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于1944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6岁。3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朱母锺太夫人传略》。朱德同志深感母亲的养育之恩,写下本文,并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 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公祭,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四、字词清单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佃农( ) 溺死( ) 劳碌( ) 衙门( ) 妯娌( ) 勉强( ) 横蛮( ) 差役( )
祖jí( ) 迁xǐ( ) 慰miǎn( ) 和mù( )
豪shēn( ) 不chuò劳作( )
五、整体感知
1.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母亲生活的艰难,想一想朱德的母亲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写下表。
生活的困苦 母亲的做法 朱德的叙述 母亲的品格
家务劳作的繁重 “母亲是个好劳动”“天不亮就起床” 勤劳朴实
人际关系的复杂 不打骂子女,不同人吵架,同情贫苦的人 “极能任劳任怨”“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豪绅地主的欺压 不灰心,节衣缩食支持“我”靠读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2.作者在回忆往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说说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母亲的言传身教
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任劳任怨,热爱劳动,教“我”知识
六、赏析语言
课文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使用的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包含深情。请仿照示例,再从文中找出两处并进行赏析。
示例: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赏析:“永远”一词承载着作者真挚的情感:爱是永恒的精神力量。句子近乎对称,述说母子间相互牵挂的情感,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份永远的怀念之情。
摘录: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赏析:“这样”指母亲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整日”意味着辛苦的劳作从早到晚,透露出作者对母亲辛劳一生的慨叹与感激。
摘录: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赏析:别人“看也不看的饭食”可见家里生活条件的艰苦,能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背后是母亲的费尽心思和聪明能干,两相比较,透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与赞美。
摘录: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赏析:“一分钟”意味着休息时间都没有,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透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之情。
七、赏析议论句
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仿照示例,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议论语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赏析:作者用两个“不”字,双重否定,一方面强调了中国农民朴素善良的本质,另一方面揭示了他们在旧社会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这是作者作为农民的儿子的深切反思,也预示着下文投身革命、反抗压迫的必然性。
原句: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赏析: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朴素教育的感激;另一方面也表明作者对革命事业的深刻认识:生产劳动的知识和追求光明的意志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
原句: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赏析:作者认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都如母亲一般勤劳朴实,正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也正在创造着历史,引出下文报答母亲的诚恳愿望: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八、比较阅读
阅读邹韬奋《我的母亲》和老舍《我的母亲》,试着从塑造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三个角度,将这两篇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完成下页的表格。
文章 母亲形象 写作手法 语言风格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支持革命,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邹韬奋《我的母亲》 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 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
板书设计
痛悼母亲逝世 对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反抗压迫 的爱戴
报答母亲 与感激
教学反思:
------------------
8《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和铺陈、白描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重点)。
2.学习细节描写和先抑后扬的写法(难点)。
3.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定时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列宁曾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谁?
二、介绍传主
1.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他的思想,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奋斗与彷徨中寻求新生活。
2.托尔斯泰的名言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战争与和平》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安娜·卡列尼娜》
三、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大师》等。
四、文体常识
人物传记,即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生动)的特点。
五、写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之际访问俄国。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六、字词清单
1.给加点字注音
胡髭( ) 鬈发( ) 长髯( ) 两颊( ) 黝黑( )
锃亮( ) 酒肆( ) 藏污纳垢( ) 可憎( )
正襟危坐( ) 颔首低眉( ) 粲然笑意( ) 直戳要害(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粗cāo( ) 崎qū( ) 平yōng( ) 粗bǐ( ) 这fù( ) zhì留( ) 愚dùn( ) 禁gù( ) 蒙mèi( ) 器yǔ( ) 轩áng( ) 胆qiè( ) jí将( ) 诚huáng诚恐( )
gān gà( ) 甲zhòu( ) 广mào( )无yín( )
七、外貌特征
1.用上学期学过的略读方法再次阅读课文(包括旁批及“阅读提示”),在横线上填写体现其特征的词语(尽量用原文词语)。
脸膛黝黑,皮肤 ,鬈发 ,眉毛 ,狮子鼻塌塌的,招风耳很难看,嘴唇 的,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 ,甚至 。
作者说他的眼睛“能看透事物本质”,说明他能看清真相,眼光 ;作者又强调它们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有感情的一双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2.这篇传记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写起,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先极力体现他长相的 ,描写了仰慕他的人初次见到他时都会有 的心理落差,其实是为了展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他的 之情。我们在上学期所学的鲁迅散文名篇《 》中也接触过这种写作方法。
八、比喻和夸张
1.默读课文,根据要求填写下表,体会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手法的妙处。
能表现人物形象粗鄙的本体和喻体 能表现人物形象伟大的本体和喻体
脸膛——树皮
目光——钢刀
作者这样运用比喻手法的妙处
2.学习课本第42页关于“夸张”的知识,再参照示例,从课文中摘录两个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并选择其中一句进行赏析。
示例: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赏析:
摘录:
赏析:
九、课堂小结
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印象深刻。
夸张的表达效果:特征突出,印象深刻。
板书设计
反衬
丑 美
崇敬赞美
形 先抑后扬 神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铺陈、白描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重点)。
2.学习细节描写和先抑后扬的写法(难点)。
3.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铺陈和白描
1.结合知识卡片,从课文中摘录两处运用铺陈手法的句子,并仿照示例,用波浪线画出句中有关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示例: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摘录:
赏析:
摘录:
2.许多作家在描写人物时会运用白描手法。参照示例,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然后比较铺陈和白描手法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补充:
探究结果:白描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过多渲染;铺陈手法详细地、反复地描写事物,情感表达丰富细腻。作者前半部分极力表现其外表平庸,是为了与后文表现托尔斯泰灵魂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给读者以情感的冲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细看眼睛
1.精读课文中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参照示例,摘录两处描写或评论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并选择一句进行品析。
示例: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品析:运用夸张,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以及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摘录: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品析:
摘录: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品析:
2.像列夫·托尔斯泰眼睛这样的人,不幸福的原因有哪些?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并结合课文及下面的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我选 。
三、主旨小结
本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极力铺陈,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四、单元小结
篇目 选材角度 表现手法 突出主题
《藤野先生》
《回忆我的母亲》
《列夫·托尔斯泰》
五、拓展延伸
1.刻画人物肖像的方法一: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描写;
方法二:侧面烘托写周围人的想象、感受;
方法三:先抑后扬,多种修辞手法。
2.模仿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描写贝多芬的外貌。
3.模仿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鲁迅的眼睛。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特征:平庸甚至粗鄙(铺陈)——让人失望(抑)
眼睛:①犀利、敏锐、深刻; 崇敬
②蕴含丰富感情; 不同寻常(扬) 赞美
③威力巨大:批判现实。
教学反思:
-------------------------
9《美丽的颜色》教案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镜头(重点)。
2.理解作者多次引用记录,展示心理路程的写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难点)。
3.感受科学家的艰辛,领略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培养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她是唯一一位仅隔八年的时间,分别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的著名科学家。
爱因斯坦评价她: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她是——居里夫人。
二、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法国科学家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次女。
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法国作家。
居里夫人去世三周年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
三、背景链接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比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比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四、字词清单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猝然( ) 镭( ) 钋( ) 沉淀( ) 热忱( )
窒息( ) 简lòu( ) chì热( ) zhòu雨( )
吹xū( ) jiǎo拌( ) 清xī( ) 轮kuò( )
jǐn shèn( ) yíng光( ) róng化( ) 筋pí力尽( )
五、初窥情境
划出文中能体现居里夫妇科学探索的艰难、坚持和幸福的词语。
科学探索的艰难的词语:
科学探索的坚持的词语:
科学探索的幸福的词语:
六、概括镜头内容
围绕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作者描绘了哪些动人的镜头?
镜头的背景 镜头的内容
炼制沥青铀矿
不停地搅拌沥青
工作的间歇时刻
夫妻间的工作讨论
夜晚 陪伴孩子入睡
七、确定镜头底色
居里夫妇在棚屋中,寒暑四年里的其他镜头,又是什么颜色的?
镜头:
原文:
批注:
八、感受情感
1.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赏析:作者在展现居里夫人( )这一镜头时,将母亲的工作比作是“一家工厂”,并不是运用( )的修辞手法,而是客观的写实,准确展现了母亲(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 )的科研精神的( )之情。
2.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没有失掉勇气。
赏析:作者在叙述父母的漫长工作时,用( )的口吻,将日、月、年的变化连接在一起,写出了父母( )和( ),表达了作者对父母( )地投入工作、( )的毅力的( )。
3.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
赏析:作者将父母的工作比作是“反自然”,写出了父母( )、( ),表现出作者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 )和( )的赞美。
九、思考镜头内涵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
⑴这两段文字和课文中描写的哪两个镜头相符?
⑵选一则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没有选用这段文字作为这个画面的“画内音”。
我选 。分析:
十、问题探究
1.文章标题“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2.你觉得居里夫妇成功的主要秘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秘诀:
启示:
板书设计
工作环境:简陋棚屋、夏天燥热、冬天寒冷 热爱科学、不畏艰难、
美丽的颜色 工作情况:辛苦劳累、经年累月、不知疲倦 勇挑重担、不辞辛苦、
工作成果:颜色美丽、自动发光 坚持不懈、淡泊名利
教学反思:
政哥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藤野先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4高考作文审题训练:中华文化的整体思维与现代科学的分析方法
下一篇: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