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52 2024-06-25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乡土中国》各章要点概括(学考复习)
《乡土中国》各章要点概括
第一章 “乡土本色”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
3、中国社会分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前者依赖于血缘和地缘的融合,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后者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是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第二章 “文字下乡”
1、乡下人被城里人视为愚蠢是因为不识字,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乡下生活其实并不需要文字。由于太过熟悉,很多东西并不需要表达的那么清楚也可以被理解,因此文字的意义并不那么大,甚至连语言都不是必要的,正如母亲可以理解婴儿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音节与哭泣一样。
2、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乡下人面对面接触,所以无需文字。
3、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契约关系,约定俗成的习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些习惯是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人与人之间不需要语言沟通,也能心领神会。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1、乡土社会是有语言无文字的社会。
2、文字是承载记忆的工具,然而由于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从出生到死都在一个地方,不轻易迁居),人们所遇到的事情大体相同,解决方法也大体相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经验没有多到需要用文字来帮助记忆,只是用语言就够了。
第四章 “差序格局”
1、差序格局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
2、团体格局是指以契约精神为行为规范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格局。
3、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则是界限模糊的差序格局。
4、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的差序格局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5、儒家的“推己及人”就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1、差序格局是由无数的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格局,因此存在道德双标(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2、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平等公正,不存在道德双标。
3、乡土社会的传统道德体系中欠缺不分差序的“兼爱”观念,也欠缺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所谓“孝悌忠信”这类道德要素都只是针对私人关系, 而非针对团体。
第六章 “家族”
1、西洋家庭主要是生育儿女,其他经营的事务很少。而在中国,由于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乡土社会中的夫妻关系更加注重事业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家庭的经济来源,更多的是为了维护社群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2、西洋社会中,夫妇是家庭的主轴,经营生育事务,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的安慰的中心。
3、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和婆媳,而夫妇之间感情淡漠,原因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都拉了进来,比如新年祭祖等风俗。
4、中国家庭中,夫妇间讲究相敬,女子要三从四德,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是家庭生育功能之外的事业。
第七章 “男女有别”
1、乡土社会强调男女有别,因为感情淡漠能稳定社会关系
2、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而要想维持纪律就必须排斥男女私情。
3、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传统社会中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的很多,异性间的交往比较少。现实生活中,男女私情是不被允许的,夫妻关系应为举案齐眉,如李清照与赵明诚。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容易明白《百合花》中刚参加工作的通讯员为何在女性面前表现得如此“忸怩”。
4、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要求男女授受不亲,在家庭事业方面夫妇要分工合作,不追求情感方面的契合。
第八章 “礼治秩序”
1、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什么是礼?“礼不是礼貌,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与法不同,法靠有形的权力来维持,而礼靠长期沿袭下来的无形的传统来维持。
2、礼治秩序是一种以道德和礼仪为基础的社会规范体系。这种秩序的维护主要依赖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而不是严格的法律制裁。
3、在乡土社会中,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是礼治秩序的核心。长辈有权对晚辈进行教诲和指导,而晚辈则有义务尊重和维护长辈的尊严。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也是礼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全文阅读
4、乡土社会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应对的是一年四季,请教老人会知道所有,而且有效,依照着做就行,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就是礼治。
第九章 “无讼”
1、本篇主要解释为什么乡土社会追求“无讼”。
2、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是对规矩的服从,理想状态是每个人自觉地认同和遵守规矩,内化为良心和习惯,不必有外在监督。因此乡村中所谓的调解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
3、乡土社会,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礼治秩序来调解。在乡土社会中,最理想的维持秩序的手段是教化而非打官司。
4、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产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法治秩序。
第十章 “无为政治”
1、对权力的传统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的“横暴权力”,这种权力以阶级斗争为特点;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合作之上的“同意权力”,这种权力以监督权利、义务与维持契约为特点。
2、现实中的政治通常是以上两种权力的混合,但在乡土社会中,因为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无为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3、乡土社会是由教化权力或长老统治的“无为政治”的社会,无为政治的本质是受各种条件限制作用下某种程度的“无能为力”。
第十一章 “长老统治”
1、长老是乡土社会中行使教化权力的主体。德高望重的长老因其积累的经验被众人承认,逐渐掌握了社会话语权。
2、长老权力之所以能长久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是由于乡土社会的封闭性和长幼有序的传统。在这种封闭化和礼俗化的文化背景下,长老因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而获得权威,成为村落代言人和领导者。
3、长老有强制年幼者教化的权力,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机会。长老权力虽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但在乡村礼俗的影响下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地位不易被撼动。
第十二章 “血缘与地缘”
1、血缘社会的特点是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并且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2、血缘社会中,人际关系依靠“人情往来”维持,不依靠权利和义务。
3、地缘社会中,人际关系依靠“契约”维持,不依靠人情往来。在商业活动中,陌生人之间订立契约,用信用和法律来保证契约的进行,完成权利和义务的准确清算。
第十三章 “名实的分离”
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上,名义上不容反对。随着社会变迁,“反对”慢慢被时间冲淡,变成了“注释”,即在维持长老权力的名义下注入了变动的实质,以求得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就是“名实分离”。
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
1、乡土社会中是由欲望指导行为,这种欲望是通过教化代代相传的(例如北方人喜欢吃大蒜,这并不是遗传,而是从小养成的)。巧合的是,这种由欲望指导的行为最后却能印合于人类生存的条件。这一切成立的前提是,社会变动的速率较慢。
2、如果社会发生剧变,人们便会发现过往的经验不成立,行为和目的之间出现了很大的距离。人们会逐渐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从而更加关注生存条件本身,即自己“需要”什么才能达到一个目的。(例如需要合理搭配饮食,以控制营养的摄入)。这是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是理性的介入。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乡土中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4年广州高三“二模”尹老师下水作文:盲目试错不可取,理性探索方为正
下一篇:
2024高考作文增分素材之《齐桓晋文之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鸿门宴》《拿来主义》《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示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