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高考范文
阅读:52 2024-08-27
标签:
高考范文
高三高考范文
问与答的迷思——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作文教师下水范文
文/尹瑞文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尹老师点评今年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命题遵循两个原则——普适性和独创性。普适是让考生有话可说,独创是防止套作。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的作文命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两条原则。
尹老师个人认为今年的作文命题近似于“情境作文”——
材料先设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一特定情境,再在上面叠加“答案快慢”与“问题多少”这一话题——学生只能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一限定的情境里思考“答案快慢”与“问题多少”的思辨性关系,如此既让学生有话可说也防止套作,还能凸显高层次学生的差异性。
今年的新课标II卷作文命题也是“情境作文”——材料先设定“太空之旅”这一特定情境,再在上面叠加“未知之境”这一话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情境下腾挪话题。
不排除两套卷子的命题者是同一批人马。
比起去年的作文话题“好的故事”,今年“答案快慢”与“问题多少”这一话题有着极为强烈的思辨色彩,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尹老师个人认为这体现了浙江、广东等经济大省正式启用新课标卷第二年后在作文命题话语权方面对全国卷的影响,这一影响将是深远的,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
(点评者:浙江省瑞安十中尹瑞文)
【审题立意】
材料关键词: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答案快慢、问题越来越少(多)
据此立意如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过于依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我们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名言素材】
(1)屠龙者终成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尼采
(2)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躯,必然会带出同样巨大的阴影。——余秋雨
(3)马能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电影《封神榜》
(4)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林语堂
(5)且将空虚从手臂间扔向我们所呼吸的空间,也许鸟群会以更诚挚的飞翔感觉到扩展开来的空气。————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6)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7)科学到了最后,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8)“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失去自我、失去想象力的人。——马尔库塞
【教师下水范文】
问与答的迷与思
(文/尹瑞文)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里写道:“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躯,必然会带出同样巨大的阴影。”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事物巨大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背面同样巨大的消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答案是否定的。【引出话题】
过于依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我们的问题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观点段】
何为问题?问题远不止是一道简单的疑问,问题是人类有限认知背后巨大的未知世界,问题是我们对宇宙永褒好奇心的动力,人类之所以于区别于万物就是因为问题不止——认知不止,问题不歇。【概念阐释段】
曾几何时,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各类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问题的确能很快得到答案,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其对 “夫妻肺片”“车水马龙”“胸有成竹”等成语含义的快速回答与“深刻理解”令我等叹为观止。
更贴心的是,AI在快速回答后还会抛出一句极具诱惑力的提示:“您对本次问答满意吗?如果不满意,请点此开启一次新的问答。”——答案的快速获取,绝不会减少问题,只会令问题越来越多。加之AI算命、AI换脸等有悖道德良俗的黑科技层出不穷,以致技术本身就成为问题的一部分。【驳论段】
归根结底,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类借其快捷定位答案的一门技术,迷信技术只会教我们沦落为马尔库塞笔下的丧失了否定、批判、超越能力的,失去自我和想象力的“单向度的人”。【重申论点】
电影《封神榜》说:“马能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
人有多少问题,是好奇心与想象力决定的。
林语堂说:“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与想象。”这一欲望是深植于人性之中的,它不会因为答案的易得而减少。比如看到了美丽的彩虹,除了赞叹它的瑰丽多姿,你有没有想过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听新闻中说电动车、手机充电时发生了爆炸,有没有好奇发生爆炸的原因?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人工智能可以“秒回”,但不会告诉你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能够告诉你的永远、永远是好奇心与想象力。正如雨果所言:“科学到了最后,便遇上了想象。”【分论点1】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问题的多与少本质上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看来,我们对世界的疑惑必然是与日俱增。如果把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比作一个巨大的圆圈,圆圈有限的内里部分是已知,圆圈外围无限的部分是未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越多,文明就越是进步,文明越是进步则圆圈越大,圆圈越大那么与外围接触的部分也就越大,未知必然越多。问题的多少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无关技术。【分论点2】
技术的进步只会令问题越来越多,但决不能因此而否定技术的价值。以技术为马,以人为驭,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轮,驱动文明的马车滚滚向前,方为正道。【辩证段】
当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AI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各类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此我们更应当保持理性,驾驭技术而不是被技术驾驭,如此方不负当下不负卿。【联系现实段】
郑崇波
标签:
高考范文
高三高考范文
问与答的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作文(未知之境)命题点评及教师下水范文: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下一篇:
2024年新高考1卷语文试卷真题逐题解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