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59 2024-08-18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高考议论文驳论段写法示例打渔(尹老师讲作文)
文/尹瑞文
简单地说,驳论就是批驳反方观点或错误做法,目的是为了反证己方观点之正确。
驳论段通常包含四个环节——分析原因、列举现象、指出后果、给出办法。
比如这篇考场作文《慢生活成就生活品质》
人们忙碌于快节奏的生活,其原因不外乎是为了实现高品质高效率的生活。快生活固然是一种合适的生活态度,但过犹不及。这种为了快而快,每日高速度、快节奏奔波劳碌成为城市工作生活的主旋律,诸多问题随之而来。亚健康、过劳死、抑郁症围绕在职场人士周围,反而无法实现真正高质高效的工作与教育。倘若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成为习惯,那无疑会使我们身心俱疲,错失了人生旅途中的美好风景。所以有必要放慢生活的脚步,用“慢”的理念去降低内心的浮躁,寻求一种内心富足,单纯的生活方式,以慢治快,体味生活真谛。(破:237)
拿来主义(鲁迅)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破:208)
六国论(苏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破:223)
让习惯性质疑刹车
曾几何时,我们从“偶发性”质疑变成了“习惯性”质疑;曾几何时,我们从为了真理和进步而质疑变成了为了“看人笑话揭人短"的质疑;曾几何时,我们从带着显微镜剖析问题的质疑,变成了戴着有色眼睛制造问题的质疑。“习惯性”质疑无非是群体的唇枪舌战的开杠和精神放空的逃避,却不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除了萝卜白菜价钱的流量经济外任何实质性的增进。如果任由习惯性质疑大行其道,这个社会的感动和信任将再也无处安放。质疑固然可以助我们拨云见日,但习惯性质疑,只会给我们的社会蒙上另一层阴影。
坚守文化阵地,牢记文化自信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同样,忘记民族传统文化也意味着对本民族的背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我辈当勿忘祖先创造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坚守文化阵地,守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揆诸当下,顺应世界潮流、追求文化的百花齐放确无可厚非,但也不乏有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热衷于“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究其根源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不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缺乏自信。君须记,一个民族一旦遗忘了传统民族文化,就如同一课参天大树失去了根,终归会枯萎;又如同一条大河失去了源泉,终归会干涸。这样的民族不会有未来,这样的国家不会有希望。
202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题: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认真对待“被定义”,积极进行“自定义”
诚然,“被定义”能助我们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但过度在意“被定义”极有可能令人失去自我,成为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行尸走肉”。就像《热辣滚烫》里的杜乐莹因为肥胖自卑而越发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定义”,处处忍让,处处委屈,换来的却是被闺密抢走男友,被教练骗去感情,被表妹害到跳楼,差点没命。为什么?因为她太在意“被定义”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杜乐莹一样,在经历低谷挣扎以后,才懂得“自定义”的价值和意义。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心态;“让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策略。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端正心态,清风自来
揆诸当下,我们时常采取各种策略,试图让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时,却不知已经本末倒置。就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农夫山泉事件”:有人巧妙地利用了网民的爱国心态,采取祸水东引、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策略对钟睒睒及其创立的农夫山泉进行了精准“狙击”,给后者制造了无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所谓的“策略”虽然得利一时却永久地消费了网民朴素的爱国心态。当真相大白后,被误导的民众何以自处?何以面对被伤害的无辜者?始作俑者何以面对良心的问责?
展开全文阅读
2024年广州市高三“二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可以错”,但“要坚决地试”。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盲目试错不可取,理性探索方为正
揆诸当下,我们时常把“试错”与“创新”联系在一起——不容试错,何来创新?试错似乎成为创新的一个必然过程,成为一个值得鼓励的正面词汇。然而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试错”是有成本的,有些成本可能大到令人无法承受。国产新能源车问界向来标榜“创新”,号称“智能座舱,想撞都难”。然而202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高速上一辆问界车追尾前车,而后车门竟然锁死,导致施救人员无法进入,最终一家三口遇难。这起惨列的车祸警告我们,有些错是不能犯的,一旦犯了,便是永远。
【2024年3月杭州高三“二模”】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多次在网上浏览某类材料,大数据就会不断精准推送同类内容,贴心、便捷。人们通常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带来熟悉,带来安全感,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但也有人认为,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认知的闭合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避免“认知闭合”,破除“信息茧房”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从来不会盲目附和他人;而小人为了追求“和睦”而盲目附和他人,这样的“和睦”注定是虚假的。孔子这句话对当下很有启发:我们总是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但笔者觉得,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认知的闭合圈;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开认知闭合圈,破除“信息茧房”,以理性开放的姿态看待所有问题。
认知闭合是一种思维惯性的依赖,是认知的简化甚至僵化,其特点是盲目跟风而自以为是,本质上就是“信息茧房”的副产品。
揆诸当下,各种网络信息纷繁芜杂,时常有人消费群众的爱国情怀,在网络上暗戳戳制造各种所谓“正能量”话题,引流带节奏,诱导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炒作。比如最近的“农夫山泉事件”:一场对民营企业家宗庆后的纪念活动在某些人刻意引导下,竟然演变成对另一位民营企业家钟睒睒和其创立的农夫山泉的定向“狙击”,给相关各方制造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何者?因为认知闭合,跟风炒作的本质是我们陷入了“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信息茧房”。(驳论段)
由是观之,我们应该努力避开认知闭合圈,破除“信息茧房”,以理性包容的姿态直面所有问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喜欢简单,认为人生的追求是从“不简单”到“简单”。其实,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通往“简单”的路并“不简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踏遍千山万水,方见至简乾坤(58分)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人生长路漫漫,从不简单走向简单,经历种种不简单,收获景色清朗的终点站,是青年发展自我、赓续文明的永恒命题。时代浪潮翻涌、青年当踏遍千山万水,方见至简乾坤。
“简单”,不是拈轻怕重、避重就轻,不是求四问舍、心无远志,也不是畏葱不前、知难却退;“简单”,是一种克服无数困难后的豁然开朗,是一种坚守初心、心无旁骛的璞真,是一种激流勇进后的柳暗花明,因而,“简单”不是嘴上功夫、而是大浪淘洗过后才熠熠生辉的人生境界。走向“简单”的路上,峭壁险滩数不胜数,名利陷阱防不胜防,坎坎坷坷不简单的路上,折射的是百屈不折的韧劲,彰显得的是刚强如磐的志向。
有人认为安守自己的一隅小天地,也能获得简单纯朴的生活。然而现实远比理想残酷,所谓穷守一隅的“简单生活”往往滑向得过且过的深渊。真正堪称时代弄潮儿的青年,无一不是勇毅踏上前路,爬雪山过草地,一路采撷前进力量,最终以一纯粹清正的人格、以做精一事的简单回报国家的。不然,看似梨花院落闲适的生活,也不过是匆匆忙忙走半世、潦潦草草过一生。因此,只有敢于走“不简单”的路,青年才得以修成简单的人生状态。
2024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题
剪裁,本义是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剪断裁开,后来有了新的含义,如园丁剪裁花木、创作者剪裁素材等。有的人提倡剪裁,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有的人看重自然而然,认为“夜来一霎清明雨,万卉千葩胜剪裁”。
请以“说剪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说剪裁
莫言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剪裁之道”也是如此,无论我们缝制衣服,或者园丁剪裁花木,抑或创作者剪裁素材,适合就好,没必要追求完美或圆满。
适合是去芜存精,“删繁就简三秋树”;适合是自然而然,“夜来一霎清明雨,万卉千葩胜剪裁”:无论删繁就简还是自然而然,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概念阐释段)
揆诸当下,家长们绞尽脑汁对自家的孩子进行各种“剪裁”:别家的孩子5岁学钢琴,我家的4岁就要学;别家的6岁开始识字、写字,我家的5岁就要学;别家的1岁会走路,我家的10个月就得练习……于是,孩子们被“剪”得奄奄一息,非理性的竞争、功利主义的浮躁、社会焦虑症充斥着我们的周围,乃至部分原本尊重孩子的天性、信奉自然而然式教育的家长也被迫裹挟着滚滚向前。何者?因为追求完美,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不知道的是以剪裁来换取完美其实是南辕北辙。
因之,剪裁之道,无论删繁就简还是自然而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2024年5月温州市高三“三模”】过去的事不可改变,可人们面对过往却总喜欢说“如果我当初.....”。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能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直面当下,不念过往
展开余文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里提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亦是一种人生境界。尽管往事不可改变,可人们面对过往却总喜欢说“如果我当初.....”。笔者以为,做人不应被过往扰乱了心智,束缚了思想;而应直面当下,不念过往。
“如果我当初.....”表面是对往的留恋,内里折射的却是当下的不如意。或许,你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活困境,觉得前路黑暗,“如果我当初不这样就好了”;或许,你正遭遇一场学业瓶颈,而不知所措,“如果我当初不选这科就好了”;又抑或你正面临当下的重大抉择,无所适从,“如果我当初听他的话就好了”:究其实质,所谓“如果我当初.....”不过是失意者苍白无力的借口,是投降者耻辱的口号,是软弱者对无力现状的逃避。我们可以从过去的记忆中寻求慰藉,但却不能让自己沉溺其中,不然,永远也过不好现在。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被过往扰乱了心智,更不会逃避现实,而是直面当下,不念过往。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有人预言,以后只要装一个虚拟世界的设备,就可以足不出户感受虚拟世界的真实场景……
当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现实”,你是选择拥抱这个世界,还是可以远离他或者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怎么看这一现象呢?应该是接受,还是拒绝,或者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述。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守望现实,涓涓不壅
不可否认,虚拟现实技术的到来必将带来诸多便利,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正如乔布斯说:“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人们正通过技术一点点地将世界改变,征服不可能的野心如人类文明壁炉中的火焰,源源不断地为文明发展提供光与热。虚拟现实技术,正是这样一束升腾的火苗,仿佛已经做好了点亮未来百年的准备。
然而,我们有必要过早地拥抱虚拟现实营造的新世界吗?答案是否定的。虚拟现实技术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虚拟,只是一种仿真的手段。在蒂利希《存在的意义》中指出,现代人的焦虑指存在性焦虑,即对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不难想象,让虚拟深入地与现实结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这种存在性焦虑。哲学家奥伊肯最感忧虑的也是物质成果与人们心灵要求间的尖锐矛盾。换言之,有了诸如虚拟现实的先进技术,并不意味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分实现”。在我们尚未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拥抱虚拟的世界未免言之过早。虚拟向现实渗透——如果这种渗透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无切实益处,反而隐藏着加剧解构的危机,那么这种渗透需激起我们的警觉。
还记得米兰昆德拉在《缓慢》中感叹,现代人已失从容不迫的生活乐趣,外部工具是多么可怕。微信创始人之一张小龙也曾言,微信一类的技术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问题。同样地,虚拟现实也逃不出这个怪圈。借用周国平的一句话:面对这个无所不能的怪兽,赞美声与质疑声此起彼伏,而它依然迈着它目空一切的步伐。因此,守望现实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守望现实,是我们永久不易的立足点。
郑崇波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高考议论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考议论文第二段概念阐释之“定义阐释法”示例(尹老师讲作文)
下一篇:
审题至上,辅以技巧——2024高考语文1卷8、9、20题阅卷反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