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  2024-12-25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驳论文的逻辑性——《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一考点
 【文本疏通】

      这篇文章共三段,第一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指出双方意见不合是所持政治主张不同。第二段是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论辩的关键,集中展现了王安石的理性思考。王安石首先以“名实相符”作为逻辑起点。接着指摘他的几个要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驳复。接着,指出“怨谤”之多是民族惰性和因循守旧思想的结果。最后指出不应该“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应该为国家尽心尽力。全文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敢想敢为,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立论解读】

      全文立论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考点:驳论文的逻辑性】

      王安石是驳论的高手,《答司马谏议书》作为一篇经典驳论文,逻辑的力量不可忽视。

      (1)司马光面对王安石变法指责王安石,他是怎么批驳的呢?

      明确: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这是司马光的思维链条。

      (2)王安石又是怎么反驳的呢?

      明确:王安石首先以“名实相符”作为逻辑起点;接下来列举事实,阐明“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等四个“不为”,打破了司马光的思维推导链条,告诉别人“怨谤”不是由变法引起的。这一部分是在展示驳论中的“辨”的技巧。那“怨谤”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原来是由人们的积习——民族惰性和因循守旧思想引起的。这是驳论中的“究”的一面。再次阐述,即使“怨谤”也没用,只要是方向对的,就“度义而后动”,变革者不会为怨者所动。这是驳论中的“进”的部分。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拥有强大的说服力。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入的难堪境地。

      (3)全文的逻辑性体现为哪种论证结构?

      全文的逻辑性集中体现为“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肯定双方政见不同的合理性,再以退为进批驳司马光观点的谬误,最后指出“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如此,先破后立,逻辑严密,教司马光无可批驳。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驳论文的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5高考议论文教材课内(选择性必修上册)作文素材汇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