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  2025-07-1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必修上《上图书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上图书馆

      王佐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王佐良及其作品。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图书馆的情感态度。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话题,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叙述的方法。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认识图书馆的价值,珍惜图书馆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图书馆的情感态度。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讲授法: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习提示

      王佐良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那种氛围与乐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出作者对知识的崇敬,阅读时注意结合文中引用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加以体会。还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静下心来,沉浸到一本书中去,想象着一个地方,憧憬着一片幻海。“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曼妙感觉,曾带领着我们前往一个庄重、淡雅的地方—图书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王佐良的视角,看一看他的“图书馆之旅”。

      二、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翻译: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

      三、写作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文体常识---“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四、整体感知

      1、字音

      教益(yì)           高耸(sǒng)       音讯(xùn)   

      苍穹(qióng)        白炽灯(chì)        间隙(jiàn)      

      吟啸(xiào)   


展开全文阅读
      2、词语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上图书馆”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作者回忆了自己上中学时的图书馆、大学时的图书馆以及在英国留学时的图书馆,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4、概括文章的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3):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上图书馆的经历

      ①愉快的回忆之地--公书林

      ②我的一大恩师--清华图书馆 

      ③英国图书馆的阅读经历 

      第三部分(10):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五、课文研读

      1、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明确: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明确: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3、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4、“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明确: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5、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明确: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6、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联系创作背景,思考“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7、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8、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9、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明确: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10、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思考其缘由并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六、深入探究

      分组讨论:作者对不同时期的图书馆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文中王佐良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地点、环境、读书的类型及心情归纳对比:

      地点 环境 读书类型 心情

      ①、: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详细描写)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  《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 愉快

      ②清华图书馆 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  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新世界,一片灿烂!

      ③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 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存  古籍 不平静——心境豁然开朗

      ④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建筑华美、气象万千(引用台词)马克思常去的地方——侧写不同凡响 略写:侧外部结构


展开余文
      七、鉴赏语言: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明确:“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

      2、“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消磨得很愉快。”

      明确:“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傅首尔“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

      3、“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明确:把图书馆比作自己的恩师,可见作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王佐良的恩师有俞平伯、叶公超、钱钟书等等,可见图书馆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神气”一词带有孩子气的口吻,一种自豪之感。

      4、“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明确:知识的光,知识阅读让他感动,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王佐良在大二上学期参加全校英语演说比赛,获得第一名,演讲的题目是《文学能使生活美好》。大二美国刚出版的《乱世佳人》,借到此书后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读完。

      八、分析手法

      1、引用论证。

      明确: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

      2、细节描写。

      明确:①第6 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 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②“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九、课堂总结

      (一)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二)写作特色 

      1、 清晰的时间脉络: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作者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从中学时代的“公书林”,到大学时期的清华图书馆,再到留学时的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以及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种以时间为线索的写作方式,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在不同阶段的读书经历和成长过程。

      2、丰富的情感表达: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丰富的情感,无论是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还是在不同图书馆中所感受到的愉悦、沉郁、豁然开朗等情绪,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在清华图书馆时,作者感受到了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知识的向往和探索的热情;而在包德林图书馆,作者在战乱时期的苦闷心情与图书馆的阴暗环境相互映衬,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

      3、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记叙部分详细描述了作者在各个图书馆的经历,如在“公书林”读英文小说、在清华图书馆阅读哲学和诗剧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的读书生活;抒情部分则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读书的享受,如结尾处对图书馆的赞美之情;议论部分则蕴含着作者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如关于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的阐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4、独特的环境烘托:

      作者善于通过对图书馆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氛围和表达心情。例如,清华图书馆的台灯温情宁静的光,与作者求知若渴的心境相契合;包德林图书馆照明差、古书被链子锁住的阴暗画面,与作者当时心忧祖国战乱、忙于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这种用光烘托氛围与描摹心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5、巧妙的引用手法:

      文章开头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之情,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为下文的叙述做了铺垫;结尾引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台词,从侧面说明了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6、鲜明的对比手法:

      作者在描述各个图书馆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将“公书林”与清华图书馆进行对比,突出了清华图书馆的外表神气、内部宽敞、图书精美的特点;将包德林图书馆的华美建筑与照明差的环境进行对比,表现出作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心境。这种对比手法使各个图书馆的特点更加鲜明,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十、拓展阅读

      材料一: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知识、开展社会教育与提供社会活动场所等重要职责。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仍存在总量不足、经费不足、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黄志良《 中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

      材料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很多地方“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在中国事实上就逐步造就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

      随着径济实力提升、政府向服务型转型,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排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再者进入新世纪后,恰逢现代图书馆基本理念在中国完成重建。唤醒了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制设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之后,带来了服务效益的迅速提升和公众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坚定了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广总分馆制的决心和力度。地方实践经验很快被吸收转化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又面向全国普及推广。

      2012 年5 月l 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作为国家标准,填补了中国图书馆规范体系中服务类标准规范的空白,是文化行政部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南,也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立馆的纲领。在这一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术:“公共图书馆应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分层管理、资源共享的原侧下,建立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总分馆服务,…提升同一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摘编自金武刚 李国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

      材料三:

      在美国,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国会图书馆、州图书馆和市、县图书馆分别承担不同的服务职能,定位明确。美国国会图书馆以为国会议员提供服务为工作重心。各州图书馆也以州议会、州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向本地区居民提供服务。所有的市、县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区城图书馆网,向辖区公众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的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市、县图书馆并非都有总馆(或主馆)。总分馆制的广泛实行使公众可以就近方便地利用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身边的“大书房”,而且使图书馆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此外,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以行政区域的居民财产税为主要经费支撑,税收占图书馆年度经费的70﹪-80﹪;实行由行政区域居民组成的董事会制度.图书馆经费预算、支出都要经过董事会审议.图书馆馆长向董事会负责。因此.美国公众普遍具有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图书馆普遍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美国公共图书馆以读者服务为根本宗旨.所有工作紧密围绕读者服务展开.从而保证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摘偏自徐大平《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在实施制度方面的不同。

      明确   

      ①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在中国事实上就逐步造就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进入21世纪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始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进而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面向全国普及推广。


展开余文
      ②在美国,所有的市、县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区域图书馆网,向辖区公众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的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市、县图书馆并非都有总馆(或主馆)。

      十一、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上图书馆》的理解和感受。

      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十二、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上图书馆》这篇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也认识到了图书馆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语言赏析和拓展延伸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必修上《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解读
下一篇:《红楼梦》基本知识梳理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