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 2025-07-1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三教学设计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赏析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 (统编版高三)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
教学目标
掌握古代诗歌练字技巧。
教学重点 难点
正确鉴赏分析古达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过程
【命题初探微观考情】
考
势
微
解 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考查主要包括炼字、炼句及语言风格。炼字,要根据题目要求,把关键词放在具体诗句乃至全篇中去分析和品味。炼句,需着眼全篇理解诗句表层及深层意思,揭示其句式和表达技巧等特点,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而语言风格需要了解常见语言风格的特点,然后要体悟全诗、多角度体会诗人的遣词造句的特色、营造的意境等。
高
考
链
接 1.(2024全国甲卷)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2023全国甲卷)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3.(2020天津卷)“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考向一 品味炼字
【品味炼字必备知识】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诗歌的炼字应注意的词
词性 表达效果 链接教材
动词 使诗歌具有动态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虚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数量词 诗情丰富隽永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叠词 增强韵律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颜色词 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拟声词 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品味炼字关键能力】
解答炼字题三步骤
【微点拨】
赏析炼字五角度
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
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是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字词,看它们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3.看是否能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是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4.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它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5.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教材引航典例剖析】
一、教材引航——从教材中来
【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颔联中“坼”和“浮”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答案:①一“坼”一“浮”,就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②“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③“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壮阔的图景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典例再现——到高考中去
【例2】(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凸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即学即练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①辞捣熨倦,一寄塞垣②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
诗中句首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等,前人评价此诗通篇俱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已是常态,“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②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强化了思妇捣衣时内心之苦。③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劳疲惫。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④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的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诗的情感婉转而深挚。
展开全文阅读
考向二 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必备知识】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1)句中眼。即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常见诗眼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思想的
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结构的
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精妙的
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赏析诗眼关键能力】
确定诗眼四角度
赏析诗眼三步骤
【教材引航典例剖析】
一、教材引航——从教材中来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有评论家认为“不思量,自难忘”两句是本词的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答案:①同意,“不思量,自难忘”是全词之“眼”,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②“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十年来的种种坎坷、不幸(“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暗示),都不能使词人忘掉亡妻。③词人进入“幽梦”之乡,正是朝思暮想的结果。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思念之深之苦。设想亡妻十年来“年年肠断”,实际表明词人自己念念不忘。
二、典例再现——到高考中去
【例4】(2023青岛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咸阳城东楼
许浑【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答案:诗眼是“愁”,“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首联“万里”点出了宦游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
【即学即练巩固提升】
2.(2024武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长简仲咸【注】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仲咸,指冯伉,与王禹偁是同年进士,在商州时屡与王禹偁唱和。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指出其诗眼,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满腔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答案: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考向三 鉴赏炼句
鉴赏炼句必备知识
“炼句”指锤炼语句。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炼句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炼句常考类型
常考
类型 特色解读 典例
内容
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语言
特点句 倒装,有错位之美;对仗,有整饬之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表达
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行文
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鉴赏炼句关键能力】
解答炼句题三步骤
【微点拨】
炼句赏析的三个角度
(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句子倒装——错位之美;句子对仗——整饬之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之美。
(2)从表达技巧出发,鉴赏特别之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展开余文
(3)从句子位置出发,明确句子的作用。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什么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教材引航典例剖析】
一、教材引航——从教材中来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来被后人称颂,请结合全词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
理解意蕴 本句的意思是,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第二步:
多角度赏析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
第三步:
分析作用 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②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表达了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二、典例再现——到高考中去
【例6】(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
理解意蕴 本句的意思是,春天不久后来到,东溪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
第二步:
多角度赏
析 词人想象之景。“东溪”,泛言风景秀丽之处。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再聚首。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表达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
第三步:
分析作用 词人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
答案:①想象(或虚写)。春日将近,词人想象与友人一起赏景,去观依依杨柳倒映江中,赏枝枝梅花凋零雪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②以景结情。词以春光美景收束,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感。
【即学即练巩固提升】
3.(2024烟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凌云高处
刘过①
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
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
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
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②。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尾联两句“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尾联两句写诗人年迈登高,希望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②表达了诗人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痛苦。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由尾联“杖藜”可知诗人此时已经年迈,“穷望眼”刻画了一个登高、远望,希望自己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的老者形象。“何处认神州”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虽然极目远眺,但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依据“真转毂”“付虚舟”“岚烟湿”“海气浮”“何处认神州”等内容可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岁月空流走的无奈、辛酸与痛苦。更是对收复中原腹地强烈愿望失落的无限感慨,传达出了诗人曾想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伟大爱国抱负。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三教学设计
2026届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多文本比较阅读鉴赏题满分攻略 (统编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