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488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笨马上《长亭送别》
笨马
晋江侨声练瑞源
教学目标:
1、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人物之美、意境之美
-----------导入:
师:你们认识几个写愁高手?
(生:………)
师:对,他们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ze meng)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分析过程:
(请学生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弄清他们是事实/法定、包办/自由婚姻?
1、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成天然
[端正好]: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别绪。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也许学生会傻乎乎地认为经霜的叶子怎么会和莺莺有关系呢?这就是典型的只看到景,而看不到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情)全篇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就这么一个“泪”,是所有的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这样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可以结合相似的情景交融来讲解:
(1)、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马致远的《秋思》前面的每个景都和“断肠人在天涯”融为一体,同样是在秋天,同样是一个人,如果他是在等心爱的人前来约会,估计前面的景就不能再是‘枯藤老树昏鸦’了。(老师可以在这里,不妨让学生即兴创作,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去寻找贴切的景来表达。)
(3)、小结: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一煞]的景物描写也和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成天然
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甚至气氛更加萧瑟更加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写出她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欲见却不能的惆怅和欲离却不忍的的眷念。“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shu)秋风听马嘶”,“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其实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mei)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无人语”,原来还有窃窃私欲,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候从张生所在之地传来马的嘶鸣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她的心情可想而知!(“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
[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附--------记载:作者写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时,构思甚苦,思竭仆地,遂死。可见呕心沥血之苦。
人称:《长亭送别》是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1)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人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到三十四种,你们可以不妨试着找一下)有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
如.[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音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戏剧更重要的是给人听的一种文学语言。)
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夸张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将来的酒和食………”--------比喻 夸张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比喻 夸张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 用典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比喻 对比 夸张 引用
(2)、融古典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
如“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展开全文阅读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的原句。
“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人物之美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其实不仅富于曲词之美,还有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并且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1)、张生
如 张生初见莺莺的感慨:“怎当她临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心人,也意惹情迁!”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我见他搁泪汪汪不敢垂……”-----写张生暗暗流泪。(师:一可以看出张生对莺莺的爱。有诗为证---------‘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她爱的深沉!’二是可能作为女婿的感情是不能当着丈母娘的面过分流露,因此在那里偷偷的抹眼泪,着实生动亲切!)
(2)、崔莺莺
如崔莺莺的情态:金钏之松、玉肌之减、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斜签筵席、愁眉频蹙----------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
[滚绣球] 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五煞]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3)、红娘
每个看过《西厢记》的人,都会喜欢她。不用说别的,单看她的名字,就禁不住让人喜欢!
4、意境之美
(老师可以就喜欢的曲词任自己的爱好给学生讲解)。
如 昨宵锈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5、小结
(1)、结构层次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一、赶赴长亭;二、长亭饯(jian)别;三、临别叮嘱;四、(夫妻)残照离别。对应的感情变化:痛————(怨)恨————怕————念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布置作业,可以让老师比较放心。
1、(1)、耍孩儿的三个典故
“红泪”现指悲伤女子流的泪。
“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2)、[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还记的老师曾经给你们的舒婷的一句诗歌:与其在悬崖上,望断千年,不如在你的怀里,痛哭一晚!)
(3)、.[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三个典故,见课本
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三处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3、通假字
却(恰)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合着”也算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笨马上《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笨马上《窦娥冤》
下一篇:
闺塾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