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3216
标签:
教师随笔
梁启超与谭嗣同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0
和谭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谭木讷不化。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如果没有谭嗣同,变法行动必将像他所说的那样因为无流血者,国之所以不昌也。变法失败时,就是需要这样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的死,来唤起人们对变法需求和信任。没有谭,那么梁启超就是上天入地,也无力阻止变法的早早地草草地收场。要进步就是需要有所牺牲,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但是,谭的另一句话说得更有道理: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梁启超就是此“行者”。要使变法再次成功,就必须要保存实力。因此,梁启超无可厚非地作为“保留品种”留了下来。虽说梁最后还是没有力挽狂澜,再次发动变法,但是,谭嗣同的眼光是相当有远见的。全像他那样就义了,当然不可能“图将来”。但是,他选择了自己留了下来以酬民心,梁启超去继续他们的事业。这,都显出了他舍己为公的精神。
在知道了梁和谭的事迹后,我们的同学不是笑谭“愚鲁”就是骂梁“怕死”,但是,宏观上来看,变法有谭嗣同,又不能缺梁启超。历史也就是这样,既要歌功“舍己为公”的壮烈,又要发扬“东山再起”的魄力。但是,两者不可兼得而不可缺一,不是吗?
标签:
教师随笔
梁启超与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梁启超的三段情
下一篇:
雨果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