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11  
标签:教学论文
人课教学观的倡导者


———特级教师汪南松语文教学观及实践评介 

 安徽 汪启明

1994年春,安徽省教科所中学语文视导组赴安庆调研《纪要》中有这样几行文字:“潜山野寨中学汪南松等五位老师近几年来,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关于中学语文教研文章共43篇。一个学校的语文组取得这样成果,这在全省尚属罕见。”面对如此热情洋溢的评价,我们自然把目光投向该校语文教研活动的核心,“人课”教学观的倡导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汪南松老师。汪老师现任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教研员、安庆市政协常委。1996年5月、1997年4月先后被评聘为安庆市教坛新星和安徽省教坛新星语文学科评委。从教40年来,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进行科学研究,潜心探索中语教学科学化、艺术化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博采慎取,提出了“人课”教学观,逐渐形成了实而不泥、活而不乱、朴而不涩和巧而不浮的严谨而又宽舒的教学风格,获得了一系列颇有分量的教学教研成果。概观汪老师“人课”教学观的内涵,即一个中心,三个支点。

所谓一个“中心”,即“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学科”。汪老师认为,在教育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系统工程中,尽管各门学科都有其独特作用不可或缺,但语文学科居于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因此,“人”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立足点与归宿点,当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所谓三个“支点”,即“情意熏陶、思维训练和语文实践”,它们既是“人课”的基本内容,也是实施“人课”教学观的基本途径。

“情意熏陶”是指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材向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特定方法。汪老师认为,无论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中语教学效率,还是着眼于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完美个性的跨世纪建设性人才,情意熏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都要列为基本目标之一。在汪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他极重视语文教材对学生的情感、道德、意志和人格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他总是让学生主动地“披文入情”,在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精美得体的言语佳境中感悟。比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汪老师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提示反复诵读全诗,感受诗句的清新流丽及其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韵律美;再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两个疑点予以启发,将学生导入末二句构建的佳境,明确帆影远融碧空,长江流向天际的壮阔景象乃诗人所见,并由此想象出诗人在送走孟浩然之后长久伫立江边,极目凝望的痴迷形象,这样,诗人在孟浩然去后的惆怅情怀,诗人对孟浩然的浓烈深厚的友情,学生们就可感可触了,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相对“情意熏陶”来说,“思维训练”是个“热门”课题。汪老师反对那种受应试教育思想和“狭隘工具论”役使的思维训练。汪老师认为,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更好地发挥中语教学培育人才的功能。思维训练不能跟在高考语文试题后面转圈,而要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提供的范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汪老师还认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忽视甚至取消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抑制学生大脑的联想、想象机制,给学生认识领域造成严重的智能障碍,限制了学生基本能力的发展。对于阅读和写作中常常出现的“越轨”现象,汪老师洞察秋毫,认为这是一种“病态思维”,是思维品质的异化,因而不能放任自流,应该根据内容与形式、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法则,承认差异,因势利导,纠正讹误,导上“正轨”。在其力作《导读三要》中,汪老师提出了关于导读技术应用的三条法则: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要导上正轨,这是完成导读任务的前提和关键;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导入佳境,这是导读的精微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优质课文范例作用的基本途径;根据语文学习和“育人”的目的,要导出智能,这是导读法区别于“填鸭式”乃至“讲读法”的本质体现。

汪老师认为,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进行语文教育、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活动和主要任务,但语文教学不是“专管”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原则,坚持培养语文整体素质和发展语文能力统一的原则。比如,汪老师引导学生辨析“白皑皑”与“白茫茫”这一对同义词,不仅有关于词形、词义静态语知的温习,而且超出一般动态的语用范畴,让学生进入“修辞以适应题旨和情境”的高层艺术空间中领略感悟。在作文教学中,汪老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反映”和“表达”的观念,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口说笔写都力戒虚夸编造,无病呻吟,越是不起眼的地方越要提醒学生不可疏忽大意。比如《跛鸽》(《中学生作文指导》1995年第11期)原稿中有段话是这样的:

一天我正在屋里做功课,屋外突然传来一阵猫叫,不时还发出森然的“呜———呜——”声。“不好!莫非……”我冲出屋子。小鸽子正在树底下;不远处,一只大黄猫伏在那里,胡须银针似的根根翘起,粗粗的尾巴不停地摆来摆去,猛地,它向前一扑。“这下小鸽子完了!”……

这个场景描写,单从字面上看,语句通顺、叙事清楚,但用“反映”和“表达”的观点来审视,就觉得不够味儿,没有营造出小鸽子生命受到威胁时的紧张气氛,不能反映出与之相应的“我”的关切惊惧的心理状态。于是汪老师给习作者“说戏”,启发他们入境体验,考虑如何调整词句,经过反复商讨和斟酌,习作者删去了“莫非……”“银”“不停地”,将“粗粗”改为“又长又粗”,将“摆来摆去”改为“左右摆动”,将后面两句改为“随即猛地向前一扑———完了!”经过这样的语文实践,学生不仅能悟出遣词造句的某些规律,而且能提高对事物对生活观察体验的热情,养成作文做人的良好习惯。

汪老师“将语文课教成‘人课’”的语文教学观,是一个科学的命题。首先它合乎现代教育的总体要求,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它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其三,它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人课”教学观不仅在语文教学实践上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教育理论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全文阅读
“人课”教学观,在汪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的事迹选入了《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进了《委员风采录》(政协安庆市委员会编)……但汪老师一点也没有松劲,没有懈怠,他信奉的格言是:“天能限我以风云,而不能限我之精神;地能限我以山川,而不能限我之进龋”去年送考归来,整理近十年的教案、札记、习题和论稿,累积盈尺,汪老师即兴赋七绝二首,足见其心意和抱负:“篇章字句语修逻,一剑十年费砺磨。不趁机缘夸智巧,唯将寸秒补蹉跎。”“锄扶灌洒满庭栽,矫枉医残广育材。易老园丁情未老,心花似旧伴苗开。”

愿汪老师“人课”教学观在语文教育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绽出更加绚丽夺目的花朵来。

  

标签:教学论文 人课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创新经验
下一篇:高中课文延宕艺术应用例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