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711
标签:
教师随笔
从陶潜到蔡邕
沈从文先生近在国文月刊(三期)谈习作,叫青年们从周
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其中说到周作人的人生态度,“似
因年龄堆积,体力衰弱,很自然转而成为消沉,易与隐逸相近,
精神方面的衰老,对世事不免具浮沉自如感。”又引了我的意
见,说周作人是“由孔融到陶潜”。我说周作人从孔融走向陶
潜的路,那是六年前,当周某发表五十自寿诗时说的;可惜沈
先生不曾看见我前年写给周某的信,我希望他不要从陶潜转到
蔡邕的路上去,可是他毕竟走上蔡邕的路,我们做朋友的,又
有什么话说呢!
切切实实的说,我是反对所谓“隐逸”的人生态度的;一
个知识分子,当民族国家在作生死存亡的搏斗时,应当奉献自
己的一切,听政府作有效的使用;在最紧急时,准备征集令下,
也当投笔掮枪去。所谓“隐逸”,只是知识分子的巧妙遁词;
说得老实一点,便是“临阵脱逃”,隐逸之士便是“逃兵”。
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托词“消极”“隐逸”来躲避对社会国
家所应负的责任:青年知识分子,借学校来逃避兵役,这都是
最可耻的行为。
不过这些话,向已经出卖了灵魂的汉奸文士来说,原是多
余的,我现在只想和沈先生谈谈从陶潜走到蔡邕路上的必然性。
我们喜欢陶潜之为人,多少由于爱好他的诗篇而来,其实他的
处世态度,并不足为法的;我们是生活在社会网之中,社会问
题便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怎能不管不问呢?挂冠而去,不
为五斗米折腰,都是读书人使性子的办法,有什么可取?社会
上有一二个陶潜,或者有人觉得有趣,或者可以出卖清高;若
有了十万个陶潜,那就不知要糟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焦循说得好:“人不可隐,不能隐,亦无所为隐。用周公孔子
之学而不仕,乃可以隐称;然有周公孔子之学,则必不隐。许
由、巢父、沮溺之流,自负其孤孑之性,自知不能益人家国,
托迹于山溪林莽以匿其拙,故吟咏风月则有余,立异矫世,苦
节独行则有余,出而操天下之柄则不足。……是故耕而食,凿
而饮,分也,出则为殷浩房(guan),贻笑天下,宜于朝则朝,
宜于野则野,圣人之藏,所以待用也,无可用之具而自托于隐,
悖也。”他这话,不仅骂尽了如袁中郎一流的假隐士,也骂尽
了陶潜一流的真隐士;吟咏风月则有余,操天下之柄则不足,
即是陶潜一流人的最好考语。
假使淝水之战,晋军败绩,东南半壁,毕竟不保,陶潜一
流人,是否依然隐逸下去,不做异族的臣仆呢?我实在不敢替
他们写保单。你看南宋末年,固多忠烈之士,但山中夷齐,后
来食元代之禄的如许衡、赵复,不在少数;满清入关,下首阳
的夷齐且不去说他,即如顾亭林那样的大志士,也不能禁他自
己的外甥徐乾学做满清的开国元勋。民族国家观念如此薄弱,
儒家的社会道德上,原有最根本的弱点保留着。所以周作人做
汉奸,陶潜变成了蔡邕,并非意识上的实变,周作人之心安理
得,也正如蔡邕之心安理得,全不觉得难为情的。
爱惜周作人的,都希望周作人爱惜他自己的羽毛;他自己
已经出卖了灵魂,爱惜他的人,还希望大家原其心迹,不要太
严苛地责备他,有的还用种种话替他维护,沈先生说他老了,
不免具浮沉自如之感了,即是一种维护。我们应该原其心迹,
替他维护吗?不能,万万不能。王夫之论蔡邕的出处,有一段
话,我以为不妨提出来读一读,他说:
史记董卓之辟蔡邕,邕称疾不就,卓怒曰:‘我能族人。’
展开全文阅读
邕惧而应命。此殆惜邕之才,为之辞以文其过,非果然也。卓
之始执国柄,亟于名,而借贤者以动天下,盖汲汲焉。……
力任桓灵宦竖之政,窃誉以动天下。蔡邕首被征,岂其礼辞
不就而遽欲族之哉?故以知卓之未必有言也。且使卓而言此
矣,亦其粗犷不择,一时突发之词,而亦何足惧哉,申屠蟠
不至,袁绍横刀揖出,卢植力阻宏农之废,郑泰阻用兵之
议,而皆全身以退矣。邕以疾辞,未至如数子之决裂,而何
为其族矣?邕之始为议郎也,程璜之毒,阳球之酷,可以指
顾杀人,而邕不俱,累及叔质,几同骈首以死而不惧,何其
壮也。至是而馁矣,亡命江海者十二年,……宦官之怨愤
积,而快志于一朝,髡钳之危辱深,而图安于晚岁,非俱祸
也。诚以卓能矫宦官之恶,而庶几于知已也,于是而其气馁
矣,以身殉卓,贻玷千古,气一馁而即于死亡,后谁与恤其
当年之壮气哉!
这番话,也可以用来作周作人的评议。无论谁替周作人作
怎样维护的话头,终不能说出周作人必不能离开北平那圈子的
理由,更无人说出他非出卖灵魂不可的理由。说来说去。还是
“己私末忘,而宠辱之情,移于衰老也”!周作人也竟做了汉
奸,知识分子的操守,真不容易说了呢!
有人说,现在知识分子事仇作伥,不独周作人一人,你何
独苛于周作人而必严加责备?说来还是顾亭林那句老话:人人
可出,而他不必可出。周作人乃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青年导师,
文化界的白眉,连敌方的文化人都以为他将清高介守,不肯出
山的,而今竟出山(应该说出苦茶室)事敌,我们怎可以不加
严历批评呢!
我郑重地说,周作人是“蔡邕”,不是“陶潜”;国法具
在,应当付之典刑!
1940年11月13日
***
【宇慧文学视界编辑整理】
标签:
教师随笔
从陶潜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计中计,周瑜胜曹操
下一篇:
王珪、魏徵:儒家诗教观的履践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