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60  
标签:教师随笔
历史学家陈寅恪与哲学家冯友兰
王伟瀛

  在中国知识界,提起历史学家陈寅恪,谁个不知?说到哲学家冯友兰,何人不晓?他们生活在20世纪,历史的阴云并没有让他们无遮拦地把学术之光尽情地散发出来,这样,他们把光芒留给了21世纪。今年初,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庄重地摆放在书店的显著位置,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的一部作者是在双目失明,一部是在作者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呢?

  陈寅恪先生出生于1890年,解放前为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均取得了罕有的成就。他不幸于1945年双目视网膜严重剥离,医治无效而失明。在失明的痛苦中,他仍坚持学术研究并带研究生。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要员们动员他去台湾,被他断然拒绝,离开北京南下去广州岭南大学任教。陈寅恪先生患多种疾病,要两个医护人员护理才能维持日常生活,可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在病榻前为学生们授课。他通过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又反复口述修改,完成一篇篇学术论著。后岭南大学划归中山大学,陈先生又成为中山大学教授。虽然陈先生的学术成就远播中外,但历次政治运动仍不放过这位双目失明的文化大师,他终年承受着疾病与政治风暴的折磨。1963年,他又不幸将腿摔断,只能单足站立,可仍自强不息地口述出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陈先生于1969年10月7日去世,走完他79年的人生历程。今天,当我们捧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等著作时,会感到这部巨著分外沉重。

  冯友兰先生比陈寅恪先生小5岁,生于1895年。冯先生从海外留学归来后,长期任教于清华、北大,是我国哲学界的一代宗师。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中,他过的是不断地自我“检查”和自我“批判”的日子。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给后人留下一部中国哲学史。可毕竟是耄耋老人了,双目视物不清,双耳失聪,要著述只能全凭口述了。冯老先生硬是凭借超凡的记忆力,用了15年时间,口述完成了《中国哲学史》第一、二册的修订本,之后五册的撰述工作,并有幸看到这部书前六册的出版,以95岁高龄离开了人间。从陈寅恪、冯友兰的生命追求中可见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21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应接过他们不息的烛火,继续前行。

标签:教师随笔 历史学家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下一篇:卡夫卡的梦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