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400  
标签:教师随笔
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前生今世
瘦竹

      我已经过了赶时髦的年纪,我只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而不管人世之沧桑。但如果碰上了刚好是自己喜欢的时髦,我也会偶尔赶一下。这些天《时时刻刻》正在上演,有关的评论也见诸报端、论坛上。我在书城碰上《时时刻刻》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不能说没有受时髦的影响。我同时买下的还有我能在那里找到的所有的伍尔夫的著作:《远航》、《岁月》、《雅各的房间》、《幕间》,这些书我一看名字我就喜欢,何况还是伍尔夫写的呢?

      我买到的这本《时时刻刻》象一个水果拼盘,前面是伍尔夫的小说原著《达罗维夫人》,附录里是电影《时时刻刻》的简介和三位女明星的成名史。我手里的这本《时时刻刻》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的结果。我在小说里惊奇地发现了“我靠!”“好爽啊!”这样的字眼。也许我好久没看这样的意识流小说了,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脑子晕乎乎的,小说给我的印象还是模糊不清的,但我能想象出电影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博尔赫斯在提到《达罗维夫人》时说它讲的是一个女人的一天,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并不震憾人的反应,我不知道他这样说是什么意思,是说伍尔夫写的好还是不好?还是来看看我手里的这本《时时刻刻》是怎么评述这本小说的:

      “小说以一天的活动为框架,展现了女主人公的一生的事情、她的性格与命运、她的亲人和朋友、她与上流社会的丈夫达罗维及平民情人皮特的三角关系等等——小说中有人际间的恩恩怨怨,有对青春少女的美好的描述,有老年来临的种种恐慌,对权贵的嘲讽和对社会名流的丑恶揭露,有对战争罪行的控诉,我对强国侵略弱国的抨击,有对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的同情,有对女权的呼吁;生与死、灵与肉、爱与恨、金钱与名义、外在和内心、理智与情感、出世与媚俗…….小说内容跌宕多姿,令人读得惊心动魄。”

      上面对这本小说的描述,有些我读了出来,我些我没有读出来。比如“有对权贵的嘲讽和对社会名流的丑恶揭露,有对战争罪行的控诉,有对强国侵略弱国的抨击,有对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的同情”,这些春秋大义我相信即使我再读一遍小说,我也读不出来,按照我模糊的理解,我情愿把这本小说理解成一个美丽女人的衰老史。

      一个曾经美丽的女人,当她在不知不觉中老去,有一天,当她的客厅里高朋满座,而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窗前,青春已逝,美丽不再,她忽然觉得她这一生过得毫无意义,这种毫无意义按我的理解是她从来没有为自己好好活过,她会何去何从,她会从那个已经打开了的窗口跳下去吗?伍尔夫很聪明的安排她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里,而让另外一个人代替她死去,她不知道她这样做几十年后救了两个女人的命,那就是电影《时时刻刻》里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还有女编辑克娜丽莎·沃恩,也许救的不只是两个女人的命。

      我非常满意伍尔夫这样处理达罗维夫人的命运。张爱玲在她的《十八春》里说,死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死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而活着则有可能命运进一步地糟下去(大意)。而我以为糟下去并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还象以前一样一层不变。糟下去虽然对于经历它的人来说是不幸的,但总让他的生活有了些新意,一层不变的生活,一再重复的而没有新意的生活还有什么值得过的呢?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正是这样过着吗?我们就这样过着,直到我们老去,死去,我们连选择死的权利都没有。

      伍尔夫在1931年对职业妇女的演讲中说:“你们这些属于较为年轻而幸福的一代人大概没有听说过家庭天使。她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她具有巨大的魅力,她是彻头彻尾地无私……,在几乎每一幢可敬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子里都有它的天使。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她翅膀的影子就落在我的纸上;我听见她的裙子在房间里沙沙作响。然而这个动物……,根本不具备任何真实的生命。她具有——这一点对付起来更困难——一种理想化的生命,一个虚幻的生命。她是一种梦幻,一个幽灵……”。

      在我看来伍尔夫的《达罗维夫人》描写的正是这样一个天使,她不自觉而又无可奈何地纯洁着,真到她老去。在《达罗维夫人》里,我看到了伍尔夫母亲的影子,看到了所有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影子,看到了所有时代里女性天使般的影子,一些不幸并不因时代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我甚至看到了男性天使的影子,即使事业的成功,名利的辉煌都遮不住他们生命的苍白,可是还有什么比命运更难于改变的呢,谁不想痛痛快快只为自己活着呢,谁又能完全做到?

      “一个作家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里。”伍尔夫如说是。在创作《达罗维夫人》十几年后,五十九岁的伍尔夫在一条小河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达罗维夫人在窗前的叹息是她走向河边时的预演吗?她死得那样美,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莉娅。

      伍尔夫一生的命运与她笔下的达罗维夫人的命运大不同,但表面的不同,并不能改变生命那悲的底色。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坚决的女权主义者,一个美丽而又聪明的女人。

      她美丽的死,让我羡慕而又叹息不已。

      
标签:教师随笔 弗吉尼亚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伍尔夫批评散文
下一篇: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