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725  
标签:备课资料
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网友来稿)
银川市第二十五中 薄祥麟 1964ii28@163.com

      前几年高考文言试题中常有理解复句关系类试题,近两年由于题型的变化,似乎很少有人注意这个问题。我却不以为然。

      选择题少了,翻译题多了,这是高考的文言试题的变化趋势。难道翻译时不涉及句间复句关系吗?翻译时,逐字逐句的直译是必需的,而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语句的内容,特别是体察文句的语脉和文气。语脉、文气疏通了,翻译往往事半功倍。

      近来教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颇感困惑。

      原文是这样的:

      “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译文是这样的:

      “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译文显然是将分号前后部分理解成并列关系了。而仔细体察你会发现,前讲“无后灾”,后讲“后必有灾”,一前一“后”,一“无”一“有”,两相对照,对比鲜明,是否应译为转折关系为好?齐宣王对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两位行“霸道”的霸主很感兴趣,欲“兴甲兵”,做战国时代的霸主;而孟子以其博爱之心,劝齐宣王“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其用语非对比,不足以劝戒宣王;其语势不强烈,不足以警醒“昏”王。且运用对比说理,是孟子作品的一大特点,其喜用对比之类,才能体现出孟子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风格。

      另外,对分号后的译文,我也认为不妥。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与“尽心力而为之”到底是什么关系?译文中有“要是”,显然理解为假设关系。但原文一个是“求”,一个是“尽心力而为之”,它们之间应为递进关系,其表达重点在后,只有“尽心力”去“求”、“为之”,才会造成“有后灾”的必然结果。

      因此,理顺语脉,把握文气,是正确理解文言文句意的重要一环。也只有这样教学,才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作者邮箱: 1964ii28@163.com
标签:备课资料 理顺语脉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下一篇:呼唤灵动的中学语文教学(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