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374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考诗歌鉴赏五读法(网友来稿)
浙江省诸暨中学 陈卫国
解答诗歌鉴赏题,最根本的方法是从感性(多读点诗歌)和理性(了解点诗歌理论)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诗歌鉴赏水平。除此以外,在做题实践中不断总结解题技巧也很重要。笔者在多年高考复习中摸索出了几条关于诗歌鉴赏题简单可行的解题技巧,且将其命名为“五读法”,在此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五读法”的基本解题环节。
1、读作者。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前者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风格,两位诗人的诗作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2、读标题。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读者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
3、读序言。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苏轼有一首《南乡子》词,下面有一小序:“梅花词和杨元素”。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和词,而且内容是写梅花的,这对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就很有帮助。
4、读注释。古典诗歌鉴赏必须过语言关,若诗歌内容无法理解,则所谓鉴赏都将是一句空话。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为帮助考生充分理解诗歌,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
5、读问题。高考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
二、例题讲析: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
1、读作者。王维,盛唐诗人,属于山水田园诗派,晚年向佛。其诗歌以描写山水风光居多,所写景物充满诗情画意,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歌在清新淡雅中又往往意境高远,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读标题。标题《过香积寺》,“过”即拜访意,到深山中一古寺游玩,诗歌当属写景诗。
3、读注释。注释中两个词语均属佛教用语,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世俗欲念的超脱,对清净隐居生活的向往。
4、读问题。问题有两个,第一问问诗眼,是落实到字词;第二问既是问表达技巧,也是问思想内容,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意境。
三、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诗后的题目。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展开全文阅读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的“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流莺时一声”,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2、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
作者邮箱: a-catcher@soh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考诗歌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从残缺美到美的残缺——读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