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130  
标签:教师随笔
百里马的独白——一封不成体的自荐信(网友来稿)
天地一人

马能够日行千里,才能称为良驹,如骥骜;能够建立千古不朽的功业,才能成为名马,如关公千里走单骑的赤兔。我才学平庸,性情懦弱,名不及方室之遥,功莫如尺寸之大,驽笨可想而知,因而自名“百里”。

公元一九六五年三月,江南正是“花生杂树,群莺乱飞”,百里降生在冀中平原一个普通农家。生不逢其地,春风料峭,万物萧条,弥望的都是凄凉景象;生恰逢其时,春雷阵阵,群蛇惊醒,萦怀的却有莺歌燕舞。“蛇”命__聪明、善良、热情,此言不虚;“蛇”运__顺利、通达、美满,此说休矣。

八四年毕业师范专科学校,忝入“灵魂工程师”之列;后来进修本科,二00三年评定“中教高级”职称。二十春秋,始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现在就职本县重点高中,可谓“量材为用”。

为人处世,有四大基石:志趣、理念、道法、素质。虽然从事的职业“名重实微”,本人却“乐为人师”。三尺讲台,倾注一腔热血;百名学童,耗尽全部精神。不是形势所逼,实在是情趣所致。爱生如子,授课如痴。耽于斯,亦将终于斯矣!

教学应以关注民族的发展为先导,以重视学生的命运为己任,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新课标虽然确定教学方向,但侧重教学方式的改进,而忽视教学本位的改革。明确学习的思路,注重创新的精神,培养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整体素质,这可称得上任重道远,为人之师,不可不殚精竭虑。

“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应该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服从科学的教学目标,适应班级实际的教学情况。因此,本人创立“同步教学”,突出“教与学同步”、“学与练同步”“练与用同步”三个核心,强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高度谐调的教学关系,采取灵活机智的教学手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摸索已有十载,授课可谓得心应手。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本人不敢苟同;“教学生一分才能,教师应有三分才干”,一直是我奋斗目标。爱好文学,粗通文墨,诗歌散文还不至于污人耳目。读书略有技法,作文也颇得门路。学生以老师为模范,学有所成指日而待。

百里爱好实在有限,书刊却能够弥补缺陷。不爱养鸟,养鸟之道默记于心。书载:有人买到一只羽毛美丽、叫声婉转的小鸟养在家中,但照料不周,时常断食缺水,不久小鸟的羽毛七零八落,嗓音沙哑。于是向一位养鸟名家请教。专家审视良久,大呼道:“好鸟!此鸟发生变异,价值不下百万。”主人大喜,自此精心照料,蛋白蟹黄,不一而足。不料,鸟儿恢复原形,主人慌忙地探问专家,专家说:“小鸟因为营养不良,几乎濒于死亡,我深抱同情之心,谎称变异,现在只不过正常罢了。”读此则故事,深有同感。百里虚岁已至中年,上有七旬父母,下有五尺孩童。衣仅能蔽体,食勉强裹腹。岁月的犁铧在额头刻下道道沟壑,时光的秋霜把发丝涂成苍苍的乱麻。度日维艰,苦不堪言。天道有常,气运不佳。悲哉,上苍!

百里胸无大志,却希望逃离家园,流浪四方。书载:唐代太宗年间,有一马被玄藏看重选为坐骑,它随同唐僧取经,跋山涉水,经历千辛万苦,满载经卷而归。唐皇大喜,赐为金身。这马荣归故里,探望故友__邻家拉磨的老驴。老驴感叹道:“当年我拉磨,你拉货,今朝你一身风光,我却江山依旧。”马于是深有感触地说道:“外面世界真精彩,走出狭窄的天地,实在让人大开眼界;你总是围着那个圈子转来转去,所以你的生活天天黯淡。”百里颇有感叹:哪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让百里比试一下脚力?

本人信箱为:zhaoshougang1965@163.com

或zhaoshougang1965@21cn.com

QQ号为:362841461 网名为:天地一人

下面选取本人所作诗歌、散文、杂文和教学论文各一篇,搏大方之家一笑。

黑色的忧伤

——读《忧郁的歌者》有感

黑色的忧伤

如同嫉妒,绝望的深深的忧伤,

好像浓密的阴影遮蔽我狭小的心窗;

好像一张无形却质地分明的大网,

把我缠绕在干枯的木桩,

经受雷鸣电闪,雨雪冰霜。

我也曾经拥有多么自由

而又美好的时光呀,

在晴朗的早晨,

在瓜果飘香的黄昏,

在一灯如豆的温馨的晚上。

踏着家乡幽僻的小路,

漫步丛林草莽。

倾听春燕呢喃,

凝视霞光流荡。

或低吟,

或高唱;

或沉思,

或遐想。

一首小诗,

如同一杯美酒,

一本书籍,

就是精神的粮仓。

在这自由而美好的时刻啊,

我是一滴水,

毫无痕迹地融入自然的海洋;

我是一只虫,

在世界的怀抱任意飞翔;

我是一株草,

贪婪地吸吮天地丰厚的营养。

可是现在呢,

率真的天性离我而去,

它仿佛是看破红尘的僧人,

隐没在神秘的层峦叠嶂;

又仿佛是飘浮不定的极光,

躲匿在荒无人烟的冰山雪壤,

只残留麻木而凝固的躯壳,

踏着生活杂乱的节拍穿梭,

匆忙又慌张!

那些令我着迷的优美的文字,

就像优雅的天鹅,

拌动着翅膀离我远去;

曾经朝思暮想的艺术大师,

也把我遗望。

没有歌声的日子,

多么黑暗而忧伤。

重重的夜空,

突然闪过一道炽烈的电光

好像一只大手,

把我感情的琴弦拨响,

忧郁的歌者,

性灵的君王,

你清纯的歌吹,

张扬着生命深沉的喧响。

你歌唱逝去的青春,

一叠日记埋藏多少岁月的沧桑;

你歌唱孤独的秋夜,

婆娑的树影牵动多少幽远的回想;

你歌唱真诚的友情,

一声问候蕴积多少古道热肠;

你歌唱淳朴的亲情,

活泼的女儿寄托多少殷切的希望。


展开全文阅读
你唱得那么轻盈,

你唱得那么淋漓酣畅。

像瀑流,

从心灵的巅峰飘落;

像小鸟,

在感情的高空灵巧的飞翔。

我仿佛看到,

在苍茫的大地上,

从绚丽的彩霞中,

你背负简单的行装,

向我款款走来!

我发现那双流霞溢彩的眼睛,

我触摸到充满鸟语花香的思想。

而我黑色的忧伤,

如同嫉妒、绝望的深深的忧伤,

像露珠,

在阳光下蒸腾消亡。

我于是敞开胸膛,

为一切热爱生活的人

放声歌唱。

                  

三叠泉

去年暑假,我游览了庐山,在我的记忆深处刻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印痕.

我们乘火车到九江,一出车站,导游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这群来自冀中平原的游客,介绍这避暑名山的胜景:“‘不看三叠泉,不是庐山客’,瀑流从山巅跌落,又砸到半山突出的山岩,溅起纷飞的雾气,然后分作两股继续跌落,撞击到下层的山体,发出震耳欲聋的轰响……”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向远方望去.巍峨的山峰浮现在云层之中,我仿佛听到隐约的喧响,接收到大地微微的震颤.

我们怀着迫不急待的心情,匆匆地看过一些风景,第三天在攀过五老峰之后,略作休息,沿着漫长的山道,浩浩荡荡,一路向三叠泉挺进.绕过一道道山梁,穿过一条条溪流,撵过一个个石级,我们到达山顶.我们一屁股蹲在山顶凉亭上的长椅上,浑身软绵绵的,汗水就像山泉从每个汗孔中奔涌出来,就像丢盔卸甲的逃兵,灰心丧气,一动也不想动.导游向大家喊到:”’天上有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三叠泉就在眼前,坚持就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我们在她的反复怂恿下,消失殆尽的信心才亮起了一丝火星.

三叠泉在山的北阴,要看到它的全景,必须从山顶走下山谷.我们从向下看去,如削的峭壁,无底的山涧,流动的浮云,惊天动地的轰响,使人头晕目眩,我们裹足不前,又无限神往,犹豫不决,踌躇再三.有人喊:”不看三叠泉,不是庐山客.”我们仿佛注入了一股力量,簇拥着向前涌动.

“上山容易下山难”,不错,对于我们这些走惯平原宽阔马路的人来说,登石阶,下悬崖,简直和旱鸭子入水没有什么区别.紧闭着眼睛,屏住呼吸,扶着山石,一步一步向下蹭,那种感觉比下地狱还要狼狈.一级石阶压着一级石阶,直上直下,仿佛自己的脚踩在别人的头上,自己的头也好像顶在别人的脚底,我们小心翼翼,缓慢地延伸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才到了三叠泉的面前.瀑流挂在耸入云霄的山体上,蒸腾一团团水气,折射着阳光,变幻五彩斑斓的色彩;水流一泻而下,溅起道道水柱,乱琼碎玉似的,让人目不暇接;山脚下是一个深潭,那澄澈的碧绿如同硕大的荷叶,沁人心脾.多么壮丽的景色!多么神奇的天地!我们一扫浑身的疲劳,呼喊着,跳跃着,尽情享受这造物主以鬼斧神工的技法所创造的人间的天堂!

生活不是一道高耸的山梁吗?我们越过困难,战胜险阻,才能收获一份美丽与美好. 奋斗中有彩虹,艰辛中出风景.用坚毅去浇筑心灵,那你才会邂逅绚丽的人生.
渡河的悲剧

对于“金钱”的说法最流行的莫过于“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物质生活的泛滥,货币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角落.人们面对现实的冲击,会产生许多矛盾而复杂的感受:金钱可以交换权力,可以购买身价甚至生命;金钱匮乏,忍受寒酸,遭遇冷落.个中滋味,是难以说得清楚的.而这句话却能够恰到好处地概括出每个阶层对金钱的共同认识,凝练、含蓄、深刻、准确,其经典程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这好像是对历史经验的一种总结,有着深远的渊源的.人类自从摆脱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岁月,谁都要同物质财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芸芸众生也十分自然地被分化成“有钱”和“无钱”两个阶层.有钱人或惜钱如命,或挥霍如土;无钱人或淡泊名利,或异想天开:穷形尽相,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共同点应该引起注意:对金钱的处理略有疏忽,常常危及性命.

从前有人乘船过河,到了中间翻船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岸边游去.其中一个很会游泳的人大大不及日常的水准,远远地落到别人的后边,岸上的人感到十分纳闷,就高声探问什么原因,那人说“腰千金”.“钱”成了生命的负担,结果可想而知.这故事的寓意很明确,讽刺那些视金钱高于一切的“铁公鸡”“琉璃猫”“吝啬鬼”.头脑中如果塞满了铜锈,自然变得不清醒,必然落个命丧清流的悲剧,也当然地给那些站在岸边袖手旁观的冷静睿智的“局外人”留下笑柄和谈资:没有了命,金钱有什么用呢!

有钱人总会过河的,过河时总会翻船的;翻船后总要求救的,求救时总要许诺的;许诺后总要履行的,否则总要丧命的.有一个富翁的命运,正应了这样的轮回.那位富翁渡河,翻船了,于是向人们呼救,并答应“百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获救了,这本来是一出人间喜剧.不料富翁节外生枝,不讲信用,只给救他的人“十金”,这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不久,他又落水了,他爬在浮草上呼救,人们吸取前次的教训,只能“坐视”罢了,富翁葬身鱼腹,故事终有圆满结局.

钱腐蚀灵魂呀.遇险的人因“惜钱”而抛弃了“诚信”,热心人因“不满”而背弃了“道义”.人类理所当然地成为金钱的奴隶,可悲呀!前车覆,后车不诫,而今刘墉先生又推出“富翁之死”的现代版:

有个富翁在急流中翻了船,爬到溪流的石头上大喊救命.一个年轻人奋不顾身地荡舟去救,但是湍流使他的船行进非常慢.

“快呀!”富翁高喊,“如果你救了我,我给你一千块!”

船仍然移动缓慢.

“用力划呀!如果你划到,我给两千块!”

青年奋力地划着,但是既要向前,又要抗拒水流的阻力,船速仍然难以加快!

“水在涨,你用力呀!”富翁嘶声喊着,“我给你五千块!”洪流已经快淹到他站的地方.

“我给你一万块,拼命用力呀!”富翁的脚已经淹在水中了.

但是船速反而倒愈慢了.

“我给你五万 ……”富翁的话还没说完,已经被一个大浪卷入洪水,失去踪影.

青年颓丧地回到岸上,抱头痛哭:“我当初只想救他一条命,但是他却说要送我钱,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我心想,只要划慢一点点,就可能多几万块的收入,哪里知道,就因为慢了这么一下,使他被水冲走,是我害了他啊!”青年用拳捶打着头,“但是当我心里只有义,而没有利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说给我钱呢?”

富翁的命运真是令人哀叹:惜钱丧命,被人耻笑,情理之中;舍得花钱,却同样丧命。这大大出乎意料,聪明人实在难做.年轻人的眼泪值钱吗?人命攸关,却屈服私欲的诱惑,可气而可恨.现实生活中不是有许多贪官见钱眼开,见利忘义,铤而走险,锒铛入狱,其内心的感慨不是如出一辙吗?

《左传》有“子罕拒玉”一段文字,发人深省,应该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文字并不艰深,道理也不深奥,但像子罕那样对世事看得清楚,想得深入,做得妥当,并不是十分容易.金钱不是祸水,也不是灾难的根源,关键在于我们在私欲面前是否能够挺直腰板,是否能够用一把锋利的钢刀将它斩草除根.漫长的生命就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每一次横渡都潜伏着危险,渡河的悲剧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吗?

文言文复习策略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高考语文试卷不可或缺的内容。历年高考,文言文选材比较固定,大都选取叙事性较强、难易适度、长短适中的人物传记。而课本的选材,着眼于历代名家、各类体裁、难易不等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解答高考试题造成很大的不适应。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重积累,轻探究;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使学生对独立阅读深感困难重重。如何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以满足高考的要求,这应该是文言文复习的中心问题。



展开余文复习,是冲击高考的必要手段。只有讲究策略,科学安排,才能顺利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 系统归纳词句方面的文言常识,培养学生灵活把握词义的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但积累绝对不是单纯记忆。记忆是必要的,但不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高中学生学习了一定篇目的文言文,但很有限,仍然处于初学阶段,准确掌握并不断扩展字词语句知识,仍然是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便捷的方法,以增强灵活把握词义的能力。

1明确重点,系统归纳。

掌握语句文言知识,首先要明确重点。文言文中语句的学习重点,就是特殊的文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词、句式三大方面。实词,主要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虚词,主要掌握大纲所规定的“之”“而”“以”“也”等18个词语的基本用法;句式,主要掌握“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这些地方,古今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容易产生错误。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掌握文言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讲解语句的使用,不能孤立地解释这个词语、句子在所处语境的意思,要求学生记牢,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应该把学过的类似实例,放在一起加以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比如,古今异义双音节词,“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中的“妻子”,今义指“男方的爱人”,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指“妻和儿女”。然后补充,“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以保妻子”等。之后加以扩展,“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地方千里”“秋天漠漠向昏黑”“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中国”“所以、非常”“地方”“秋天”“山东”“故事”“指示”等等。通过分析、补充、扩展,使学生串联知识,形成网络。

2 摸索规律,合理推断。

把握词义,要掌握规则。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语境中,某个词语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承担句子的某种成分,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同时还要符合古代的语言习惯。分析词义,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古代的语法规则。学习中,一定善于从这两个方面探因。如“其一犬坐于前”“吾得兄事之”“草行露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犬”“兄”“草`露”“箕畚”“面”属于词性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原因有二,其一它们都放在动词前,不是与动词构成主谓短语,而是直接修饰动词用作状语,构成偏正短语;其二,古代语法习惯,名词修饰动词经常不使用介词,表示比喻、处所、待人的态度、动作使用的工具、行为进行的方式等,这与现代汉语不同。探讨根由,不断归纳,从现象中发掘规律,为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把握词义,要合理推断。对于词义,还可以依照“按该词承担的语法功能推断词性,按该词的搭配关系推断意思或用法”的公式,进行巧妙的推断 。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有三个“老”“幼”,其中第一个“老”“幼”,承担谓语,带有宾语,因而是动词。第二、三个“老”“幼”,作宾语,是名词。如果主观判断它们是形容词,显然错误。根据搭配,第一个“老”“幼”,可以分别译作“尊重”“爱护”,后两个分别译作“老人”“小孩”。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各个句中的“师”,语法功能不同,搭配关系不同,语义也不尽相同,分别译作“老师”“乐师”“学习”“从师”“以…为师”。

把握词义,还要善于比较。高考考查词语的主要形式,就是将几组词语或存有一个词语的几个句子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异同,因此,日常教学要树立比较的意识。比较词语用法的原则:一要比较词性,二要比较词义﹙实在意思或语法意义﹚;只要有一个方面不同,用法就不同。如“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中的“辞”,前一句中与“所”组成“所字结构”,是动词,可以译作“说”;后一句中“一言半辞”是并列式短语,作“无”的宾语,“辞”是名词,可以译作“话、言辞”。两个“所”,词性不同,意思不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再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中的“之”,前一句中“秦兵之来”是主谓短语,作“患”的宾语,因而“之”是助词,语法意义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句中的“布衣之交”是偏正短语,“之”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因此它是助词,相当于“的”;二者,虽然词性相同,但语法意义不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只要熟练掌握推断技巧,比较词语不是困难。

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愿意学习课本,厌烦课外阅读,主要的阻碍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问题。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破除单一记忆的思维方式,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意识;破除单一积累知识的学习习惯,锻炼灵活运用知识的基本能力。所谓运用,其实就是遇到新问题, 联系旧知识,按照规律合理进行推断,换言之,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上段文字,叙述李广的身世,青年时期凭着勇力得到汉文帝的赞赏。“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判断句,“…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格式。“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先”,承担主语成分是名词,译作“祖先、先人”;“曰”,动词,叫。 “为”,动词,后面的宾语是官职,根据搭配译作“担任”; “逐”,追赶,如《曹刿论战》中“遂逐齐师”;“得”,动词,抓住;“者”,相当于“…的人”。“广家世世受射”:“受”,通“授”,传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故槐里”:判断句;“故”,原指“旧的”,形容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在本句中承担主语成分,用作名词,根据同“槐里”的搭配推断它的意思是“原籍”。“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以”,凭着…身份,如“以资政殿学士行”;“从军”是动宾短语,意思是“参军”,“从”是动词,参加。下文“尝从行”这个句子, “从”后面省略了“帝”,意思是说“曾经跟着皇帝出行”,“从”虽然也是动词,但意思是“跟随”,所以两个“从”的用法不同。“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是因果复句,“善骑射,杀首虏多”是原因,“为汉中郎”是结果,“用”用来连接分句,连词,因为。《古汉语常用字典》中注作介词,值得商榷。介词的语法特点是用在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边,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处所、时间、方式、方向、对象、原因、目的等,连词的语法特点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更突出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善骑射,杀首虏多”非名词短语,不能同“用”组成介词短语,“用”用来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应该是连词。《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两个“以”,分别与后边的名词短语“十五城”“一璧之故”组成介词短语,用以修饰谓语中心语“易”“逆”,是介词;“强秦 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以”,一种情况是同“所”组成固定结构,相当于“…的原因”,另一种情况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是连词。上文中的“用”与实例中“以”的最后用法应该相同。“惜乎,子不遇时”是主谓倒装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语序。全段译文: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他的祖先叫李信,就是秦朝时候担任将领,去追赶并捉住燕国太子丹的那个人。他家原籍是槐里,后来迁移到成纪。李广家世世代代传授射箭的技术。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规模地入侵萧关,李广凭着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善于射箭,斩杀敌人首级和俘获敌人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做中郎,都担任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跟随汉文帝出行,遇到冲锋陷阵、拦截敌人以及抵挡猛兽等情况,﹙表现十分勇猛﹚,汉文帝赞叹道:“你没有遇到好时运,真可惜!你如果处在汉高帝时代,取得万户侯爵位难道值得一提吗?

灵活运用没有什麽深奥的,只要肯于实践,就会熟能生巧,游刃有余。

二 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史书,主要记载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它的体例,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高考通常选用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要读通人物传记的内容,应注意下列问题。

1了解文体特点。一篇完整的人物传记,常由三部分组成:开头,简单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正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记录为学、为人、为官的情况,以顺叙为主,偶尔采用插叙或补叙;末尾,作者对人物进行评论。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把握文脉,理顺阅读思路。这种文体,不是按照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等方面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前后事件不一定有内在的联系。阅读时,一般逐件分析,“就事论事”,不可强拉因果。

2把握阅读重点。阅读人物传记,要注意这些问题:其一,了解传记的主体内容,也就是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为学,如勤奋好学、博闻强识、才思敏捷、虚心求教等事例;为人,如孝顺父母、爱护晚辈、生活简朴、热诚待人、 慷慨仗义等事例;为官,如恪守职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待下属、才干出众、深谋远虑、远见卓识、刚直不阿、直言抗上、抗暴安良、关心百姓、深受爱戴等事例。其二,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也就是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好”,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性格和品质,表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德。其三,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也就是作者的评价。主要通过分析篇末的议论直接把握,也可以通过记叙暗含的情感加以体会。其四,注意重要的细节,如关于人物性格的典型行为、使用典型文言知识和涉及重要文化常识的语句等。

3掌握阅读基本方法。“整体把握——局部分析”,这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首先了解基本内容、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色,然后有重点地分析语句、段落。阅读传记,也应该充分运用这种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比如2003年高考试题,节选如下: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蔓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 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贿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贿,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展开余文
阅读这篇传记,首先整体把握,基本了解如下内容。其一,结构安排: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及长”“隋文帝为定州总管”“文帝即位”“大业初”“ 是时”“太宗初”“ 贞观元年”。其二,主要经历:未满周岁丧父依靠伯父长大成人,成年后博学知名,深受文帝、炀帝器重,曾经直言劝谏太宗得到赞扬,死于贞观元年谥号敬。其三,主要事件:受到隋文帝的敬重屡次升迁,大业年间入朝奏事得宠,劝说炀帝炫耀中原强盛富足,建议炀帝还京平乱,谦恭待人以全身远祸,劝谏太宗得到赞扬。其四,人物性格:知识渊博,出类拔萃;善揣人意,逢迎机变;趋福避祸,老谋深算;审时度势,改过自新。其五,作者态度:赞扬他的才学,批评“佞于隋”的低劣行为,肯定“忠于唐”的巨大转变。虽然没有直接的议论,可是“早知名”“咸私哂其矫饰” “悦媚取容”“天下何忧不治”等语句,暗含着作者对人物的褒贬。

然后,在“整体把握”基础上, 深入传记内部,由面到点,由粗到细,进行局部分析。如“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说明裴矩深受文帝赏识,委以重任。“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蔓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说明他工于心计,投人所好,深得炀帝欢心。“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说明他虚情假意,笼络人心,全身远祸。“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表现他直言劝谏,义正词严,大义凛然。研究重要语句和细节,从而延展阅读的广度。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翻译句子,不能脱离语境。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而对于学生来说,只做到前两点即可。“信”指符合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达”指翻译的现代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与原文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词语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同时掌握根据语境进行灵活推断的技巧。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除了比喻、借代、引申等十分特殊的语句,如“秋毫”“下车”“乞骸骨”,非意译不可,其他情况一般要直译,逐字对应。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16小题。﹙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裴矩”人名,不翻译;“遂”译作“竟然”,《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73页:“终,竟,终于。《汉书·梅福传》:‘灾异数见,群下莫敢正言,福复上书,…上~不纳。’”“能”,能够。“廷”,名词作状语,与“卒廷见相如”中的“廷”用法相同,在朝堂。“折”,辩驳,驳斥。“不肯”与现代汉语一致,可不翻译。“面”,名词作状语,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面”用法相同,当面。“从”,顺从,服从。此句的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堂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君”,国君;“恶”,厌恶、讨厌;“闻”,听到,如“臣未之闻也”,古今意义有所不同;“其”,第一人称代词,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过”,作宾语,名词,过错、错误,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则”,连词,表假设,放在后一个分句前,相当就、那麽,如“居庙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忠”“佞”分别承担主语、宾语,应该活用为名词,忠臣、奸臣,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乐”,喜欢,如“喜闻乐见”;“直言”,正直的言论;“化为”,变成。全句翻译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麽忠臣就会变成奸臣;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麽奸臣就会变成忠臣。”高考答案,对于“忠”“佞”的解释略可能不够严密。司马光抒发感慨针对裴矩外在行为并非针对内在品质的变化,由前一句“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可以推知。答案译文表达的侧重点与这句的侧重点有些冲突。再说本段议论文字的中心意思是“有什麽样的国君就有什麽样的大臣”,也就是揭示国君对大臣的影响。“君明臣直”“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翻译句子,也应该归结到这里。只有翻译成“忠臣”“奸臣”,表意才更加明确,表达才更加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上下文的语意才更加连贯通畅。

翻译文言文,还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关键词必须准确,如上面例句中的“遂”“廷”“面”“闻”“过”“则”等;对于特殊句式,要正确地调整语序,力求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全部使用标准的白话,不许文白搀杂,半文半白。

2了解文化常识,帮助贯通语意。传记作品中,常常涉及古代称谓、年号、地名、官职、宗法、礼俗、服饰、器具、天文、地理、典章、刑法等,虽然近几年高考不再直接考查,学生也应该有一定的储备,便于理解和翻译。如果文化常识一无所知,把专用名词当一般词语,硬加翻译,不仅画蛇添足,而且割断文意,给阅读造成极大的麻烦。在2003年高考文言文中,名、字有裴矩、弘大、让之、光;朝代有隋、唐;谥号与庙号有文帝、炀帝、敬、太宗;年号有大业、贞观;地名有河东、闻喜、定州、西域、东都、洛邑、江都、太原、绛州;官职有总管、记室、侍郎、司门令史、刺使等。知道这些词语是专用词语,可以照录,翻译和理解就会十分便利。

3根据语境,合理推断。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情形——个别词语比较偏僻,不懂其意,造成整个句子意思不够明了。尤其在考场上,不许查阅资料,就应合理推断。可以根据句式,特别是同义并举、反义并举的句子,从对应的角度,由已知推断未知。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是人名,推断冯唐也是人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由“销”推断“铄”为熔化。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由“而”推断“以”,表修饰。突破了疑点,整句的意思豁然开朗。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情境,依据连贯顺畅的原则,也可以合理推断语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中,“秦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秦王与群相视而嘻。左右或引相如去…”“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由于“引”字难于把握,语意可能含糊不清。但只要仔细分析语境,深入体会情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处,写秦王贪婪,在厅堂举行庄重的仪式,准备用欺诈的手段获取和氏璧,表面上只有尊重蔺相如,才会达到目的。“引赵使者蔺相如”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拉出赵国使者蔺相如”,而应是“邀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这样才同背景相符。第二处,写秦王及群臣受到欺骗,恼羞成怒,“左右或引相如去”,只有理解为“秦王的手下拉蔺相如离开厅堂加以处治”,才能和当时的气氛相一致。第三处,写将相产生矛盾,蔺相如顾全大局,谦让回避,望见廉颇“引车避匿”,最恰当的解释是“调转车头躲开”。

三加强综合训练,锻炼应试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强调诗歌创作要扎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部分,纯粹是考查能力的试题。课外的选材,新颖的题目,灵活的命题方式,宽泛的考查范围,单靠记忆根本不能满足高考的要求,不能适应高考的变化。因此,复习课要改进教学方式,加强针对性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勇于实践,锻炼基本能力,顺利地实现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

1改进教学方式,真正落实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师组织文言文教学,习惯于“讲多、讲细、讲深、讲透”。新授课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扩展知识面,未尝不可,如果复习课仍然采取这种方式,将会遗患无穷。教师要敢于放手,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用于研究、分析、思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学习规律、解题技巧、思维方式,但不能总是直接告诉结果,越俎代庖。树立独立研究的学习作风,如果碰到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总是直接请教老师或同学,那麽只能导致思维的凝滞、头脑的懒惰。培养勇于实践的学习精神,遇到困难,不回避,不退缩,开拓思维,想方设法解决。探究式学习,最初会花费时间,影响进度,但只有这样,才会锻炼能力,一旦形成习惯,意义非同寻常。

2研究考试说明和试题,探寻考查重点和规律

2002年高考,文言文做了明显的调整,2003年又有细微的变化。高考试题总处于“稳中求变”的状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习得法,思路明确,就会以不变应万变。

考试说明规定了考查范围,这就明确了复习的重点;试题显示了命题的形式,可以据此把握高考的脉搏。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大有必要。复习中,应该把考试说明真正看作复习的依据,把高考试题真正看作训练的样板。教师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地传达给学生,树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强烈意识;还要依据高考的试题,探索简单直观、便于操作的解题技巧,力求立竿见影,增强功效。比如,今年高考试卷13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贿,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便捷的方法是:首先审清题干提供的每点信息——限定的相关内容和提示的解题方向;然后逐个分析题项,通过筛选,得出正确答案;最后,回到语境,检查答案,作出最后判定。该题题干限定了人物——裴矩,限定了人物性格——“佞于隋”和“忠于唐”,提示了解题方向——“分别表明”, 即题项前后句要与题干所要求的前后内容相互对应。A项的第二句,表明的是说话艺术,错;C项的第一句,表明的是全身远祸,错;D项的第二句,表明的是太宗对直言劝谏的感慨,错。B项第一句通过隋炀帝对裴矩的评价,能够说明他“投炀帝之所好”的个性,与题干对应,第二句通过唐太宗对裴矩的评价,能够说明他直言劝谏的性格,与题干对应,断定B项是正确答案。

3严格筛选练习题,加强针对性训练

教师严格把关,精选或编写与高考试题相接近﹙包括材料、命题形式、考查范围、难易程度等﹚的练习题,排除错误信息的干扰。切忌滥做练习,铺天盖地,大搞题海战术。有练习,就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解,及时反馈。发现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组织更具针对性习题,进一步强化训练。

4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度

应试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准确度。高考文言文试题,材料长度一般800多字,题目长度也有800来字,合在一起大约1600字。答题时间大体需要16分钟。日常练习,注意掌握节奏,合理安排时间,采取稳妥的办法,保证答题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提倡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两步解题法”:第一步大致用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完成“整体把握”的任务;第二步,结合试题,精读细读,但有取有舍,不与原文纠缠不休,最后完成局部分析和解答试题的任务。第二步具体操作的时候,也有先后顺序。首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先做关于人物性格、内容分析与概括、作者观点与态度的题目——逐项寻找信息源,将题项同原文细致对照,认真比较,一次完成,切忌颠三倒四;然后再做有关词语方面的题目——提取相关知识,联系所在语境,运用推导公式,大胆进行推断,切忌优柔寡断。

在高考语文试卷的几大块能力测试中,相对而言,文言文的难度要小些。只要复习得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炼出能力,摆脱困境,从而占领高考的制高点。

作者邮箱: zhaoshougang1965@163.com
标签:教师随笔 百里马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激活个性,活化人物——作文教学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下一篇:傅雷家书两则(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