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121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教师中心稿)
xiaoxiao
课题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课型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流程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流程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式
电教手段 投影
教学过程 主 要 内 容 学法指导关键点拨
(一)、请学生谈谈初中语文的学习情况。要点:初中语文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二)、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1、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了 高、初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少了1/3。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微乎其微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一是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语文学习的状况反而不如初中了,重要的原因就是听课的效率低,甚至还不会听课。可见,根据高中学习的特点,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就成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问题。二是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如何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发展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这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2、语文学习的要求明显提高了 高中比之于初中,要求提高是必然的。作为语文学科来说,这种提高有其特殊性,就是它不是平缓上升的,而是一种飞跃式的过程,学生面对_的是陡坡,甚至是一面高墙。这里就有了一个衔接的问题,衔接不好就难以适应高中学习要求,这就需要了解高中阶段学习要求有哪些发展变化.并顺应这些变化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
江 苏 省 淮 州 中 学 备 课 笔 记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甚至出现了鸿沟和断j层。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到了高三又进一步要求“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具有一定的质疑、释疑和评价的能力”。从“了解”到“分析”论证方法,就是一种质的飞跃;“理清层次”“逻辑性"“质疑、释疑、评价”等都是初中不曾有的要求。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高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词典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语境义,分辨其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可见,对能力的要求有了质的提高。句子的学习,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例如要能够分析较为复杂的长单句和层次关系复杂的多重复句,这些也都是初中不曾要求的。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如字、词、句的语言基础知识到初中已经结束,到高中教材这些知识不出现了,教师也不进行专门的教学,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这样就在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断档。(多年来语文高考“语言知识及运用”这一块得分率都比较低,这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 、能力的发展提高显得格外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发展能力,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朗读下面一句话时,下面句子中的4种停顿只有1种是正确的,请选出这一种: A.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 B.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 C.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 D.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
江 苏 省 淮 州 中 学 备 课 笔 记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这道题看似简单,却有不少学生答错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能力跟不上,这表现在:(1)、初中阶段对能力的考查多是单项的,到了高中则更重视综合的能力。例题不仅涉及朗读的能力和技巧,还涉及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对于”是介词,它必须要与后面的宾语组合成介宾短语,结合非常紧密,中间不能断开,c、D两项都断开了,故应排除。这还涉及分析句子成分的问题,将句子稍紧缩一下,句子意“朴素是对于奢侈的摈弃”,那么“词藻”是作中心词“奢侈”的定语起限制作用,它们之间结合得也很紧密,一般不能断开,这就排除了A项,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所以学生能力的提高要从单一向综合的能力发展。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主要属经验型,到了高中阶段。需要发展为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上述例题的解题思路,就是要用词语和句子的知识理论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否则只凭语感和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是容易出错的、。有人提出中学应“淡化语法”,这对于那种死扣知识概念,死记硬背死的知识的做法无疑是必要的,但决不能认为不需要掌握语法、阅读、写作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对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抽象概括,上升到对知识运用规律的理性认识,并且用这种理性认识去解决新的语言材料的问题,这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从上面的例题可以概括三点:A、句中停顿一般在主谓宾之间,基础占。谓、宾之间;B、偏正短语之间、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C、介宾短语应视为一个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这种规律性的知识必然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3.课堂学习的漉程 课堂学习的流程,可以划分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复习巩固和运用反馈这4个阶段。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就是这4个阶段的基本环节。 (1)预习 古人说:“凡事预贝!I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掌握学习主动权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会不会学习的一个标志。有些同学对语文的预习尤为不重视,错误地认为课文能看得懂,无需预习,这实际上是对预习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预习的意义何在呢? ①它是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前提。这表现为通过预习“复习已知”来促进“自学新知”,能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学习新的内容扫清障碍;二是预习中能发现疑难,从而产生解决它的内心需要,在课堂上就有旺盛的求知欲,思想集中,去重点解决疑难问题,把精力放
展开全文阅读
江 苏 省 淮 州 中 学 备 课 笔 记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语文该怎样预习呢? 首先要明确预习的要求。 ①要切合自己的实际。预习按水平划为3个层次:一是接受型,即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属低层次;二是理解型,表现为能理出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题,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课堂提问的问题,属较高层次;三是探究型,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行探究解决问题或寻求答案的途径,并将思考的结果记录在预习笔记上,这属高层次。采用何种方式要因人而定,先易后难,由低到高,逐步提高预习水平。 ②要体现课堂教学特点。要注意4点。一是要同教学进度和教师的要求同步。二是要依照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预习,它不同于数理学科预习要求精细的方式,而要从大处着眼,侧重课文整体思路的把握,理解关键的段落及事件,了解主要的写作特色。三是要顾及任课教师教学的特色和授课的基本模式,能和教师的教相协调。四是要读、查、思、练相结合,不仅要粗读,对重点部分还要精读,要读与思相结合,还要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做预习练习,这样眼、脑、嘴、手并用,才能真正提高预习质量。 其次是安排好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①泛读课文。这是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要将着眼点放在对内容要旨的把握上,把兴趣集中到主要内容上来,而不能只对课文中一些有趣的情节感兴趣。 ②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这不仅可使泛读达到顺畅程度,还可增加识字量,丰富词汇。高中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词教学已经弱化了,主要靠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这就更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重视这个环节。 ③思考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一是要依据“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目标,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是针对这些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a.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b.学习这篇课文需要哪些已知的知识?这些知识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 c.课文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的? d.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从中提出哪些学习的目标? e.有什么疑难问题还没有解决? 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课文,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更能增强阅读的兴趣和思考的能力。 ④提要钩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四)、学生讨论在高中阶段如何学好语文学科,如果时间容许,可以让学生把一些做法写出来上交。
江 苏 省 淮 州 中 学 备 课 笔 记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江 苏 省 淮 州 中 学 备 课 笔 记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蜡烛》教案(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