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795
标签:
教学论文
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三自阅读学习法指导的实施与探索(网友来稿)
陈耀武
摘要: “三自”阅读学习法是指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采用“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这一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学习法。它在于充分调动了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培养了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现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我设疑 自我解答 自我检测
我国的语文学习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行之有效的学法,大多只提供一些大致的原则,却缺少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培养措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我们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就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改变一味让学生听教师的分析讲解、记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记练习答案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能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品质。
为此,我们积极进行了探索,并初步寻找到一条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三自”阅读学习法。所谓“三自”阅读学习法具体是指以问题为纽带,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模式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达到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自我设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励学生钻研课文,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浅显易懂的课文,鼓励学生要深挖,平中见疑,可通过比较、拓展、逆向、想像等方法让学生起疑;对深奥课文,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在难中见疑,可通过品析、变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深入研究课文,多角度探求问题;这样提出问题就会有针对性、有深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也能用流畅的语言,准确明白地表述出来。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中说话训练的一种有效演练,也是开展自我设疑的关键一步。
问题发现后,就要叙述问题,而这个过程关键就在于如何思考这一问题,即反复推敲,斟酌,要经过草拟——推敲——定题这样几步,这当中关键是抓好“推敲”,即抓好学生讨论,最后“定题”叙述酝酿好的问题。为了创设轻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我在全班提出“五允许”的“方针”:允许说错;允许补充;允许修正;允许质疑;允许保留。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候,教师在对愚公的“不愚”作了肯定之后,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此文进行深挖,通过逆向、扩展、想象等方法诱导学生,之后学生提出各自的疑问。有同学问,愚公移山到底值不值?有同学问,是移山方便呢,还是移家方便?也有同学问,愚公移山那是在破坏环境,不值得提倡,放在现代说不定愚公会因破坏环境而判刑呢。对上述的问题教师笑而不答,只是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想办法让他们组织好流畅的语言来叙述清问题。又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找有些难懂的词句,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其他同学就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觉得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相当好就让学生自己思索,并且反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学生面对这 “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情绪之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较好的教学气氛。
二、自我解答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况可以分为认知记忆性问题、指向理解性问题、欣赏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应用性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解答的方法。对上述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去解答:
1、查检自答
碰到简单的问题,可以把题目抛还给学生,学生若能够通过工具书中的注释,或相关读本、教辅用书解答的问题,就一定要让学生自行查检解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比如认知记忆性问题,这是属于重述或再现已学知识或已知事实一类的问题。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事实包括某些课文材料、社会及学校见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因为一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高、中、低之分,对于这类问题的提出还是有的,在对学生解答时也应该足够重视,因为这类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后几类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理解、分析、欣赏、评价、应用就难于进行。
2、讨论解答
对于手头没有现成的资料,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组成问答小组。教师将座位相靠近的,每六人组成一个问答小组,由同学选语文成绩较好的为组长。可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进行分组讨论,而后形成书面材料,然后一学生可作代表发言,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其它组的同学可作适当补充,这样集思广益,回答的问题也就能做到全面、深刻、准确。答案明确的,就当场消释了。提问若有一定深度、难度或有新意的,则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讨论,然后小组推举发言、交流。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当场抛出答案,有的则疑而不答,让同学带着问题学,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得到解决。如在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其中刘备“失筋”这一细节是这样分析的;跌落筷子,是有失常态的外在动作表现,而这一失常表面在曹操面前暴霹了他韬晦之计被点破的内心惊恐,就在这万分紧张的一瞬间,刘备急中生智从容拾筋,并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加以掩饰,用“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之说进行解释,机智敏捷地瞒过了多疑老练的曹操,“操遂不疑”。有一位学生的的问题倒是很有挑战性,在教师根据教参的分析讲了之后,他说:“课文的编写与上下文有些出入,似乎不合史实?”他的问话使教师一惊,同时更引起了教师的重视,之后教师把问题抛还给了学生,学生同样感到很困难,于是就组织他们分组讨论,因为问题较难,允许他们课后查资料,最后形成共识:既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作为“奸雄”的代表,那么以他的心计和眼力是不可能被刘备轻易瞒住的,至于为什么没有逼问下去,乃是“英雄惜英雄”的缘故,这从曹操的这句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对人才的爱惜是有目共睹的,他之所以不想将刘备置于死地,一是因为此次青梅煮酒的目的只是为了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并不想将刘备置于死地;二是以刘备‘豫州牧’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他抗衡,杀刘备反而有辱英雄之气。这一个性化的解答,是在同学们对曹操人物形象较为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才能得出,可见只有集思广益,问题的回答才能做到全面、深刻、准确。
展开全文阅读
对于课堂进行讨论解答这一环节,在具体操作时要立足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可让每个小组回答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最后由老师回答剩下的疑难问题。
3、提示启答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一时难以切中主题,教师或原命题者作适当提示,指给学生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使之能在规定时间内能得出正确答案,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愚公移山》时,当讲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句时,有学生这样发问:“拿蛇的天神为什么会害怕愚公他们不停的干?”我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这时就有另外的学生回答:因为愚公移山的决心非常大,连神仙都害怕了。教师再问:“操蛇之神是神,愚公一伙是人,神为什么要怕人呢?既是害怕又为什么要告之于帝,天帝还命夸娥氏二子把两座山给背走了呢?”学生回答是因为“帝感其诚”,教师接着问:“惧字除了害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解释?”有学生回答还可解释为担心。教师又问:“已字还有没有其他解释?”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教师进一步引导“已,卒也,卒,终也”,经过一番争论,最终学生得出结论:“惧其不已”应该翻译为“担心他们挖不完”。教师觉得通过这样提示启答后,学生的思路会很快的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心中的疑窦。
4、复读悟答
语文教学应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就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时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的内容还未掌握,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该反复阅读,让学生读出语感,让学生对文章有新的领悟,从而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反复阅读既读懂了新的内容,又联系了旧的知识,新旧结合,加强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将阅读方式分为多种,按出声、不出声分,有朗读和默读;按精细、粗略程度分,有精读、略读和跳读。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的立体结合,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我都采取不同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尝试,并且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辩论多答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去判断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难以统一为一个标准,还不如放开让学生大胆参与,各抒其见,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采用辩论的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关键在于能自圆其说,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论辩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当讲到鲁庄公的性格是“鄙”之后,继而从逆向进行引导是否真的是“鄙”呢,学生们纷纷为鲁庄公鸣不平,说鲁庄公是有勇有谋的明君;鲁庄公会用人;鲁庄公有博大的胸襟和政治头脑……我看时机成熟,就出了个辩论的话题“肉食者未必鄙”,组织正反两方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就这样锻炼了他们的思辩能力和口才能力。
三、自我检测
自我检测即自我评价,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判断的过程,也是自我调节、完善、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自我评价作为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其基本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学生出题,教师指导。
这是整个评价过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做好出题的指导工作。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四到五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出一份试卷,并抄成相同的三份。初中学生对自己出试卷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在学生开始出卷之前,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出题提纲,提纲的内容可包括出题范围、题量、题型、难度以及题源等等。也可以由教师出一份试卷给学生作为参照,当然决不允许学生所出的试卷与老师的雷同。在出题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求每组的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全组学生必须人人参加;(2)每组学生对自己出的试卷要人人会做;(3)试卷中不能有错题和错字,否则谁出题谁负责;(4)每一组出的题在开始互考之前不能让其他组的同学看到。
第二步:教师点拨,学生矫正。
学生出的试卷里面通常会有一些题目出的不够合适。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指出不恰当的地方后让学生自己来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决定题目的去留,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才是真正的出题人,他们要对自己所出题目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负责。如果教师擅自对题目进行修改或者删除某个题目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从而降低了自我评价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互考、互评,教师做好裁判。
试卷准备好后,各组可以交换试卷,互相考查。这一过程中,每组学生可以再分为三个小组,即三到四人—组,共同完成一份试卷。全部做完后,将试卷交还给出题组,由出题组批改。批改完后,再将试卷交给答题组,答题的同学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自我分析、评估。如果有批改错误,双方可讨论解决,若有争议,也可由教师帮助解答。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从鼓励性原则的角度对学生的检测作出评价,对答案出现偏差或争议的要提供参考意见,以便学生不断地改进,不断提高。
“三自”阅读学习法始终贯彻以“以问题为纽带, 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实行教学自主与开放,重视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地求得发展,达到了教与学的交融统一。经过近三年多的实施,已初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真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适应了当前课改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三自”阅读学习法这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子,我们将一直努力的走下去,相信我们会走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德俊、王格奇编著:《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 伊道恩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
[3] 戴汝潜主编:《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版
[4] 林宪生编著:《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03年4月版
[5] 张新洲主编:《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版
作者邮箱: chywnn@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自我设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2(网友来稿)
下一篇: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