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6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发问的精神(网友来稿)
小草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展开全文阅读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A本体-事物的道理 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 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提出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

      我们讲解,只要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10段)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

      反面论证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论点的错误 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

      (11-13段) 的、真的。(12段)

      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13段)

      归纳小结(14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作者邮箱: kingzhauh@sina.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发问的精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观刈麦(网友来稿)
下一篇:想和做(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