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38  
标签:教学论文
排除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障碍(网友来稿)
安徽霍邱县光明中学 高书平

      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文化与教学时空,正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阅读和思维方式,并逐渐成为我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发展的新舞台。近年来,教育部非常重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广大语文教师也审时度势、积极迎接这场全新的挑战。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来设法革除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弊端,现在已成为语文界同仁的共识。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难免稚嫩与不足,我们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和应用也存在一些误区、障碍,现略举几个实际教学案例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

      障碍之一:以视听欣赏取代文字品读。 语文多媒体课件往往集声音、色彩、动画于一体,连接古今,包罗万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他们对多媒体课的极大热情。于是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力求在课件中包容大量的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充分运用。一架飞机空难后触目惊心的残骸;一幅迷人的插图或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一段舒缓悠扬的动听音乐;答对问题之后一阵热烈的掌声……多媒体教学将难以观察到的现象、跨越时空的景物、抽象的概念等形象地演绎出来,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这本来是好事。如有位教师教《死海不死》一文中死海的形成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下载资料,自制了“死海形成原因”教学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了相关的文字内容。但也有这样一种现象:不顾教学实际、不考虑优化教学而依赖媒体调动学生,营建所谓的课堂气氛,语文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的书声琅琅也被看作“不合时宜”的教学环节而舍弃,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太实际了,想象的空间太少了,缺少从容欣赏那种寄托于文字的清幽淡远意境的心态。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内容极其丰富,尤其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并非一个画面、一幅场景所能表达及包容的。简单的“声音”、机械的“图解诠释”只会破坏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不恰当的多媒体运用可能导致非预期的效果。

      应对策略——排除偏离障碍,走出语文多媒体“唯尊”的误区。 语文课永远姓“语”,而不能将语文课上成“影视欣赏课”、“电教课”“历史课”……语文多媒体课件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课程资源,不能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本位”,“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有位老师使用FLASH做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动画、拍摄下“万家灯火的城市”夜景,还配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有了,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过去,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

      再请看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同样的一节课。他先范读《天上的街市》,以个性化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接着对学生进行非常到位的朗读指导,使音调的高低 、节奏的缓急等朗读技巧与对诗的品味结合在一起。在教第一节诗时,洪老师抓住“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试换成“亮”字,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然后,洪老师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一致性的特点。

      这堂课并无美妙的音乐、华丽的画面,却又处处让人感受到真切的“语文素养”。由此看来,教师的个人学识修养即内功才是第一位的,多媒体的运用与否、如何运用最终是由教师决定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样道理,也不应该以视听欣赏代替语言文字的品味。我们教学《神奇的极光》一类科普文,可以放手叫学生去解读文本,发现问题,小组议议。教师再相机点拨,提纲挈领地帮助他们梳理问题、提高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而多媒体展示大量的极光现象,解释物理原理则似乎有点多余。

      障碍之二:以人机对话取代师生间的心灵呼应。现阶段语文多媒体教学尚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没有相应的科学的评价课件的标准。限于技术状况,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大多还达不到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有效整合的高水平。

      目前的课件大都是针对一篇课文,教师自己教学过程的翻版,或大段大段录下自己的分析思路,或按照录像勾画线条,或图解文段给出现成答案,没有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空间、余地,没有师生心灵呼应有的契机,这些恰恰违背了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本意。有些多媒体课件在播放的程序设计上缺乏可选择性、可控制性,采用的是不可停止的播放方式,教师没办法随时把它停下来,这也导致课堂上教师的被动、师生间的情感断层。

      应对策略——课件制作注重交互性,运用多媒体勿忘师生互动关系。 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显而易见,课件可操作性、交互性越强,往往意味着制作难度越大。如果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制作出实用完美的课件,那是不现实的。而且多媒体课堂的互动模式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操作计算机的基础上,一般应当是师生各自拥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可以两至三人拥有一台,现在的常规教室条件尚不具备。不过,我们可以下载一些网络教学课件或去市场购买技术成熟的教学软件,这类多媒体教学课件都有供学生讨论或发表见解的“独立窗口”,(相当于聊天室里,论坛BBS)能够实现由单一的人机对话转向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的教师还在尝试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学生的作文上传网上,师生一起发贴评改。

      当然,囿于目前的信息技术状态和物质条件,我们也没必要一味高呼用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课堂。电脑、大屏幕毕竟是物,而语文教师则是灵气跃动的人,是能够真正实现与学生心灵呼应的大写的人!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这个平台,制作课件时设计好师生互动的环节。


展开全文阅读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之处就是除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媒体“武器”再先进有时也无法与语文教师相提并论。例如中学语文教材名篇《观沧海》一文,诵读是这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特意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吟诵镜头:鲍国安所饰演的曹操面向大海、踌躇满志、高声吟诵《观沧海》,声音、景致、神韵可谓绝佳,可学生反应平平,可能有距离感吧。语文课代表举手非要我再来“范读”一次不可,其他学生也附以掌声,看着他们一脸的期待,我顿时豪情万丈(本来我就自配了有海潮声的轻音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没想到学生听得十分投入,待朗诵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几句时,师生一起神采飞扬、胸襟开阔,学生内心深处最好的东风被激发出来,在这一时刻,教师自己的心灵也得到陶冶,教与学的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提升。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课堂不能少了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在设计多媒体辅助手段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如何做好师生互动,比如留下足够的交流空间,而非一节课全被音乐动画塞满。师生情感交流有时是依托于文本的内容,有时是教师发自肺腑的一段情感历程,有时只是那么一个眼神。这种交流有声有形的,也有无声无息的,语文课堂上纯美的心灵呼应当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

      障碍之三:以直观形象取代想象能力。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但是,如果一谈到多媒体,就把它等同于几段录象资料、几张图片,那则是我们理解上的障碍。这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不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反而替代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获取有关信息,限制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看电影《王子复仇记》,这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此以来,哪里还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再创造?

      应对策略——创设情境不能越殂代庖,要形象更要想象。美国教育家埃根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阅读文本千差万异,教师理应因文而异,备课时潜心与文本对话,科学设计课的教法与学法,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个多媒体课件就了事。我们应注意到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有的可创设一定的背景情境、诵读情境即可,像诗词类文章,如果用某一固定图象来描绘诗文的意境,肯定是吃力不讨好更是禁锢想象、喧宾夺主。如教学马致远的《秋思》,配上《孤独的牧羊人》或苍凉的古筝,可让学生迅速进入这首词的游子情境。至于“枯藤、老树”什么样,“西风瘦马”又如何,最好让学生慢慢体味文字,用心用情诵读,其想象能力与思维在语言文字形象的感染下最终形成表象,他们自会勾勒出一幅幅相同又不同的残阳游子漂泊图来。这图画正是凭借了语言的形象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才描绘出来的,这将比任何一个无论制作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的画面都更有价值。

      2004 年 10月6日

      参考文献:

      钱吕明《语文意识培养之我见》于2004、8《中学语文教学》

      吴惟粤、林小苹、区竟志《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作者邮箱:
标签:教学论文 排除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李白杜甫王维名句选(网友来稿)
下一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