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890  
标签:教学论文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网友来稿)
作者:刘金华 地址:江西省玉山一中

      现实性是高考题的特点之一,许多题目的素材都来源于报刊。下面是笔者在近期阅读报刊时“吹毛求疵”找出来的用错成语,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一、对象用错

      (1)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总会把眼神转向他,一种非常温柔、期待的眼神。我的问题不难,又在提问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读者》2004年第8期第19页)             

      [析]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显然,“呼之欲出”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答案”是不能“呼之欲出”的。

      (2)中国男篮以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姚明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体育竞技报》2004年8月17日)

      [析] “怨声载道”意即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们的强烈不满。由释义可知,“怨声载道”一般用于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而句中是指姚明个人,所以不能用“怨声载道”。

      (3)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35页)

      [析] “如火如荼”原指军容盛大,现在用来比喻气势旺盛或热烈,也可用来比喻形势发展很快。由此可知,“如火如荼”只适用于比喻气势、场面、形势、活动等,“对秋天的礼赞”显然不能用“如火如荼”。

      (4)关于郑贵妃欲废太子由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谣言,早已不翼而飞,传遍街头巷尾,但那毕竟是私下的窃窃私语,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书面形式公开散发,可见事态的严重性。(《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第32页)

      [析]“不翼而飞”应改为“不胫而走”。这两个成语的适用对象不一样:“不翼而飞”现多用于比喻东西突然无故丢失;“不胫而走”本意是没有腿却走得很快,多用来比喻消息、谣言、文章等流传或传播迅速。

      二、褒贬失当

      (5)后世合称的“高岑”,此时也登上了边塞的舞台。高适有着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官做得最大的就数他了。(《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8期第15页)

      [析]“目空一切”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不可一世”意即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成语。

      (6)如果不是因为他必须得唱,并一唱而不可收拾,终于成为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的话,他可能会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酒吧里当一辈子默默无闻的琴师。(《意林》2004年第11期第53页)

      [析] “不可收拾”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面发展而难以控制,为贬义成语。

      三、重复累赘

      (7)只有那个突然不期而遇的另一个郁霆,依旧留在心里,成为永远活在心里的梦想,关于爱情,关于生活。(《作品与争鸣》2004年第5期第77页)

      [析]“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含有“意外”的意思;而“突然”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也含有“意外”的意思,因此句中“不期而遇”和“突然”重复,“突然”应去掉。

      (8)也许是因为诗人在这首诗里所采用的意象十分丰富多彩,因此也多少显得有些驳杂,所以给读者一种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的感觉,缺少一条比较鲜明的抒情主线。(《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34页)

      [析] 已经“丰富多彩”,怎么还“十分”?“十分”实是蛇足,应斩掉。

      (9)把这样的诗歌拿给中文系讲授现代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的教授去分析,不见得一定就能讲出更多到位的真知灼见。(《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6页)

      [析] “真知灼见”意即正确透彻的认识,用“到位”来修饰它,有重复之嫌,“到位”应去掉。

      (10)据《中国商报》9月21日报道,各地交通厅长接二连三地出事,已经让人们觉得习以为常了。(《报刊文摘》2004年9月27日)

      [析]“习以为常”是经常做某件事,就会习惯地把它当作最平常的事情来看待,“觉得”多余。

      四、词义误解

      (11)他的词是最强烈的伤心之人的言语,满腔血泪,迸涌而出,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不堪卒读。(《名作欣赏》2004年第6期第106 页)

      [析]“不堪卒读”应为“不忍卒读”。“不堪卒读”多指文章写得不好,使人读不下去。“不忍卒读”多形容文章写得凄凉感人,使人不忍心读完。

      (12)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名作欣赏》2004年第6期第26页)

      (13)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日常生活”的艺术观念与“身体修辞”融为一体,消解既往的英雄戏剧化的理想型写作,把感同身受的世俗体验推向前台……(《名作欣赏》2004年第9期第4页)



展开全文阅读      [析] “感同身受”的意思是心里感激得就像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而这两句中,显然把“感同身受”错误地理解为有相同的感受了。

      (14)伴随着穆沙拉夫的强硬态度,巴方的军事行动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环球时报》2004年3月29日)

      [析] “紧锣密鼓”用来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它只能用于准备工作,而句中“巴方的军事行动”已经“进行”,又怎能用“紧锣密鼓”呢?

      (15)在这个浮躁鄙俗风气充斥文坛的时代,先生知人论世的高度真真是高山仰止、不可企及了。(《作品与争鸣》2004年第5期第77页)

      [析]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道德高尚;景行:喻行为光明正大。“高山仰止”用来比喻非常仰慕一个人高尚的道德。而句中把“高山仰止”错误地理解为像山一样的高度。

      (16)平心而论,在于2003年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不可与那些“伪名人自传”同日而语的。(《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8期第22页)

      [析]“同日而语”应改为“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相提并论”都可以表示把不同的两种事物或两个人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但如果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要用“同日而语”。

      (17)……向人们坦白波澜壮阔、心系朝廷的人生艰辛,讲述着他对诗的至纯至美、至真至善境界的不悔追求。(《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1页)

      [析] “波澜壮阔”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有力,规模宏大。显然不能用来修饰“人生艰辛”。

      (18)1300多年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的教育体系登堂入室,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而科学成了新宠。(《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6页)

      [析]“登堂入室”也作“升堂入室”,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说,子路学习虽然有成就,但还须更进一步。后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境界。而句中把“登堂入室”简单地理解为“进入”的意思了。

      五、不合语法

      (19)据介绍,这位盲人并非走后门照顾来的,她在美国女子1500米奥运选拔赛中名列第三,许多明眼运动员只能望其项背。(《意林》2004年第11期第60页)

      [析]“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其用法是多用于否定句中。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许多明眼运动员比不上她,所以应改为“许多明眼运动员难以(或“不能”)望其项背”。

      (20)但历史依然对命途坎坷的人儿不弃不离,似乎乐此不疲这份伤感。(《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2页)

      [析]“乐此不疲”意即乐于做某件事,沉浸其中,不知疲倦。一般作谓语、定语,但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应改为“似乎对这份伤感乐此不疲”。

      作者邮箱: ljh9159@s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聚焦报刊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秋节的来历(网友来稿)
下一篇:《琵琶行》简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